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药功效分类与药性系统间的内在规律研究

来源:无忧晚年 2022-07-16

有网友碰到这样的问题“中药功效分类与药性系统间的内在规律研究”。小编为您整理了以下解决方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解决方案1:

  我们知道大学要毕业之前会面临一件事情,就是写毕业论文!没写好不能毕业!这就苦恼了不少大学生了,毕业论文到底怎么写呢?好了,话不多说,我直接上范文,大家赶紧看看吧!

  【 摘 要 】 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临床中药学》教材为蓝本,统计分析326 种常用中药的功效分类与中药药性(性能)之间的关联性,总结规律,拟为深入探索中药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提供研究思路。结果显示,不同类别中药具有特定的“四性-五味-归经-作用趋向”(药性系统)构架,与功效有着必然联系,且具有规律性。因此,主张以功效为线索,按类把握药性系统构架特征,探索各个性能之间的内在规律,并关注每类药物的物质基础在药性系统中其生物效应表达的特异性、层次性,以科学阐释中药的“性-效”内涵。

  【 关键词】 临床中药学;功效分类;药性系统;规律性

  中药药性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先辈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吸收了与其时代相适应的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的学术思想及思维方式,并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学说等中医理论为指导,依据药物作用于人体表达出的各种生理、病理信息,尤其是药物产生的临床效应,不断地加以提炼、升华,进而总结出来的药学理论和用药规律。随着历史发展,用药经验不断积累,新的药性理论也在不断产生。功效理论的诞生,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今各类《中药学》教材均采用功效分类方式对药物进行相对划分。本文依据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临床中药学》[1]教材,对中药功效分类与药性系统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讨论,探索其规律。

   1 基于《临床中药学》对“功效-药性”内在规律探索的依据

  《临床中药学》是在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指导下,在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的主办下,由成都中医药大学张廷模主编,全国11 所中医药大学参与,共同完成的供七年制使用的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其在以下两方面具有代表性。

  1.1 功效的系统研究《临床中药学》首次将中药功效作为中药理论专列成章加以论述。不仅探讨了功效的含义、分类,并从中药功效认识的发展概况、记述中的不完整性、局限性、记述上应遵循的几点原则等进行了研讨。尤其对功效分类,重点强调“对证功效与证之间具有相互统一和明显的对应关系”。

  1.2 功效与药性间的关联性初步探索该教材在讨论中药分类时明确指出,中药的性能分类,是与功效分类同时产生,而且并行发展。唐代《本草拾遗》的分类属于性能分类范畴,金元以后的《珍珠囊补遗药性赋》立足于四性,将药物分为寒性、温性、热性、平性四类。《医学启源》则以升降沉浮为主体,分为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五类。张元素《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又以归经为纲进行药物分类。实际上,功效分类术语,多数是以药性作用特点加以表达,故明清以后的医药学家,大多继承其思想,采用综合方式进行多层次分类。笔者曾在“审视中药药性在功效分类中的表达”一文中已予以了分析和阐释。可见,该教材集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学专家之长,在中药分类及对各药功效和性能的认识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并进行了相对规范。

  中药按功效分类,即反映该类药在主要功效与主治方面具有共性。故本文以《临床中药学》为蓝本,研究功效分类与药性整体间的相关性,探索其间的规律。

   2 功效分类与药性系统关联性归纳

  本文以该教材为依据,分析、探索326 种常用中药的功效分类与药性系统之间的关联性、规律性。所谓规律,指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趋向,具有必然性、普遍性(广泛存在具有共同性的性质)和稳定性[2]。每味药物均标注有性味归经及毒性,意味着各性能并非独立存在,也可将所有性能即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性能视为一个药性整体系统。

  2.1 数据采集方法除统计每章节药物总数外,再统计各药寒热平药性、五味、归经、毒性出现的次数。将出现频率较高者纳入统计表。又因一味药物具有多种功效,在五味与归经标注上并非单一,常呈现多种表达,故原则上将占章节药味总数的50%以上者纳入统计表。升降浮沉则依据章节的共有主体功效予以反映,并非指单味药物。另外,本研究系主要因素关联分析,故重点按照寒、热、平三性进行统计,不再进行层次区分,即将大热、微温出现的次数计入温热性;大寒、微寒、凉则计入寒凉性项。若某个性能仅占章节药味总数的30%以下者,则视为个性,不纳入统计表。如13 味发散风寒药中,唯防风1味标甘味,仅占1/13,则不纳入表中;在归经方面,归膀胱、心、脾、大肠等经,均未超过30%,也未纳入表中。

  2.2 归纳结果对每章节药的药性系统主要特点进行总结、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