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在《牡丹亭记题记》中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是“至情”论的经典说法,汤显祖继承了泰州学派反对理学教条,争取个性解放的进步思想,并将其光大在艺术创作的实践中。杜丽娘无疑就是一个大胆追求个性解放的典型。...
《牡丹亭》虽然表现出激情驰骋、辞采华丽的浪漫主义戏剧风格,但也必须看到,《牡丹亭》其实还未从根本上跳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传统轨道。特别是后半部戏在总体上还是遵理复礼的篇章,作者并没有彻底实现其以情代理的哲学宣言。他的个性解放思路尚未从根本上脱离封建藩篱,而只是对其中某些特别戕杀人...
《牡丹亭》的爱情描写,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作者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作者让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就是《牡丹亭》的浪漫主义体现的最突出的地方。生死都可以置之于情之外,情的力量可以超越生死,这就是牡丹亭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地方。《牡丹亭》是实践李渔“至情”文学理论的最好代表,“四梦”...
《牡丹亭》反礼教、反理学的主题,主要是通过塑造杜丽娘的形象来表达和体现的。汤显祖在《牡丹亭》的“题词”中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显然,...
《牡丹亭》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达到了汤显祖的创作巅峰,与同类作品相比,《牡丹亭》可谓“至情至性”。杜丽娘为情而死,因情而生,为情突破生死界限,她对爱情的最初觉醒实际上是生命主体意识的觉醒。《牡丹亭》是王守仁的“阳明心学”兴起后,社会对人性人情反思的体现。
汤显祖对《牡》剧有一篇二百多字的题词。除了简述剧情外,题词只谈了一个“情”字,即人的真正感情。他的观点十分明确,他所要表现的主题就是:“第云理之所必无,安听情之所必有邪!”通观全剧,我们会发现,汤显祖所说的战胜天理的“至情”确实无往而不在,但是通过“情”的“不知所起”,“...
汤显祖为了表现杜丽娘对情的追求,整个戏曲结构采取了现实——虚幻——现实的模式,让杜丽娘经历生——死——生三个时间段,让其生存空间在阳间——阴间——阳间进行置变。这样充分展示了杜丽娘对人的感性情欲、自我生命的追求,以及“至情”那种超越生死的力量。正是有了这为情而死、又为爱而生的超越...
汤显祖的至情理论主要体现在三个核心方面。首先,他主张世界是一个充满情感的世界,人类生活也同样富有情感。"世总为情",这在他的作品《耳伯麻姑游诗序》中有明确表述,他强调"人生而有情",认为情感是生命固有的伴侣,伴随个体的始终。他进一步阐述,万物皆有其情感倾向和追求,诸如"思欢怒愁",情感...
1、汤显祖在牡丹亭中赋予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剧中的第一幕就写了花开花落两无情,水流水去天半明这样一副情景画卷,通过自然景物的描述,即呈现出了浪漫的情调和哀婉的氛围,在整个剧作中,汤显祖使用了大量的自然景物描写和诗意语言,强调了自然界与人类内心情感的紧密联系,表现了对人性内在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