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南准的电视装置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7:44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5 09:19

这两段可以直接用:
白南准在其艺术生涯中,涉足了音乐、戏剧、装置等多种艺术媒介,特别是在电视成为普遍的大众文化方式之后,他积极实验了电视视觉幻象等技术。白南准富有探索精神,努力将不同门类的艺术合为一体,以敏感的姿态迎接新技术对艺术的介入和应用。白南准被认为是新媒体艺术领域的拓荒者,后来的视频艺术多受其影响。

作为VIDEO艺术和电子艺术的先行者,他的艺术实验为这些基于新媒介平台的艺术开发出极大的拓展空间,同时确立了许多对新媒体艺术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的样式和路径。他的艺术和他的实验精神必然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影响着年青的新媒体艺术家们。

以下是一部分白南准的艺术简述和评论,从中截取200字应该很简单。我就不替你剪接了。

韩国出生的被誉为“影像艺术之父”的白南准(1932-2006)1960年跨出了第一步,那时他在德国把自己在电子音乐方面受到的训练转换成了“电子化艺术”。开始时他巧妙地*了主流电视节目,把它们变成用电视技术模拟“艺术”的“抽象影像”。当他以通过卫星电视进行全球性艺术传播的乌托邦式幻象挑战西方的艺术景观时,他很快就成了全球艺术的先行者。这样,在1984年的元旦,他“通过在纽约、巴黎、首尔和科隆同时进行电子化通讯”将艺术家的“天籁般二重奏”推上了舞台(38)。在让-于贝尔·马尔丹1989年巴黎的展览中,他展出了一幅素描,画的是空的电视机外壳堆成的格栅,让人们想起他的电视作品“你好,奥威尔先生”。这些电视机外壳围绕一个中心堆放,它们那奇怪的模样环绕着“包围世界”的标签旋转着(39)。当他表现出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无所不在时,在某种意义上说成功地实现了个人的全球化,但他只能通过将艺术家的自我与大众媒体的全球形象——“喧闹”和空洞——对比来捍卫这种自我。
白南准是享有国际声誉的VIDEO艺术、电子艺术、多媒体艺术先驱和激浪派音乐、行为艺术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被世界各大艺术博物馆和权威艺术机构广泛收藏。
白南准1932年7月20日出生于汉城一个纺织企业主家庭,为家中第五子,1950年,由于朝鲜战争爆发,白南准随家庭先移居香港,后举家迁至日本。白南准在日本东京和德国慕尼黑度过了他的学生时代,1956年,他毕业于东京大学,获得艺术史与音乐史学位。同年赴德国慕尼黑大学继续音乐史的学习。在此期间,他与美国激浪派音乐大师约翰.凯奇的相遇是白南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事件,约翰.凯奇重视偶发性和实验性的激浪派音乐创作方式深深的影响了白南准。凯奇认为创作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生活方式等同于艺术的态度也符合了白南准的艺术观点,这个殷实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的青年似乎一天也未曾打算去过他的家庭早已为他铺设好的循规蹈矩的中产阶级生活。与约翰.凯奇的相遇令他天生叛逆的心灵和赋予破坏性的创造力象荒草遇到野火一般迅速燃烧起来。他很快就成为了欧洲激浪派运动中一名活跃的代表艺术家。
他在激浪派前期的“行动音乐”作品《向约翰.凯奇致敬》(1959年)带有鲜明的白南准烙印;他先在台上将一架钢琴砸个粉碎,然后径直来到坐在观众席的凯奇面前,将凯奇的外套扒下来,并剪开他的衬衣和领带,将一瓶香槟酒一股脑浇在凯奇头上。然后扬长而去离开现场,就在众人不知所措之际,场内电话玲声响起,原来是白南准打来的,告知观众表演结束。他那*传统的即兴式“胡闹”令当时的评论界惊讶莫明,将他这个作品称之为“文化恐怖主义”。在1962年西德威斯巴登市举行的“国际激浪派新音乐节”上,白南准在一个名为《头之禅》的作品中与作曲家拉莫特.扬的音乐互动,将自己的头,双手和脖颈蘸入一盆由墨汁和番茄汁混合的液体里,然后在一张纸上拖出一条长长的水平线。
这是白南准首次将东方禅宗哲学纳入他“行动音乐”的创作,在他以后的VIDEO艺术(录像艺术)和VIDEO装置中,“禅”的主题一再出现在这个拥有东方文化背景的艺术家的创作中。
*与解构艺术以及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破坏作用是激浪派的内燃机,而白南准以后的艺术之所以能够超越激浪派的领域之外就在于他那与生俱来的建立在“破坏”之上的创造力。他并没有停留在满足于西方辉煌的文化艺术传统为激浪派艺术家提供的取之不尽的“可破坏素材”上。在白南准1964年正式定居美国纽约后,他开始将焦点转换到了更具时效性和广泛社会消费基础的电视媒介上,在上世纪60年代初的美国,电视这种新媒介已经发展成熟为占支配形态大众传媒产业,百分之九十的美国家庭已经拥有电视机,美国每日人均收看电视节目的时间更达到了可观的七个小时。由新媒介引发的“注意力经济”诞生的同时,一种更加强大的意识形态工具也应运而生。以白南准为代表的一小撮艺术家最先敏感地察觉到了电视作为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具对人群的精神意志和行为方式所展现出的绝对强大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以及电视作为新媒体影像工具为艺术提供的巨大可能性和拓展性。
白南准似乎天生就是为了创造诸多的“第一次”而生的艺术家。1965年,艺术史上的第一件VIDEO艺术作品诞生了,白南准使用第一台SONY Portapak便携式摄像机从一辆出租车内拍摄到罗马教宗经过纽约第五大道的状况。当晚,他来到Café a Go Go咖啡馆将自己拍摄的影像放映给聚会上的艺术家们观看,这也成为了第一件VIDEO艺术作品的展映。白南准“追踪拍摄”教宗这段影像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报道”这一新闻事件,而仅仅是捕捉一些他个人认为具有文化、*意味的影像,并将这些影像用以非商业性、纯艺术动机的方式展出;对大众传媒产业的电视新闻符号构成一种消解。这就是白南准的第一件“游击式VIDEO”作品之所以在艺术史被认为是“VIDEO艺术的开端”而不被等同于一则普通电视新闻的原因。1963年,他的个展“对音乐的说明———电子电视”在德国乌波塔的帕那斯艺廊举行,首次把11台经过艺术改造的黑白电视机作为媒材使用于装置艺术作品。这是电视屏幕第一次被引入当代艺术展览,标志着VIDEO装置艺术的诞生。
白南准最广为人知的VIDEO装置作品莫过于1971年与女音乐家夏洛特.穆曼合作的《电子大提琴》,
在这件作品中,穆曼用琴弓“演奏”着一个用电视屏幕制成的提琴,屏幕中播放着预先录制好的穆曼正在演奏“电视提琴”的同步录像。白南准的兴趣在于将时间概念视觉化:“这势必承受很大的压力,因为我的我的作品既不是绘画,也不是雕塑,而是一种时间艺术。我喜欢没有固定流派的艺术。”基于类似的概念创作的VIDEO装置作品还有《电视佛》
他在一尊佛像的对面架设一台电视机,屏幕中播放着摄像机拍摄的佛像同步录像。这件作品所展现的不只是由白南准重新设定的时间概念,象征西方文明的电视影像佛和象征东方文明雕像佛包含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之间对峙和对话的隐喻。对于白南准这位东方文化背景的电子艺术家来说,这未尝不可以理解为其自身两种文化身份之间的对立与调和。白南准从60年代到70年代创作的一系列的实验性作品给VIDEO艺术早期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种使用新媒介的艺术所具有的强大表现力,VIDEO艺术也迅速在当代艺术界取得了主流的地位。
在70年代中期,白南准这位业已影响了VIDEO艺术各个领域发展的艺术家还在继续着他新的实验;这次,他对视频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与电子工程师Shuya Abe合作开发了“Paik/Abe图像合成器”,这是第一部用来进行电子图像控制和色彩调节的仪器,专门用于电子拼贴图像和处理色彩、影像变形失真的特殊效果,“电子拼贴艺术”由此产生。以此为分水岭,白南准晚期的艺术开始专注于电子实验影像与文化研究,进入80年代后,白南准已不再进行带有激浪派色彩的行为艺术表演,他的创作以大型VIDEO装置为主,然而这些装置作品依然带有行为艺术的色彩,比如他在1986年创作的VIDEO装置作品《机器人家庭》系列,
由数个电视机和电路版组成的人型机器装置在屏幕中播放着预先录制的电子拼贴视频录像,最引人注目的并非屏幕中的影像,而是这些电视机装置本身的造型,它们就象是被白南准注入了生命一般生动可爱。他创作的这些装置作品被称为“行为装置”。
1979年至1996年,白南准在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研究院担任教授。白南准于1996年身患中风,在轮椅上度过了人生最后10年的岁月,然而他并没有停止创作。2004年10月,为追悼9•11恐怖袭击遇难者,他在纽约曼哈顿举办了患病后的首场演出“Meta9•11”。
在当代艺术史上,没有任何一个艺术家能够象白南准这样涉足如此众多的艺术领域,也从未有人具备白南准这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终其一生开创和奠定如此多样的艺术类型。作为VIDEO艺术和电子艺术的先行者,他的艺术实验为这些基于新媒介平台的艺术开发出极大的拓展空间,同时确立了许多对新媒体艺术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的样式和路径。他的艺术和他的实验精神必然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影响着年青的新媒体艺术家们。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