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7:5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2 08:22
一湖如镜,琉璃万顷,大池澄江海。这就是让我初见惊艳,再见倾心,依然神往的抚仙湖(唐樊绰著《蛮书》称抚仙湖为大池,宋大理国在澄江设罗伽部,故称湖为“罗伽湖”,明时始称“抚仙湖”,又称“澄江海”)。抚仙湖是我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湖面海拔高度为1722.5米,湖面积216.6平方公里,最深处达158.9米,湖水清澈纯净,透明度平均为5-6米,最深可达12.5米,是我国水质最好的天然湖泊之一,是名副其实的高原明珠。
古人云:“水至清则无鱼”,这句话大概是说由于水太过清澈,鱼就无藏身之处或是无食可觅而无法生存。抚仙湖水下一沙一石清晰可见,水之碧透澄澈有目共睹,却出产20多种经济鱼类,其中尤以抗浪鱼最具盛名,是抚仙湖的名贵特产。
与抗浪鱼有关的传说,在抚仙湖一带流传着多个版本,这也使得小小的抗浪鱼,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其中有说抗浪鱼是令康熙垂涎食之难忘而取的名,并钦点为贡品,要求年年送京;也有说是何仙姑找王母娘娘从天上瑶池里捧了些小鱼播撒于抚仙湖的。清代《康熙字典》中,还收录有抗浪鱼词条,其条目中写道:“凡物空者皆曰抗浪。澄江有鱼,滇人呼为抗浪鱼以其干而中空也。”由此看来,康熙享用抗浪鱼并为之取名的典故当是真实可信。
抗浪鱼原名鱇浪白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为鲤形目鲤科白鱼属,是一种有着独特生活习性,喜栖于深水鱼洞或沙砾中的珍贵鱼种;其名字顾名思义就是可以抗击风浪的鱼。抚仙湖渔民捕抗浪鱼的方式,也是神奇古,渔民捕之不下湖,不用船,不用鱼钩,不用鱼网,不用湿身。在抗浪鱼活动较为集中的抚仙湖禄充景区,我们不仅见到水中游弋着的成群的珍稀抗浪鱼,还亲眼看到当地渔民在捕捞抗浪鱼,原始而古老的捕鱼方式,也让人感到新奇而有趣。
禄充风景区位于抚仙湖西岸,辖区面积9.5平方公里,原来是一个风情浓郁的临湖小渔村,其背山面湖,古树成荫,人杰地灵,史上有“一门双进士,百步两翰林”的美称。景区由碧波万顷的抚仙湖,形如笔架的笔架山,状如金钟的玉笋山和浓荫蔽日的古榕树群,以及古老独特的车水捕鱼等景观构成独具魅力的游人向往之地。
蓝蓝的天空,悠悠的白云,隐隐的远山,粼粼的湖水,或飘或泊的小船,总让我疑似面朝大海,心旷神怡,忘乎所以;几近挪不动脚,常常只想坐下来,看波浪翻滚,卷起层层白浪如雪,听湖水奔涌低语呢喃,任风儿飞扬,吹乱发丝,静静发呆。
然而还有吸引我的,就是游在水中的抗浪鱼和独特的捕鱼方式。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抚仙湖畔渔民捕鱼,首先必须有一个鱼洞;在禄充景区沿湖岸行走,沿途就密布着许多这种依山而建的鱼洞。据说鱼洞当地每家每户都有一个,所以每个洞的上方,都刻有名字或题词。这些石洞,有些还流淌着汪汪清泉,有些的也已干涸,沙石裸露,不明就里的,或许会以为单纯只是一口口的泉眼。
石洞其实是抗浪鱼产卵繁殖的地方。由于洞中泉水水温一年四季几乎为恒温,即天热的时候自动会降低几度,天冷的时候又会升高几度,抗浪鱼非常喜欢这样的水,故而会逆流而上到石洞里产卵,当地渔民视洞中泉水为“真水”,这些洞亦被称为鱼洞。
每一口鱼洞都挖有小沟,与抚仙湖相连;渔民们用木制的水车从绿树掩映的石洞泉眼里,把泉水车出,经过沟道流入湖内,泉水与湖水的温差和流速恰好迎合了争强好胜、喜欢清水的抗浪鱼的生活习性,鱼儿便群集抢水而上,钻进渔民们预先放置在流水沟道里的竹笼而被捕获;这种捕鱼方法历代沿袭,古老而独特,被人们称之为“车水捕鱼”,是世界捕鱼史上都极为罕见的捕鱼方式。
在禄充景区,还专门开辟了车水捕鱼体验区,游人不仅可以观赏到这种具有原始独特风情的奇观,还可以亲身体验感受一番,做一回渔民。
车水捕鱼最为奇特之处,就是渔民捕鱼时不用下钩,不用撒网,只要“咣当咣当”摇动水车,鱼儿就会逆流而上,游向鱼洞,钻进渔民们放置在鱼洞里的竹笼之中;所以即使捕一天的鱼,渔民身上的衣服都不会沾水是干爽的。
抗浪鱼车水捕鱼的过程不算复杂,但显示了当地先民体察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也考验着捕鱼者的坚韧和耐心。
湖边山岩,还有许多枝干虬曲苍劲叶茂苍翠如盖的大榕树,既是景区一步一景的组成部分,也吸引很多美术爱好者前往写生描摹。不经意间,这些写生者,也成为一景,惹人驻足,看看画板,再看看眼前的树,时光也就在这走走停停中点点流过消殆,留下美好温润记忆,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