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成专利有哪些难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7:40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4 22:09

客观原因1、 高校科研机制的*高校内容很多科研项目、科技成果和专利都是老师在承担职级评定、为了完成某项科研任务、完成某些奖励*、支持论文和学术观点而开始的结果。很多项目理论性较强,但是实际操作和市场可行性缺少验证。 2、 经费和精力的投入不足很多项目是为了一个初步的结果而订立的,在完成初期实验后,国家、院校很少有多余的资金支持老师的进一步研究,这就导致了项目的夭折和中止。学校不能进一步提供可试行的场所、资金,老师也有其他项目和教学工作在身,没有更多的时间。 3、 研究和市场脱节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必须紧紧围绕用户的需求体验,而老师的研究除了纯理论性较多外,很多都属于闭门造车型。而围绕市场的研究时间长、周期多、成熟度要求比实验室高出许多,这也导致了高校的科研成果较难转化。 4、 信息的不对称企业有独立的研发机构和知识产权办公室,高校的成果转化办公室和科研中心也相对独立。尤其是在初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双方不能很专业、直观、准确地表达技术难题的参数,双方出于谨慎考虑的原因,都会造成信息的不对等情况。 5、 中介机构机制不健全虽然*越来越重视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 也做了不少的尝试,包括搭建独立的网站、发布高校科技成果等。但是在国际上,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是其成果走向市场的重要环节,如设立咨询公司、高校中介公司,但是现在高校很多都是在其科技处下属设立一个部门,老师也只是兼职负责成果转化工作。 6、 缺少专业的技术经纪人目前我国市场缺乏统一的技术转化网络体系,技术市场的法律法规也不健全,技术的经营机构里缺少懂技术、懂法律、懂经营管理的精英人才。而且目前市场上的技术转让、专利交易、专利评估等鱼龙混杂,很多技术拥有者很难鉴定其真伪,也导致了技术拥有者的危机意识和畏惧心理。主观原因1、商业保密企业出于保护自身产品机密和防止恶性市场竞争等因素,在和高校合作的过程中会或多或少有意识地规避隐瞒某些研发机密,这就导致了企业技术难题的关键问题得不到专家的认识和鉴定,因此对于难题的解决也只能浮于表面。 2、 市场推广高校老师在科研过程中,可能对于自身产品非常熟悉,但是在推广的过程中,学校这样的人才又非常紧俏。很多时候成熟的技术成果都是通过自身网站发布、交流会、或者其他*组织的产学研活动体现的。这种依靠*的推动和自己被动式推广的方式不可能做到成果的及时发散。而且有些项目一旦研究成功,成果拥有者往往尝试隐藏其成果,将关键技术束之高阁。 3、合作盲区企业在和高校进行初步的合作之后,企业急于解决自身技术难题,而高校老师需要繁琐的流程:开题立项,申报领导,调配人手等等。高校目前很少有专职做成果转化的教授,因此本身的流程要求会导致其进度缓慢。 4、资金和时间问题企业在进行校企合作的时候都希望越快越好,但是如果没有对应的资金投入,高校的研究过程肯定也是比较缓慢的。其次,企业在对于高校到底能否解决技术难题也没有把握,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肯定是不能等待太长时间的,企业不希望把技术难题的过程变成高校实验室缓慢研究的过程。 5、 企业对于新技术重视不高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比较不是很高,还达不到企业年收入的2%,而且企业内容的研发人员的比例、研发资金的投入、领导的重视程度都不尽相同,这对于企业吸收先进技术,运营到实际产品的开发之中都是不利的。在国外,企业的研发所占的比重远远高于我国。 6、 高校的奖励机制不完善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法规没有明确的说法,尚未形成完善的系统:如科技*、税收*、产业*、知识产权*等等。而且很多出台的*的配套法律法规和法律细则都没有同步完善。法律比较空泛,可操作较差,导致了老师的研发积极性也不高。科易网让科技成果转化变得更加便捷简单!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