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网上支付的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0:31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5 15:34

展开1全部4月18日-19日第五届中国移动支付产业论坛在北京召开,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副秘书长亢林发表演讲,他认为APP发展、NFC普及、消费者需求、商业模式趋完善等四方面因素推动着全球移动支付的发展。而对于国内市场,他总结了三大特点以及四大问题,而面对问题,亢林也提出了三大解决方法。移动支付网作为合作媒体全程报道本次论坛,演讲内容详见下文: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副秘书长亢林
  亢林:尊敬的张*,聂*,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中国通信学会主办的第五届中国移动支付产业论坛。本次论坛是以应用驱动,竞合发展为主题,凝聚共识,共谋发展,必将对推动中国移动支付产业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在此,我也代表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对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和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与移动金融应用发展正在成为推动互联网新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刚才张*也讲了新金融的概念,实际也就是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以其方便快捷的特点,在为客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成为解决国内金融服务领域城乡差异、地区差异、缓解传统银行柜面压力,增加客户覆盖面的重要途径。移动支付逐渐成为电子商务支付的新发展,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人们对移动支付的增长预期还是比较乐观的。
  支付清算协会成立以来持续关注和跟踪移动支付市场的运行情况,加强行业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的研究,今天借此机会与大家交流与探讨。一方面介绍一下国内外移动支付的发展情况,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发生巨大改变,电子支付业务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其应用的深度和广度都大幅度增加,电子支付业务开始从计算机终端走向移动终端,驱动了移动支付业务的快速发展。2012年全球移动支付交易量将超过1751亿美元,2012年移动支付用户数达到了2.1亿个,根据世界支付报告,2012数据显示,预计2013年全球移动支付总交易额达到2320亿欧元,从支付服务组织来看,银行在移动支付市场占据统治地位,非金融服务商占据市场份额比较小,但是增长的速度更快。全球移动支付市场的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作为推动的因素。
  一是以APP为代表的网上的电子商店快速发展,二是包括NFC移动近场技术的开发和普及,三是消费者对支付方式多元化、便捷化和安全性的需求日益强烈。四是商业模式日趋完善,移动支付增值业务的吸引力,推动运营商、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开展了多种商业模式和技术的探索,推动运营商和金融机构纷纷拓展更为广泛的服务领域和支付渠道,双方的合作更加深入,业务吸引力不断增强,市场推广力度不断加大,价值链不断完善。从目前国内移动支付的发展情况来看,我们总体感觉还是比较乐观的,移动支付发展各方面的条件和环境都在逐步完善,市场各方的发展与合作的共识也在进一步的确立。虽然中间也还会有些曲折和困难,但是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潮中,移动支付将作为移动互联经济中的重要价值链环节,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独特的市场价值。特别是2012年移动支付相关技术标准的确立,为行业内实现合作共赢,互联互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市场发展明显加速,据统计2012年全国银行移动电话支付的交易总额接近1.5万亿,这个数字我们正在统计过程中。支付机构移动支付业务交易总额将超过1800亿,国内移动支付行业发展呈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快速增长,移动支付发展的基础和市场条件不断趋于完善。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移动支付应用不断丰富,以及庞大的移动电话用户数量,为国内移动支付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移动支付逐渐成为电子支付发展新方向,整个移动支付产业呈现出强劲发展活力。
  二是市场参与主体不断壮大,已形成了包括终端设备及相关产品提供商,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服务需求方包括商户和消费者在内的多主体产业价值链。
  三是支付场景和业务分类逐步明晰,远程支付发展相对成熟,其业务量在总业务中的占比超过90%,近场支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很多机构开始加快试点步伐。新经济、新应用场景不断涌现,产业合作模式在不断探索推进中。
  第二个方面就是发展移动支付带来产业革新,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移动支付对社会民生、电子商务活动乃至经济金融的持续健康发展均产生了巨大影响,移动支付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带动作用巨大,随着整个行业的不断发展,必将对包括终端制造业、软件开发与系统集成业、信息服务业及相关传统产业产生深远影响。有助于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共赢,为行业主体带来可观的业务和收入增长。
  二是移动支付的产品不断丰富,应用领域不断拓宽,成为金融便民、利民的重要途径。在移动远程支付方面,国内商业银行主要基于手机银行、短信银行等支付渠道,提供了包括话费充值、购买理财产品等各项服务。支付机构所提供的移动远程支付服务也逐步实现互联网支付业务的基本功能,移动近场支付正在处于起步阶段,但在公共交通、小额便民支付方面的应用,给广大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方便。随着用户对移动支付的关注度和认可度不断提高,新的支付习惯正在逐步形成。
  三是有助于解决金融资源有限且分布不均的问题,促进普惠制金融的发展。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步伐加快,新型城镇与农村消费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移动支付以其独特的优势,可以突破商业银行在中小城镇与农村金融网点不足的瓶颈,发挥移动金融覆盖面广的特点,满足客户基础性金融服务需求。通过构建新型商业模式,为客户和电商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促进普惠制金融的发展。
  第三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移动支付产业在取得阶段成果的同时,也面临很多挑战,商业模式正在逐步探索和完善中。
  由于存在不同的价值判断和发展理念,行业主体对市场主导地位的竞争较为激烈,加之各产品主体在技术、用户、特约商户拓展以及开展业务的资质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各商业银行、支付机构、移动运营商还在逐步探索建立有效的合作共赢机制,进一步明确各方的发展定位和新型的合作关系。
  二是行业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拓展,应用领域仍然较少,应用场景不够丰富,缺少具有特色和大规模吸引力的普适性应用。2002年银行移动支付支付量在总支付业务占比中不到5%,
  三是移动支付受理环境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跨机构转结和系统连接平台等基础设施尚且需要完善,不利于支付规模化发展和行业资源共享和利用。同时需要加快对移动支付受理终端的改造,使其能够与快速增长的用户规模和支付需求相匹配。
  四是移动支付安全问题未有效解决。目前手机浏览器较为简单,容易受到病毒木马的攻击,影响客户对移动支付的接受度和使用率。而高级别安全认证工具的推广应用存在一定困难,数字证书应用缺乏统一的硬件标准,存在兼容性问题。此外用户的安全防范意识较为淡薄,也是导致支付风险发生的潜在因素。
  第四抓住机遇,形成合力,推动移动支付行业又快又好发展。在当前我国移动支付行业步入行业发展的时期下,产业链各方应把握机遇,携手努力,合力破解发展中遇到的难题,着力打造健康有序的移动支付生态体系。
  一是进一步开放资源,加强合作,营造移动支付良好发展环境。行业主体应从账户安全模块的应用管理、通信网络的使用、备付金存款、商户和用户拓展、产品创新、风险控制机制等方面开展有效合作,合理共享资源,形成专业分工、优势互补的科学产业发展模式。
  二是加大业务推广力度,着力提高客户的体验水平。行业主体在合规经营的前提下,应积极推动移动支付相关产品和服务创新,进一步改善受理环境,不断拓展应用场景,充分满足广大客户在公共事业缴费、公交、社保、医疗等方面的应用,以切实改进民生,降低人民生活成本。
  三是尽快建立移动支付风险防范和安全管理机制措施。行业主体应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始终把安全问题放在移动支付发展的优先考虑的位置,不同的商业模式、技术标准以及相关应用都遵循高等级的安全标准,要逐步完善相关的风险赔偿机制。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出一套有效的符合我国特点的移动支付安全解决方案,切实保障用户的移动支付过程和资金安全。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作为行业自律组织和中立第三方机构,一直积极推动移动支付行业自律管理体系的建设。成立了移动支付工作委员会,并发布了移动支付行业自律公约,正在积极研究移动支付业务风险防控指引和移动支付发展规律,积极推动产业交流与合作,促进行业良性发展。协会将继续深入研究移动支付市场的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不断推进移动支付业务、技术和安全方面的标准化建设,大力提高行业风险防范水平,鼓励业务创新,促进移动支付产业蓬勃发展。相信在产业各方的精诚合作下,移动支付产业必将迎来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美好明天。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5 15:35

大家知道,网上支付是电子商务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金融服务的发展创新开展网上支付业务,可以减少银行成本,加快业务处理速度,方便客户,同时也有利于银行拓展业务,增加中间业务的收入。更重要在于它改变了银行支付处理方式,使得消费者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通过互联网获得银行业务服务。

电子商务实际上通过企业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完成相互的活动,信息流应该是核心,物流是保障,资金流是实现手段。网上支付应该有效地解决了电子商务资金流的问题,所以对于商务的发展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大大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并且给电子商务带来了繁荣。

国内网上支付发展时间虽然并不长,但是我们都感觉到发展速度非常快。根据互联网研究系列报告,报告有些数字显示,中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2004年达到4000亿,2005年预计将增长到6200亿人民币,另外中国的网民网上支付额2003年是2.3亿,2004年达到6.8亿,预计2005年将达到15.7亿,网上支付显示强大的增长势头。

目前在我国,网上支付也发展非常迅速,市场需求也非常旺盛,应用创新空间非常广阔,是一个大有作为的行业。但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网上支付的基础环境还有许多的问题,值得关注和改善。网上支付的安全,社会性、体系状况以及网上支付相关的法规等等,都是现在制约网上支付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想下面就网上支付的安全问题具体谈几点个人的认识。

一,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处理好安全与发展速度的关系。电子商务在国内近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遭遇一个重大的瓶颈,就是网上支付安全问题,这个瓶颈严重制约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据调查有相当数量的客户希望通过网上方便购物,但是在权衡网上购物方便性和安全性以后,最终选择了放弃。而且大量事实表明,网上支付恩交易额相对在额度较小的领域,客户的发展非常快,比如在B2C小额支付缴费等方面,在这个领域推广起来比较容易一些。这说明人们对网上支付还是非常安心的,但是同时也存在不放心的心理。分析原因,我认为一是网支付虚拟性的交易特点容易使客户对安全性产生怀疑,二是传统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思维定势阻碍新的网上支付方式的发展。因此发展网上支付首先应该把安全摆在重要的位置上,没有安全的保证,应该说一切都无从谈起。提高网上支付的安全性,需要金融机构和广大商户共同努力,同时需要客户的配合,从技术上、支付工具上,从风险措施上、防范措施,全方位、多层次提供安全的保障手段。同时,也需要社会*正*引导,努力消除买卖双方的后顾之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网上银行健康快速发展。

农业银行网上银行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还是比较迅速,表现出局大的发展潜力,在保障网上安全性方面我们力求做到以下几点: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着力解决好安全与发展速度的关系,在安全和速度上有时候牺牲一定的速度保证安全,努力营造社会安全的网上购物的环境。

2、加大支付技术上的攻关力度进一步提高网上支付安全保障,将风险环节前移,在产品开发初期充分考虑到安全性,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绝对不投入使用,不投入市场。

3、积极配合纸质媒体做好宣传,培养网上支付良好的环境,修整人们对网上支付不确定和正确的看法,通过宣传安全进行网上购物支持,逐渐将风险关口前移,掌握风险控制的主动权。

第二,尽快建立社会的诚信体系,支持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网上交易、支付双方不见面,交易真实性不容易考察和验证,电子商务活动最后是否完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买卖双方,取悦于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诚信程度。我国信用*不够健全,市场欢迎恩也不是很完善,应该说是制约电子商务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寅吃我们应该呼吁各界共同努力,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的诚信体系,以支持电子商务健康发展。加大对不诚信者的处罚力度,对不诚信的人和企业和典型案例实事求是的曝光,增加不诚信机会成本,唤起人们对社会信誉的监督,营造网上支付良好环境。

电子商务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各界的努力,通过各个方面的努力,我想我们在未来一定能够营造出非常良好的电子商务发展的环境,保证电子商务能够健康发展。

当然我们应该看到,社会诚信体系建立应该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站在银行的角度,解决网上支付诚信问题,主要的办法,一是要严把关口,从根本上解决卖加和货源本身诚信问题,二是对开户的商户交易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发现异常以后,立即采取处理的办法,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防止欺诈和卷款行为的出现。同时还可以跟商户签订保证金的协议,以控制商户欺诈行为。第三,研究规范网上支付市场规则,解决好网上支付法律滞后和业务监管薄弱的问题,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行业规范发展离不开配套的法律法规正确指引和业务监管,随着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发展,网上支付领域出现一些新的交易形式,针对网上支付业务法律法规建设以及业务监管也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如在我国目前信用机构不是很健全的情况下,信用担保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现,一方面有效地打通了电子商务支付通道,带来了国内电子商务市场的空前的活跃和繁荣,促进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但是同样,我们也看到第三方支付平台逐渐演变成资金流中间环节,行使一部分金融机构的职能,这也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和规范的操作,以防范其中可能会发生一些风险问题,以保障支付电子商务发展能够在健康的道路上发展。

今年4月1号正式开始实施《电子签名法》和信息产业部为配合电子签名法实施出台的《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对电子支付进行规定,6月9号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电子支付指引》从金融机构到第三方支付平台都有设计,而且明确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商的责任,没有提出第三方帐户权限问题。*关于《发展电子商务网上支付若干意见》积极研究第三方研究的相关法规,引导商业银行通过银联等机构建设安全的快捷、方便的网上支付平台,大力推广使用银行卡、网上银行等网上支付工具,虫鸣说话金融监管部门对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的发展给予高度的重视,正在研究出台一些相关制度办法加强监管,促进网上电子商务健康发展。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