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2:15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9 19:06
一、通假字
1. 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2. 不复一一自辨(辨通“辩”, 辩解)
3.于反复不宜卤莽(卤通“鲁”,粗鲁)
二、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状语
貌恭而不心服 貌:表面上。心:在内心。
2、形容词用作动词
智者尽其谋 尽:用尽。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远:远长。
塞源而欲流长者 长:远长。
能克终者盖寡 终:坚持到底。
扩展资料
《答司马谏议书》赏析:
文中作者既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又注意不伤同僚之间的情面与和气,如第一段在反复向司马光叙友情,求谅解的同时,却毫不讳言他们之间的分歧是不可调和的;
在承认变法遭天下怨谤的同时,却表明自己绝无悔改之意;又如第三段在表示愿意接受责备的同时,却暗示出自己坚持变革的决心。从全文来看,本文语言委婉、柔中带刚。
作为一篇驳论文章,文章直接反驳论点,针对论敌指责变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个观点,据实反驳,反驳其“非真”的实质,则名不符实,论敌观点自破。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答司马谏议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9 19:06
一.通假字
1.不复——自辨 辨通“辩”,辩解
2.于反复不宜卤莽 卤通"鲁”,粗鲁
3.故今具道所以 具通"俱”,详细
二、古今异义
1.故略上报
上报:古故写回信。今义:向上级汇报
2.于反复不宜卤莽
反复:义:书信往来。今义:多次重重
3.则众同为而不汹汹然
汹汹:古义:大吵大闹。今仪: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4.故今具道所以
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
5.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
6.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区区:古义:谦词,用于自称。今义:指小或少
7.以致天下怨谤也
以致:古义:因而招致。今义:连词表结果。以致
三、词类活用
1.以膏泽斯民:名词作动词,给予好处。
2.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形容词用作动词,谄媚,巴结。
3.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名词用作动词,做,从事,办理。
4.以兴利除弊:形容词作名词:有利的事业:形容词作名词:有害的事情。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也.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为”译为“是”表判断)
胥怨者民也(...者, ...也 表判断)
2.状语后置句
(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于朝廷"作状语后置)
(2)受命于人主(“于人主"作状语后置)
3.宾语前置句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何为应为“为何”)
4.定语后置句
至于怨诽之多(“多”作定语后置)
五、一词多义
1.以
(1)故今具道所以:介词,因。
(2)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介词,因。
(3)以致天下怨谤:表结果关系,因而,因此。
(4)以授之于有司:表顺承关系,把。
(5)以兴利除弊:来,以便,用来。
(6)以膏泽斯民:来。
(7)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介词,把。
(8)欲出力助上以抗之:承接连词,连接“助”和“抗”来。
2.为
(1)不为侵官:算作,是。
(2)未能助上大有为:名词,作为。
(3)为天下理财:介词,替,给。
(4)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动词,当作。
(5)则众何为而不汹汹:介词,因为。
(6)守前所为而已:动词,做。
3.故
(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缘故,原因。
(2)故今具道所以:所以。
4.度
(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制度,法度。
(2)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名词,计划,主张。
(3)度义而后动:动词,考虑,揣度,估量。
5.事
(1)而议事每不合:名词,事情。
(2)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动词,做,丛事。
6.则
(1)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那么。
(2)某则以为:却。
(3)则固前知其如此也:那,这。
7.理
(1)而天下之理得矣:道理。
(2)为天下理财:治理,整理。
8.知
(1)则固前知其如此也:知道。
(2)则非某之所敢知:接受,领教。
(3)熟为汝多知乎:知识。
七、译文参考
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实在仰慕到极点。
八、文学常识
1.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家、思想家、文学家 。 他出生在个小官吏家庭。唐宋八大家之一。
2. 《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