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屈原的书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2:33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28 07:56

1、《屈原赋注》

本书为戴震诠释屈赋著作的汇编标点排印本。其中除七卷《屈原赋注》外,尚收有通释两卷,音义三卷,及《屈原赋注初稿》一册。

2、《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这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

3、《屈原与他的时代》是200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赵逵夫。

本丛书不强调策划、不刻意编排,虽不成体系而又自成体系。丛书作者不分老中青,不问知名度;入选著作可百方言,短可数万字,举凡在中国文学发展史某一时期、某一方面或某一专题的研究上有所创获而能成一家之言、并经专家评定认为合格者,即可列入本丛书。作者将本学术精品奉献给广大读者,同时,也希望得到学术界的理解和支持。

4、屈原(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

郭沫若的历史剧作,往往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起到了重要的宣传动员作用。《屈原》在抗战时山城重庆演出,引起轰动。人们看完戏后,大街小巷时时传来“咆哮吧!咆哮吧!”的怒吼。屈原要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要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和着那茫茫的大海,一同跳进那没有边际的没有*的自由里去”,充分体现了那个苦闷和充满期待的时代的创造精神。

“从屈原那种爱国舍身的高尚思想和坚毅不拔的卓越人格上,给予目前在为复兴抗战而奋斗的中华儿女,一番宝贵的教训和楷模” 。此次收入“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特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制作,书前配有“导读”,书后有“知识链接”,以给青少年朋友以必要阅读指引和知识积累。

扩展资料

屈原早年经历

周显王二十九年(前340年)正月初七日,一说周显王三十年(前339年)正月十四日,屈原生于楚国丹阳秭归。次年,居乐平里。

周显王三十九年(前330年),屈原居乐平里。自幼嗜书成癖,读书多而杂,“石洞读书”与“巴山野老授经”当在这一年。

周显王四十年(前329年),居乐平里。屈原虽出身贵族,但因自幼生活在民众之中,加以家庭的良好影响,故十分同情贫苦百姓。从这时起,小小年纪便做了许多体恤民众的好事,博得了众口一词的赞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28 07:56

  《屈原列传》读后感

  屈原名平,是春秋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左徒,见识广博。屈原一生中遭遇了两次大的挫折。

  屈原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代表,主要原因是他很有才能和爱国情怀,在楚国遭受打击,但是他始终不背叛楚国。

  "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每每读到屈原,想到屈原,总有一种悲叹,一个真真的跋涉者,一个真真坚持自己理想与情操的人,它的结局竟是万般无奈的投江。

  一个人的精神,一个人的人的意志无不在诠释着他对人生的理解,他对生命的看法。

  为什么有那么多高尚的人总是匆匆走过他短暂的一生,今天的人也许永远都理解不了古人。

  读《屈原列传》的时候,吸引和震撼我的已不再是屈原那高尚的品质,而是感慨活在一个不被人了解的世界,那会是一个多么大的悲哀。

  从屈原坎坷的一生揭示出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遭遇困难和挫折是正常的,关键是面对挫折时,应当拿出勇气和毅力迎接挑战,直面挫折,战胜自我,把每次挫折当作前进的踏脚石,最终走向成功的辉煌。
  屈原《离*》读后感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所作“离*”是现存第一篇宏伟壮丽的抒情长诗。诗人思想的灿烂光芒闪耀在全诗的字里行间。 (转载)
  屈原在二十六岁就做了楚怀王的左徒,为楚国建立了法度,办理外交,使楚国势趋富强,并一度成为六国联合抗秦的领导。经过这一系列的*实践,认清了楚国的发展前途,在于富强与独立,这就是他所谓的美政。他希望楚国能够沿着这条理想的道路走下去,达到最终的强大。

  屈原具有强烈的参政意识,但现实世界的黑暗使他只得把自己不能实现的“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寄咏于诗。美政理想的崇高目标是实现大一统,诗中所描述的上下求索,四方神游的所在,几乎包括神话传说中整个中国的辽阔疆土和广大空间,这正是作者向往一统天下的形象表现。

  同时他又为祖国积极培养人才“余既滋兰于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他设想一个圣君贤陈相结合的*局面“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

  可是楚国的贵族*已日趋没落,楚怀王及其子襄王都是昏君,秦国张仪以重金收买了嫉妒屈原的大臣及怀王的宠妃郑袖,造成了一个全面的*攻势。

  他对混沌的*局面加以斥责,不顾遭到更严峻的*。“亦与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而转念一想,,又何必死呢。不如“及行迷之未远”,“退将修复吾初服”。但屈原毕竟是个有*理想的人,他无法面对混浊不堪的局势退而独善其身。朝廷中没有同道之人,就连自己最贴心的女伴也劝自己明哲保身。现实中他是如此孤独,无处申诉内心的忧愁和痛苦,无奈之下,“就重华而陈词”。他的心绪仍不见平静,他仍旧一再抽泣,“沾余襟之浪浪”。这泪是一个充满理想抱负的男人在理想破灭之时,在失意、悲痛、被世界遗弃之时流下的泪水。“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屈原回首再回首,拭泪又拭泪,最后终于抱起岸边的一块记录了楚国建国、辉煌、中落的历史的江石投入了奔腾怒吼的滔滔江水。

  天地不言,唯有江水呜咽。

  历史并不为一个悲愤文人的死而有所改变,但屈原在满怀绝望投江的刹那,心中是否有一丝解脱,是否闪现过一丝希望的火光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28 07:56

《史记·屈原列传》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28 07:57

《屈原列传》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28 07:58

芦绂婚独禄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