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在历史上的发展是怎样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8:41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1 19:18

1.形成。商末,长江下游江南古越语与上古华夏语融合成上古吴语。江东进入诸夏。闽越/南越/扬越等即百越。
2.扩张。四百多年汉朝江东语言连片成型。“汉高帝十二年,一吴也,后分为三,世号三吴,吴兴、吴郡、会稽其一焉。” 东吴之语是东南之语源头。
3.变革。五胡乱华,永嘉南渡,中州人东迁至江左者六七成。士大夫性质的魏晋风骨融入吴越,刚烈骁悍的古吴越精神儒化,上古吴语蜕变成中古吴语。江南自此崇文。
4.发展。唐宋形成锦绣江南岸,灵动飘逸、优雅睿智的吴越气质蔚然成风,经济发达,文化昌盛。
5.国音。南宋,成为文脉嫡系继承者。“四方之民,云集二浙,百倍常时”“富商大贾,往往而是”“号为士大夫渊薮,天下贤俊多避地于此” 。”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北方始失入声除晋语。中古吴语衍变成韵书型吴语。
6.繁荣。明朝,“善操海内上下进退之权,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之而雅,俗者,则随而俗之。”民众以说苏白为荣。
7.衰落。太平天国战乱及乱后非吴流民涌入、强制推普使吴语临危。
8.坚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地方人的标志。父母和老师教好吴语 ,使古老吴语世代相传。营造社会吴语氛围。 吴语是中国最古老语言之一,其形成历史追溯到商末,从姬室东迁算起距今3200年历史。那时泰伯奔吴,泰伯、仲雍是周朝先祖周太王长子和次子,二人于太湖流域建立嫡系姬姓诸侯国吴国。孔子言“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江南土著文明与古中原文明融合成先进吴文化。古吴语来源是上古汉语。江东本荒蛮之地,君主厚恩,“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孙武投吴,成《孙子兵法》。吴国鼎盛时西破楚、北败淮徐陈齐等,与晋“黄池之会”。于吴人北伐争霸时亡于越,越时称卧薪尝胆。吴越民风相近,“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 ”。古越语体现于余杭、姑苏、乌程、无锡、乌伤、余姚等齐头式冠首词。《史记》有吴太伯世家第一、楚世家第十、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
“江东”曾是尚武之地,之后的江东兼为文学、经济意义上的“江南”,是文章锦绣之乡,天下太仓。西晋衣冠南渡立东晋,“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之六七” 。六朝之际江南相对稳定,以吴文化为主并之古中原文化。南朝民歌始于三国东吴迄于陈,留存近五百首,分为“吴歌”“西曲”两类,如吴声民歌《子夜四时歌》。唐宋无数名家于江东留下千古诗篇,而塑造这些人文景观的正是吴越先辈,亭台楼阁,粉墙黛瓦。“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李*游天姥写下名诗。“醉里吴音相媚好”辛弃疾亦沉醉于信州上饶温婉美好的吴音。“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吴中姑苏,“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杭州……吴越之地是华夏文化代表。江南自古地位高,吴语较接近中古汉语,一些字词透露出古文味道。吴语区历史上是多个时代文化经济中心,亦是古时雅士聚集地,吴语保留汉语正朔因素。吴语有变迁,史载古江东吴人称“人”音“侬”,吴侬即吴人,而今北吴人却不称人音侬,反而是浙南部分地区称人音侬。普通话受北方古胡人影响,吴语继承诸多中古雅言特征。
三十年来,禁止学校说吴语并强制改变小孩语言环境、*吴语媒体传播、外地人较多,对吴语及江南文化不利,民众开始意识到保卫吴语。 春秋战国
吴语源头可追溯到越国成立和泰伯奔吴。三千多年前周太王之子泰伯、仲雍南奔,到达今常熟、无锡 一带,他们的语言和当地语言结合,构成吴语基础。吴越虽为两国但语言风俗相通。会稽以南通行百越语,《越人歌》“滥兮抃草滥予,昌枑泽予昌州州,饣甚州焉乎秦胥胥,缦予乎昭,澶秦逾渗,惿随河湖。”
春秋吴越语言于古华语冲击下形成古吴语。上古南方有楚语,吴越战国时属楚国,原始吴语也可能受楚语影响,今吴语与老湘语还有一些语音共同点。
秦汉魏晋南北朝
秦汉吴语稳步发展。晋代永嘉南渡,吴语受到古中原话影响。吴语是大批南迁士大夫必学方言,当时金陵说吴语今不是,六朝文献里有记载。《世说新语·排调》“惟闻作吴语耳”记载王导“作吴语”。
吴语于南北朝时代对日语有大影响。吴音是日本汉字音音读的一种,该批汉字读音从南朝直接或经朝鲜半岛百济传入日本。吴音融入日语程度深,常用于基本词汇中,古代称为“和音”。平安时代之后归国日本留学生推动长安音,称江东音为“吴音”。
吴音同现代吴语有相似性,如日母;“和”吴音ワ合吴语“和牌”;山删韵吴音等。从日本吴音中可对南北朝古吴语探究。
隋唐
《资治通鉴》卷一八五记隋炀帝“好为吴语” 。沿江江北早期可能有吴语,但最迟在宋代就脱离吴语。
唐朝韵书有吴语记载,如《刊谬补缺切韵》“膀,普浪反,髀,吴人云”,至今吴人腿叫pʰang上。
唐时国家安定兴盛,吴语巩固。北宋《集韵》等收入吴语字。
常熟话有8个声调,中古唐朝人说话就是8个声调,故常熟话留有很多古语,典型如“小官人”“娘子”。
宋元
宋代吴语形成今各片状况。东瓯片永嘉作者已据自己方言写入字书 ,并由专业书会写出文学作品:各种永嘉戏文脚本,丰富表现方言特色 。元末明初《南村辍耕录》以民间射字游戏记录吴语音系。
明清
明代苏州经济文化水平高。冯梦龙《山歌》集吴地民歌,成篇吴语。“三言”和《墨憨斋定本传奇》《浣纱记》《清忠谱》等也用吴语。
明末吴语人口占全国20%。清末民初有苏白小说《吴歌甲集》等。《海上花列传》文言文和吴语白话相结合。
清末太平天国爆发对江南造成严重影响,太平天国烧杀抢掠致吴地经济、劳动资源遭前所未有打击,吴语人口锐减。西吴局部“真空”,流民问题致其淮化 。
近现代
19世纪末起音译英语沙发sofa/啤酒beer等。
80年代后期始吴语区学校用普通话授课,以推普口号影响学生语言观念,甚至幼儿园都推普 ,而学生读做普通话拼音题并长期接受语文推普教育。上海90年代拍吴语电视剧遭禁播 。01年仙居两小学生因说方言遭打400记耳光。
缺乏吴语教育使一些少年吴语能力差,思维阅读普化。民众呼吁恢复吴语教学、普及吴语知识、鼓励吴语朗诵和写作、同学间应讲吴语 、本地媒体多用吴语、幼儿园起设吴语课 。7岁前是母语天然习得期,11岁前说好一口流利家乡话便能说一世人生,保卫吴语从娃娃抓起。
今绝大多数吴越人在社会上仍只说吴语。
一国要有标准语,但普通话也只是一种方言,有太多问题。   吴国王族与周同姓,来自中原,“宜侯”铭文为证。吴越王铸礼器兵器皆用汉字。吴公子季札通中原礼乐,出访各国,为“吴之习于礼者” 。孔子弟子中江南唯吴人言偃。上层人士通习华夏语。只不知用时中原雅音还是相邻楚音。从春秋楚人伍子胥、伯嚭、文种、范蠡皆入仕吴越,及秦末项梁叔侄在吴的号召力、项羽率江东子弟八千人过江反秦来看,近楚可能性大。
秦始皇分36郡,于吴越东置会稽郡、西置鄣郡。汉初并,后改会稽为吴郡,汉武帝改鄣郡为丹阳郡。东汉置会稽、吴郡。秦汉置郡设官驻兵,中原移民聚居点于郡治的吴、会稽、宛陵等处,吴语以此为中心发展。当时部分越人进入山区成为“山越”,而浙南福建等是越人天下。汉武帝诏命徙瓯越、东越、闽越于江淮,“将其民徙处江淮之间,东越粤地遂虚” ,散居越人退入山区后又出就故地,“东瓯后遗人往往渐出” ,“闽越遁逃山谷者颇出” 。东汉曾派骠骑将军张意以水军讨伐东瓯 。直至三国时许靖致曹操书还说“南至交州,经历东瓯、闽越之国,行经万里,不见汉地” 。
南吴语比北吴语有更多古吴语特点,将温州话与扬雄《方言》对比,与南楚沅湘间有多条相合,晓/惮/慧/篷/嬉/杜狗/篓等,其中惮怒/慧病愈/拌挥弃等特色词皆楚语,楚语在吴语尤其南吴语形成中起过作用。吴语形成除结合古越语外,还可能由楚与中原话两源融合而成,有中原人说吴人音楚,称吴楚之音 。古吴越语与东楚方言相融合形成地方特色江东方言,至西晋永嘉之乱洛阳陷落有560年发展。王充《论衡》记他八岁就学时“书馆小幢百人以上”,东汉初会稽教育发达。东吴西晋时郡县屡分置增多,方言扩展。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