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下中国色彩文化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9:01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1 15:44

色彩是中华文明的外表,它的影响贯穿中国的神话时代和历史时代,天、地、 人都受制于这个系统。中国人的色彩观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体现了诸多对人事的关怀,具备 主观印证和日常为用的性质。 关键词: 色彩 五色 文化 古代哲学 在史前时期,人们就运用色彩来表达意愿,将色彩作为判断事物的依据,他们崇拜色彩, 赋予色彩特殊的寓意,利用色彩表达精神上的追求。我国古代色彩文化意韵独特,影响深远。 其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以人为本、以事为用。中国人的色彩观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体现了诸多 对人事的关怀,不像西方倾向于以客观外物为尺度研究色彩,而是具备主观印证和日常为用 的性质。 一、“五色”与中国文化 “五色”是我国传统艺术用色的基本准则,是色彩的本原之色,是一切色彩的基本元素。 何谓“五色”?孔颖达疏:“五色,谓青、赤、黄、白、黑,据五方也。”刘熙也曾作具体解 释(《释名·释彩帛》):“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也。”“赤,赫也。太阳之色也。”“黄,晃也。 犹晃晃象日光色也。”“白,启也。如冰启时色也。”“黑,晦也。如晦冥时色也。”白、青、黑、 赤、黄“五色”,分别对应五行学说中的金、木、水、火、土。 西周时期,奴隶制等级制度和宗教观念非常严格,色彩装饰被用作重要的标志,统治阶 级规定青、赤、白、黑、黄谓“五方正色”,分别代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同时象 征尊贵,而将其他“间色”贬为卑贱之色,规定“衣正色,裳间色”〔1〕。正所谓:“君子不 以绀饰,红紫不以为亵服。”〔2〕同时,统治阶级根据官位等级和宗教礼仪的内容及场合选 配相应的色彩,从而使色彩的应用带有浓烈的*和宗教礼仪内容。 1.白 白色在中国古代色彩观念中具有多义性。在早期中国文化中,白色是一个基本禁忌词, 五方说中,西方为白虎,所以白色是枯竭而无血色、无生命的表现,象征死亡、凶兆。如自 古以来亲人死后家属要披麻戴孝办“白事”,要设白色灵堂,出殡时要打白幡;把白虎视为凶 神,人们称带给男人厄运的女人为“白虎星”。白色的心理功能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 功能的影响,又象征腐朽、反动、落后,视为“白专道路”。它也象征失败、愚蠢、无利可得, 如在战争中失败的一方总是打着“白旗”表示投降,人们称智力低下的人为“白痴”,把出力 而得不到好处或没有效果叫做“白忙”、“白费力”、“白干”等。它还象征奸邪、阴险,如“唱 白脸”、“白脸”奸雄。最后,它还象征知识浅薄、没有功名,如称平民百姓为“白丁”、“白 衣”、“白身”,把缺乏锻炼、阅历不深的文人称作“白面书生”等。 “五行”说则把白色与金色相对应,白色象征着光明,列入正色,表示纯洁、光明、充 盈的本质。 2.青 “青”即绿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绿色有两重性,它除了表示义侠外,还表示恶野。 同时,绿色也保护着人类的天敌及其它猛残的食人动物。这样一来,“义侠”是正义的,如人 们泛指啸聚山林、劫富济贫的人为“绿林好汉”。“恶野”是*,所以旧时也指“绿林”为 占山为王、拦路抢劫、*扰百姓的盗匪。绿色还象征低贱,如汉朝时的仆役着绿帻;元朝以 后凡娼妓都得着绿头巾,以示地位低下;妻子有外遇的丈夫脸上无光,低人一等,叫戴“绿 帽子”。 3.黑 黑色在《易经》中被认为是天的颜色。“天地玄黄”之说源于古人感觉到的北方天空长时 间都显现神秘的黑色。他们认为北极星是天帝的位置,所以黑色在古代中国是众色之王,也 是中国古代史上单色崇拜最长的色系。古代中国的太极图,以黑白表示阴阳合一。水,北方, 色尚黑,故秦始皇更命黄河曰德水,以冬十月为岁首,“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 上黑,以黑为主色。 4.赤 “赤”,即红色。红色象征喜庆、吉祥、庄严。人逢喜庆,都要用红色来装饰:新娘穿红 色礼服,新郎佩带红花;人走运了,称为“红运”;受上级重用者为“红人”;古代称美丽女 子为“红颜”;女子闺房为“红房”、“红楼”;相传神农氏为炎帝,炎者,红也;刘邦兴汉, 自称“赤帝之子”;朝廷命官住朱门,坐朱轩,穿朱衣,朱者,红也;新春过年用大红纸写对 联,表示辞旧新,等等。 5.黄 中国的人文初祖为“黄帝”,华夏文化的发源地为“黄土高原”,中华民族的摇篮为“黄 河”,炎黄子孙的肤色为“黄皮肤”,黄颜色自古以来就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解之缘。 汉代的皇帝认为汉承秦后,当为土德。五行学说又认为土胜水,土是黄颜色,于是服色 尚黄。当时的星象学家还把五行学说与占星术的五方观念相结合,认为*为土,象征*; 青色为木,象征东方;红色为火,象征南方;白色为金,象征西方;黑色为水,象征北方; 又因为*位居五行的*,是中和之色,居于诸色之上,最为贵,定为天子之服色,奠定 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唐代认为赤黄近似日头之色,日是帝皇尊位的象征, “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故赤黄(赭黄)除帝皇外,臣民不得僭用,自此赭黄被定为皇帝常 服专用的色彩。 *亦为佛家最常用之色,佛体被称为“金身”,寺庙用*,称为“金刹”,僧袍等一 切装饰色都用*,佛像也以鎏金、漆金为贵。 二、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色彩观 1.儒家色彩观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哲学,在思想上倡导“礼”、“仁”,并得到了统治阶级的肯定和大力 推广,其色彩理论颇有创新,总体上继承了周朝时期的五色理论,赋予了色彩更多的社会伦 理道德意义,强调“礼”的规范和“仁”的意义。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3〕按照科学的眼光来看,紫与朱是一种自然色相,何必爱憎如此严厉呢?孔子的出发点 是“礼”。儒家哲学在色彩理论上沿用五色为正色,其他色为间色的理论,在象征意义上表示 尊卑贵贱等级,分别代表君、臣、民的上下关系,色彩装饰不可混淆,更不可颠倒。 在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下,色彩理论在不同的阶层中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民 间色彩和宫廷士大夫色彩。民间色彩鲜明强烈,热情奔放,明快大方,大胆夸张;宫廷色彩 奢侈豪华,炫耀权力和财富,以富贵为美;士大夫色彩相对单一,追求闲情雅趣,清高脱俗, 以典雅为美。 2.道家色彩观 道家哲学崇尚“清静”、“无为”,追求“道法自然”,其色彩观是追求自然色彩的平淡素 净之美。老子曾提出“五色令人目盲”,庄子也提出了“五色乱目,使人目不明”。这种色彩 观对中国绘画色彩观,特别是宋代兴起的文人画的色彩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庄禅 为根本精神的中国文人画,强调用主观的精神创造对象,形式语汇要服从于主观精神表现, 色彩当然也不例外。文人画崇尚水墨,用墨色的美表现艺术家眼中和心中的世界。 水墨画的出现与完善并不代表着中国人对色彩的放弃,而是艺术家对色彩理解的一种深 化与提炼。墨色的美在于单纯中蕴涵着万物的光彩,六墨俱备,虚实得当,墨即有了色彩的 光辉,而色彩的作用则是为了表达艺术家对生活、自然的认识和理解。这种用色,摆脱了自 然色调,而又有直入玄妙的意境,它是哲学的选择,同时也符合科学色彩学的精神。 三、结语 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产生了审美意识,在创造性的劳动中,发展了色彩系统。不 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文化思潮,都直观地反映在对色彩的应用和规范上。文化对色彩的 影响因素是复杂多样的,每一种色彩文化的出现都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中国人的色彩观与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作为中国文化重要部分的色彩文化同样呈现出风情万种的 姿态,色彩文化背后隐藏的哲学思想尚未穷尽,博大精深的色彩文化值得我们作更深入更全 面的研究。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