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教师师德师风演讲稿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6:3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5 12:51
大学教师师德师风十题
厦门大学教授 王伟廉
一
作为学生,都愿意与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当然也愿意接近有道德的教师。
作为教师,也都愿意与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当然也愿意接近有道德的学生。
所以,要做一个让教师和同学都愿意接近的学生,或者要做一个让教师和学生都愿意接近的教师,你本身就应当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既受同学的影响也受教师的影响,而主要是受教师的影响、学生愿意接近的教师,比学生不愿意接近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要大。
由此推断,作为教师,你要把学生培养成大家都愿意接近的人,你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而你要使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就要让学生愿意和你接近,以便对学生施加史大的影响。因此,你自己就首先要成为有道德的人。
二
学生接近教师有很多原因。除了道德,教师的学识、权力、外表等都会成为促使学生接近的因素。
但学识只能满足学生一时的求知愿望,权力只能维系短暂的顺从与亲近,外表只能吸引肤浅的注意。真正打动学生内心的,是人格和道德的力量。这力量才是长久的,它将影响学生的一生,是学生未来的立身之本。
因此,就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来讲,学识、权力、外表等加在一起,也远不如道德重要。
三
对教师来说,最好的回报就是得到学生的真心拥戴。但对一位教师师德师风的真实准确的评价,往往是在其失去一切外表的吸引力、学术和行政的种种权力,以及对学生所能构成影响的所有因素之后,才能真正得到。
史学界有“盖棺论定”之说,是有一定道理的。教师在位,特别是对那些地位高、权力大的教师,大家的评价常常言不由衷。因此,一个教师只有当他(或她)已不在人世,或者已失去对学生构成影响的所有因素,其在学生心目中的真实情感才会真实地显露出来,对其师德师风的评价才最可信。就这一点而言,在三百六十行中,只有教师职业才可以用“蜡烛”来加以形容,道理就在于此。这也正是这个职业的崇高之处。
四
好的师德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学习、相互尊重。
封建社会里老百姓称当官的为“父母官”,是期待这些官能为民办事,也是对好官的一种尊称。其实真正的衣食父母是老百姓。封建社会把这个关系颠倒了。
当教师也有同样的道理。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之言。既然做“父亲”,就要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负责。教师切勿将此言理解为可以用“家长”的身份来干涉学生、指使学生甚至利用学生。有句古话说,“人有德于尔,尔不可忘。尔有德于人,尔不可不忘也”。学生尊你为父,你自己千万不要把这当成对学生有恩,在学生毕业之后,还念念不忘自己的“德”与“恩”。真正有师德的教师即使有恩于学生,也不会牢记不忘的。
在我看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告诫教师:一是即使只当了一天的教师,对学生也要负责任。既然为“父”,就要遵循“子不教,父之过”的古训。二是当学生有了成绩或成了气候,不要借“父”名抬高自己或去借学生的“光”。三是当学生犯了错,应主动承担起“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之责任。做到了这三条,才是理解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真正的含义,也才算具有师德。
五
师德师风不像其他有些事情,可以“一俊遮百丑”。特别是在大学,越是有才能的教师,越是学术地位高的教师,越需要在这方面自勉。因为你有影响力,从正面说,人家都敬重你,从反面说,人家不敢得罪你。但你有才能,有成就,大家承认你,只是承认你的才能和成就。不能用才能和成就来代替你的道德,或者说,不能用才能上的“俊”去遮德行上的“丑”。学生看老师既看才,也看德.无才无德,学生厌恶你;有才无德,学生敬畏你;有德无才,学生同情你;德才兼备,学生才会真心拥戴你。
六
“文人相轻”恐怕是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现象。但与西方国家比中国可能更厉害。这可能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关。中国的语言中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的镩子先烂”、“*打出头鸟”之类的警世之言,是教人如何避免东方式的嫉妒。而在西方语言中,很难找到这类语言,倒是有不少像“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类的至理名言,是教人如何努力奔向远大的目标。这是文化上的差异。所以在中国,文人相轻心理比西方的更复杂和隐晦。
“相轻”就是互相看不起,只有自己的好。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心理也可以激发人们去努力,使自己比别人做得更好。但多数情况下会导致互相贬斥或互相拆台。作为教师,如果对此没有警惕,上课时或与学生接触时,不是澄清学术上的是非,而是对同行进行无根据的攻击或诽谤,就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说到底,这也是师德师风问题。
七
“侠”、“义”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美德。英文中找不到与“义”字义相同的词。关羽之所以被那么多人尊崇,就是因为他最好地体现了这种美德。但很少有人把这种美德与教师联系起来,好象这两个字只与武将或武林之人有关,实在看不出跟教师有什么搭界。其实不然。中国的教师离不开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少教师是很讲“义气”的。有位美籍华人教授,写下这样三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把它挂在了自己的办公室里:“仗义疏财,扶困济贫,教学相长”。有趣是,作为大学教授,在座右铭中只有最后一句是与教师职业有直接关系,前两句,都是武林中话语。但这位教授深受学生的爱戴,就是因为他对学生很讲“义气”。
实际上,遵守诺言、讲求信用、乐于助人、“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等等这些在古代就在平日里要求常人做到的,都是“义”字的题中之义。把这些放在教师身上,同样是一种美德。那些不讲义气,在学生困难时不解囊相助,学生需要时不能设法满足,学生遇到危险时不能挺身而出的教师,恐怕也谈不上有师德.
八
为人师,不仅要对学生负责,也要对社会负责、对科学负责。
眼下大学教师有一种浮躁的心态,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教师。浮躁实际上是一种对科学、对社会、对学生不负责的态度。这种心态表现在科学研究上,必然不“真”,表现在教学上,必然不“实”,学生得不到真才实学,就会贻害社会,因而也谈不上“善”。所以说,“躁”也是缺乏师德的表现。
在教师职业中,这种心态主要有十种具体表现:
1.头重脚轻,满足一知半解
2.华而不实,耽于夸夸其谈
3.唯书唯上,缺乏独立思考
4.哗众取宠,追求轰动效应
5.好大喜功,不愿踏实积累
6.脱离实际,乐于坐而论道
7.沽名钓誉,个人主义膨胀
8.吹拍拉扯,市侩作风横行
9.敷衍应付,整日得过且过
10、弄虚作假,热衷歪门邪道
如果你是大学教师,不妨对照一下,看看是否也存在这种心态?
九
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各有其自身的特殊要求,但也有很多共性的方面。其中一个共性的要求就是,无论从事何种职业的人在单位里、家庭中或是社会上碰到什么不顺心的事,都不能把这种事所造成的不良情绪转移到你服务的对象上。
你的钱包在上班的路上被人偷了,你昨晚同家人吵架了,你的亲人突然死去,或者你的职称职务没有顺利提升,由此产生了气愤、懊恼、悲伤和烦躁,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当医生站在手术台旁,售货员站在柜台后,教师站在讲台上,面对病人、顾客和学生时,你的角色就要转移到医生、售货员和教师这里来,而不能停留在马路、家庭、殡仪馆和领导者那里。在病人面前你就是医生,在顾客面前你就是售货员,在学生面前你就是教师。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我体会,这是师德和职业道德中比较高的要求,是一种境界。达到了这一境界,其师德二字之后才配得上加“高尚”二字。
十
师德不仅是教师个人问题,也是教师群体问题,即风气问题。个人师德不好,虽然有时会在小范围里造成“一个臭鸡蛋毁了一锅汤”的坏影响,但毕竟还只是小范围的事。教师群体如果风气不好,特别是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沆瀣一气,其危害性就大了。这时的师德问题就演变为整个教育行业的道德问题,这时的不良师风就演变为教育行业的不正之风了。
这些年来,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教育行业也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大到学校乱收费、“吃”学生、拿学生,小到教师个人贪占学生,一度成了一种极坏的社会风气。可见师德师风问题是与行风紧密相关的,而行风又与世风相伴相随。一般说,世风日下,必然行风日下,行风不正,必然师风不正。所以整顿师风必先整顿行风,整顿行风必先整顿世风。而特殊说,由于教育行业对后代的影响超过其他行业,因此,有时师风正,也可带动行风,行风正,又可影响世风。所以,任何时候,提倡教师的师德师风都是必要的。
以上所谈的师德师风十个方面,并不囊括所有问题,只是十几年来教育实践中对师德师风的体察和感悟。文中所批评的,不是针对他人,而是用来律己;文中所提倡的,也不是借以教人,而是借以自勉。
参考资料:《现代大学教育》2001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5 12:51
大学教师师德师风十题
厦门大学教授 王伟廉
一
作为学生,都愿意与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当然也愿意接近有道德的教师。
作为教师,也都愿意与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当然也愿意接近有道德的学生。
所以,要做一个让教师和同学都愿意接近的学生,或者要做一个让教师和学生都愿意接近的教师,你本身就应当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既受同学的影响也受教师的影响,而主要是受教师的影响、学生愿意接近的教师,比学生不愿意接近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要大。
由此推断,作为教师,你要把学生培养成大家都愿意接近的人,你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而你要使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就要让学生愿意和你接近,以便对学生施加史大的影响。因此,你自己就首先要成为有道德的人。
二
学生接近教师有很多原因。除了道德,教师的学识、权力、外表等都会成为促使学生接近的因素。
但学识只能满足学生一时的求知愿望,权力只能维系短暂的顺从与亲近,外表只能吸引肤浅的注意。真正打动学生内心的,是人格和道德的力量。这力量才是长久的,它将影响学生的一生,是学生未来的立身之本。
因此,就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来讲,学识、权力、外表等加在一起,也远不如道德重要。
三
对教师来说,最好的回报就是得到学生的真心拥戴。但对一位教师师德师风的真实准确的评价,往往是在其失去一切外表的吸引力、学术和行政的种种权力,以及对学生所能构成影响的所有因素之后,才能真正得到。
史学界有“盖棺论定”之说,是有一定道理的。教师在位,特别是对那些地位高、权力大的教师,大家的评价常常言不由衷。因此,一个教师只有当他(或她)已不在人世,或者已失去对学生构成影响的所有因素,其在学生心目中的真实情感才会真实地显露出来,对其师德师风的评价才最可信。就这一点而言,在三百六十行中,只有教师职业才可以用“蜡烛”来加以形容,道理就在于此。这也正是这个职业的崇高之处。
四
好的师德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学习、相互尊重。
封建社会里老百姓称当官的为“父母官”,是期待这些官能为民办事,也是对好官的一种尊称。其实真正的衣食父母是老百姓。封建社会把这个关系颠倒了。
当教师也有同样的道理。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之言。既然做“父亲”,就要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负责。教师切勿将此言理解为可以用“家长”的身份来干涉学生、指使学生甚至利用学生。有句古话说,“人有德于尔,尔不可忘。尔有德于人,尔不可不忘也”。学生尊你为父,你自己千万不要把这当成对学生有恩,在学生毕业之后,还念念不忘自己的“德”与“恩”。真正有师德的教师即使有恩于学生,也不会牢记不忘的。
在我看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告诫教师:一是即使只当了一天的教师,对学生也要负责任。既然为“父”,就要遵循“子不教,父之过”的古训。二是当学生有了成绩或成了气候,不要借“父”名抬高自己或去借学生的“光”。三是当学生犯了错,应主动承担起“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之责任。做到了这三条,才是理解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真正的含义,也才算具有师德。
五
师德师风不像其他有些事情,可以“一俊遮百丑”。特别是在大学,越是有才能的教师,越是学术地位高的教师,越需要在这方面自勉。因为你有影响力,从正面说,人家都敬重你,从反面说,人家不敢得罪你。但你有才能,有成就,大家承认你,只是承认你的才能和成就。不能用才能和成就来代替你的道德,或者说,不能用才能上的“俊”去遮德行上的“丑”。学生看老师既看才,也看德.无才无德,学生厌恶你;有才无德,学生敬畏你;有德无才,学生同情你;德才兼备,学生才会真心拥戴你。
六
“文人相轻”恐怕是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现象。但与西方国家比中国可能更厉害。这可能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关。中国的语言中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的镩子先烂”、“*打出头鸟”之类的警世之言,是教人如何避免东方式的嫉妒。而在西方语言中,很难找到这类语言,倒是有不少像“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类的至理名言,是教人如何努力奔向远大的目标。这是文化上的差异。所以在中国,文人相轻心理比西方的更复杂和隐晦。
“相轻”就是互相看不起,只有自己的好。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心理也可以激发人们去努力,使自己比别人做得更好。但多数情况下会导致互相贬斥或互相拆台。作为教师,如果对此没有警惕,上课时或与学生接触时,不是澄清学术上的是非,而是对同行进行无根据的攻击或诽谤,就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说到底,这也是师德师风问题。
七
“侠”、“义”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美德。英文中找不到与“义”字义相同的词。关羽之所以被那么多人尊崇,就是因为他最好地体现了这种美德。但很少有人把这种美德与教师联系起来,好象这两个字只与武将或武林之人有关,实在看不出跟教师有什么搭界。其实不然。中国的教师离不开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少教师是很讲“义气”的。有位美籍华人教授,写下这样三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把它挂在了自己的办公室里:“仗义疏财,扶困济贫,教学相长”。有趣是,作为大学教授,在座右铭中只有最后一句是与教师职业有直接关系,前两句,都是武林中话语。但这位教授深受学生的爱戴,就是因为他对学生很讲“义气”。
实际上,遵守诺言、讲求信用、乐于助人、“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等等这些在古代就在平日里要求常人做到的,都是“义”字的题中之义。把这些放在教师身上,同样是一种美德。那些不讲义气,在学生困难时不解囊相助,学生需要时不能设法满足,学生遇到危险时不能挺身而出的教师,恐怕也谈不上有师德.
八
为人师,不仅要对学生负责,也要对社会负责、对科学负责。
眼下大学教师有一种浮躁的心态,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教师。浮躁实际上是一种对科学、对社会、对学生不负责的态度。这种心态表现在科学研究上,必然不“真”,表现在教学上,必然不“实”,学生得不到真才实学,就会贻害社会,因而也谈不上“善”。所以说,“躁”也是缺乏师德的表现。
在教师职业中,这种心态主要有十种具体表现:
1.头重脚轻,满足一知半解
2.华而不实,耽于夸夸其谈
3.唯书唯上,缺乏独立思考
4.哗众取宠,追求轰动效应
5.好大喜功,不愿踏实积累
6.脱离实际,乐于坐而论道
7.沽名钓誉,个人主义膨胀
8.吹拍拉扯,市侩作风横行
9.敷衍应付,整日得过且过
10、弄虚作假,热衷歪门邪道
如果你是大学教师,不妨对照一下,看看是否也存在这种心态?
九
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各有其自身的特殊要求,但也有很多共性的方面。其中一个共性的要求就是,无论从事何种职业的人在单位里、家庭中或是社会上碰到什么不顺心的事,都不能把这种事所造成的不良情绪转移到你服务的对象上。
你的钱包在上班的路上被人偷了,你昨晚同家人吵架了,你的亲人突然死去,或者你的职称职务没有顺利提升,由此产生了气愤、懊恼、悲伤和烦躁,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当医生站在手术台旁,售货员站在柜台后,教师站在讲台上,面对病人、顾客和学生时,你的角色就要转移到医生、售货员和教师这里来,而不能停留在马路、家庭、殡仪馆和领导者那里。在病人面前你就是医生,在顾客面前你就是售货员,在学生面前你就是教师。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我体会,这是师德和职业道德中比较高的要求,是一种境界。达到了这一境界,其师德二字之后才配得上加“高尚”二字。
十
师德不仅是教师个人问题,也是教师群体问题,即风气问题。个人师德不好,虽然有时会在小范围里造成“一个臭鸡蛋毁了一锅汤”的坏影响,但毕竟还只是小范围的事。教师群体如果风气不好,特别是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沆瀣一气,其危害性就大了。这时的师德问题就演变为整个教育行业的道德问题,这时的不良师风就演变为教育行业的不正之风了。
这些年来,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教育行业也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大到学校乱收费、“吃”学生、拿学生,小到教师个人贪占学生,一度成了一种极坏的社会风气。可见师德师风问题是与行风紧密相关的,而行风又与世风相伴相随。一般说,世风日下,必然行风日下,行风不正,必然师风不正。所以整顿师风必先整顿行风,整顿行风必先整顿世风。而特殊说,由于教育行业对后代的影响超过其他行业,因此,有时师风正,也可带动行风,行风正,又可影响世风。所以,任何时候,提倡教师的师德师风都是必要的。
以上所谈的师德师风十个方面,并不囊括所有问题,只是十几年来教育实践中对师德师风的体察和感悟。文中所批评的,不是针对他人,而是用来律己;文中所提倡的,也不是借以教人,而是借以自勉。
参考资料:《现代大学教育》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