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天文学家及贡献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7:04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7 02:03

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有张衡、祖冲之、郭守敬、落下闳和徐光启等。下面是他们的生平简介以及对天文学作出的部分贡献。

1.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 ,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

张衡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天体的运行是有规律的,月光是日光的反射,月蚀起因于地遮日光,月绕地行且有升降。他认识到太阳运行(应是地球公转)的某些规律,正确解释了冬季夜长、夏季夜短和春分、秋分昼夜等的起因。他指出在中原可以见到的星有2500个,与今人所知略近。他经过对某些天体运转情况的观测,得出一周天为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的结论,与近世所测地球绕日一周历时365天5小时48分46秒的数值相差无几。

据记载,张衡共留下科学、哲学、文学方面的著作32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浑仪图注》、《漏水转浑天仪注》 、《玄图》等。

2.祖冲之(429年—500年),字文远,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源),南北朝时期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于宋孝武帝大明六年(公元462年)编制成了《大明历》。在这部立法中,提出以下主要思想:

第一,区分了回归年和恒星年,首次把岁差引进历法,测得岁差为45年11月差一度(今测约为70.7年差一度)。岁差的引入是中国历法史上的重大进步。
第二, 定一个回归年为365.24281481日(今测为365.24219878日),直到南宋宁宗庆元五年(公元1199年)杨忠辅制统天历以前,它一直是最精确的数据。 

第三,采用391年置144闰的新闰周,比以往历法采用的19年置7闰的闰周更加精密。
第四,交点月日数为27.21223日(今测为27.21222日)。交点月日数的精确测得使得准确的日月食预报成为可能,祖冲之曾用大明历推算了从元嘉十三年(公元436年)到大明三年(公元459年),23年间发生的4次月食时间,结果与实际完全符合。
第五, 得出木星每84年超辰一次的结论,即定木星公转周期为11.858年(今测为11.862年)。
第六,给出了更精确的五星会合周期,其中水星和木星的会合周期也接近现代的数值。
第七,提出了用圭表测量正午太阳影长以定冬至时刻的方法。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科学家,1967年,国际天文学家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并将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

3.我国元朝大科学家郭守敬生于1231年(元太宗三年、金哀宗正大八年)。家乡在今河北省邢台县。他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编订《授时历》。元世祖的蒙古大军攻下杭州,天下大局已定,需要颁布元朝自己的历法。元朝初期沿用的明朝历法误差较多,不能很好地指导农业。郭守敬着手进行新历法修订。郭守敬主要负责了圭表和浑仪的完善。圭表是用来测定二十四节气的,是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天文设备。郭守敬把圭表的表竿加高到5倍,因而观测时的表影也加长到5倍,表影加长了,按比例推算各个节气时刻的误差就可以大大减少。

郭守敬认为原有浑仪的结构太复杂,大大小小安装了七八个环,每个环都有自己的刻度,使用和读数都不方便。因此,他把浑仪的环减少了,并把浑仪拆成两部分,叫简仪。郭守敬简仪的刻度分划也空前精细。以往的仪器一般只能读到一度的1/4,而简仪却可读到一度的1/36,精密度一下子提高了很多。这架仪器一直到清初还保存着,可惜后来被在清朝钦天监中任职的一个法国传教士纪理安拿去当废铜销毁了。现在只留下一架明朝正统年间(1436—1449年)的仿制品,保存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第二,天文观测贡献。首先是测定了黄道和赤道的交角,经郭守敬测定黄、赤道交角只有23°90′,与现代测量相差了1′25″.3,在郭守敬当年的时代来讲,已经相当精确了。另一项观测就是二十八宿距度的测定。我国古规代在测量二十八宿各个星座的距离时,常在各宿中指定某处星为标志,这个星称为“距星”。对二十八个距度数值的误差平均为4′5,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下,精确度相当高了。

4.落下闳,字长公,巴郡阆中人(今四川阆中人),中国古代杰出天文学家。2004年9月16日,经国际天文*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将一颗国际永久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

英国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盛赞他是世界天文学领域一颗“灿烂的星座”。并且把落下闳所处的时代的东西方天文成就作了一个比较,共列成了十大成就,其中落下闳的成就有三个(1.编制历法《太初历》2.提出了“浑天学说”3.发明“通过率”算法)。落下闳虽然己经逝世两千多年了,但“落下闳星”却永远闪耀在茫茫太空。

5.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大明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中国明朝末年儒学、西学、天学(天主教神学)、天文学、数学、水利学、农学、军事学等领域学者,思想家、*家、军事家,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宰相级)、内阁次辅(相当于第一副首相)。

在天文历法上,徐光启介绍了古代托勒玫旧地心说和以当代第谷的新地心说为代表的欧洲天文知识,会通当时的中西历法,主持编译了《崇祯历书》。

在《崇祯历书》中,他引进了圆形地球的概念,明晰地介绍了地球经度和纬度的概念。他为中国天文界引进了星等的概念;根据第谷星表和中国传统星表,提供了第一个全天性星图,成为清代星表的基础。在天文计算上,徐光启引进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学的准确公式,并首先作了视差、蒙气差和时差的订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张衡

百度百科_祖冲之

百度百科_郭守敬

百度百科_落下闳

百度百科_徐光启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7 02:04

1、张衡

东汉天文学家张衡(78-139,图1)从小在数学、地理、文学等诸方面,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 他在担任太史令时主持观测天象、编订历法、候望气象、调理钟律(计量和音律)等事务。张衡在天文学方面有两项重要贡献, 即发表著作《灵宪》和制作浑天仪。

在《灵宪》中记载了日、月角直径为整个天周的“七百三十六分之一, 地广二百四十二分之一”。“七百三十六分之一”,化成现代通用角度单位即为29'21", 如此得到日、月的角直径当为29'35.3"。这和近代天文测量所得的结果误差只有2'左右。

2、祖冲之

南北朝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429-500,图2)经过多年的观测和推算,发现过去使用的《元嘉历》存在很大误差。 于是祖冲之着手制定新的历法,至公元462年编制成了《大明历》。并于公元510年开始正式颁布施行。

3、张遂

唐朝天文学家张遂(僧一行,公元673-727,图3)青年时代到长安,研究天文和数学,成为著名学者。他为修订历法, 测量日、月、星辰在其轨道上的位置并掌握其运动规律,他改进了张衡的“浑天仪”,制造出“浑天铜仪”。 他使用“浑天铜仪”和“黄道游仪”观测天象时可以直接测量出日、月、星辰在轨道上的坐标位置。他推断出天体上的恒星是移动的, 这比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公元1656-1742)早了一千多年。

4、郭守敬

元朝天文学家、数学家郭守敬(1231-1316,图4)在授时历中对天文数据进行重新测定,他改革的天文计算方法可以归纳为两点, 一是全面用内插法三次差计算,即所谓“垛叠招差”。二是引进了球面直角三角形法,即所谓“立浑比量”。 图5左侧是郭守敬研制的天文观察仪器“简仪”。 

5、司马迁

自古以来,人们认为日食和月食是一种不可预测的天变现象。而司马迁根据历代月食,总结出月食现象的发生存在一种周期性的规律。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一个交食周期的数据。

《史记·天官书》中说道:“月食始日,五月者六,六月者五,五月复六,六月者一,而五月者五,凡百一十三月而复始。故月蚀,常也。”这一段文字中的数字由于千百年流传中的讹误而有矛盾,但,月食是有规律的,月食是件正常的天象,这却是叙述得十分明白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7 02:04

中国古代四大天文学家分别是:

1、石申,一名石申夫,魏国人,战国中期天文学家、占星家,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著有《天文》八卷(西汉以后此书被尊为《石氏星经》)、《浑天图》等。《甘石星经》在中国和世界天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石申曾系统地观察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发现其出没的规律,记录名字,测定一百二十一颗恒星方位,数据被后世天文学家所用。经过长期观测,详细考核,测出恒星138座,810个。他与楚人甘德根据黄道附近恒星位置及其与北极的距离所制成的图表,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恒星表,在世界天文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2、张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3、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河北省涞源县人。祖冲之一生钻研自然科学,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三方面。他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他提出的“祖率”对数学的研究有重大贡献。直到16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才打破了这一纪录。由他撰写的《大明历》是当时最科学最进步的历法,对后世的天文研究提供了正确的方法。其主要著作有《安边论》《缀术》《述异记》《历议》等。

4、郭守敬(1231-1316),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专家。郭守敬编撰的天文历法著作有《推步》、《立成》、《历议拟稿》、《仪象法式》、《上中下三历注式》和《修历源流》等十四种,共105卷。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