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头 燕子的外貌与特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9:3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7 05:11
猫头鹰
为夜行猛禽。喙坚强而钩曲。嘴基蜡膜为硬须掩盖。翅的外形不一,第五枚次级飞羽缺。尾短圆 ,尾羽12枚,有时仅10枚。脚强健有力,常全部被羽,第四趾能向后反转,以利攀缘。爪大而锐。雏鸟为晚成性。尾脂腺裸出。无副羽,间或留存.耳孔周缘具耳羽,有助于夜间分辨声响与夜间定位.营巢于树洞或岩隙中。
因常在夜间发出“凄厉”的鸣声,而被迷信误认为是“不祥”之鸟,实际上它捕鼠有功,应予以保护。如长耳鸮(Asio otus),面盘甚显著,脸似猫,故俗称猫头鹰。据报道,它所吃的食物中97%都是鼠类,一窝鸮每天就可以吃掉20~30只小鼠。鸮类和多数猛禽类一样,有吐“食丸”的习性。食丸中是消化不了的鸟羽、兽毛、骨块残骸等。采集并分析这些“食丸”,对于判断该鸟的食性以及查明当地鼠种,均能提供有益的资料。
目下分3科:原鸮科、草鸮科和鸱鸮科 。原鸮科已灭绝;草鸮科世界有10种,中国有3种;鸱鸮科世界有126种,中国有24种,如雕、鸺鹠、长耳鸮等。中国鸮形目的所有种,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草鸮科(Tytonidae)
草鸮头骨狭长,面盘心形似猴,常被称为“猴面鹰”,腿较长。草鸮科有2属12~17种,我国2属3种。其中栗鸮属仅2种,分别分布于非洲和亚洲南部,草鸮属10~15种,其中很多种分布于偏僻的岛屿上以及澳洲等地,另一些则分布广泛,其中仓鸮在世界各个*都能见到,但在我国境内分布局限,我国境内更常见的是草鸮。
鸱鸮科(Strigidae)
鸱鸮头骨宽大,腿较短,面盘圆形似猫,常被称为“猫头鹰”。鸱鸮科种类较多,体型大小不一,习性也较多样化,有些以鱼为食,有些则白天也出来活动。有些种类有耳簇,如长耳鸮,有些种类面盘不显著或缺失,看上去似鹰,如各种鹰鸮。鸱鸮科在澳洲仅以各种鹰鸮为代表,其中猛鹰鸮是体型最大的一种,也是澳洲唯一特有的鸮,性情比较凶猛,可以捕食较大的动物。鸱鸮科从北极到热带都有分布,约28属133种,我国有11属23种。
燕子
中等体型(20厘米,包括尾羽延长部)的辉蓝色及白色的燕。上体钢蓝色;胸偏红而具一道蓝色胸带,腹白;尾甚长,近端处具白色点斑。与洋斑燕的区别在腹部为较纯净的白色,尾形长,并具蓝色胸带。亚成鸟体羽色暗,尾无延长,易与洋斑燕混淆。
虹膜-褐色;嘴及脚-黑色。 叫声:高音twit及嘁嘁喳喳叫声。
分布范围:几遍及全世界。繁殖于北半球,冬季南迁经非洲、亚洲、东南亚、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至新几内亚、澳大利亚。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西北;亚种tytleri及亚种mandschurica繁殖于中国东北;gutturalis繁殖于中国其余地区。多数鸟冬季往南迁徙,但部分鸟留在云南南部、海南岛及台湾越冬。
习性:在高空滑翔及盘旋,或低飞于地面或水面捕捉小昆虫。降落在枯树枝、柱子及电线上。各自寻食,但大量的鸟常取食于同一地点。有时结大群夜栖一处,即使在城市
雨燕
雨燕目(Apodiformes)雨燕科(Apodidae,有时为Micropodidae)的鸟类,飞行快速、敏捷,约75种。雨燕科包括蜂鸟。分为软尾雨燕亚科(Apodinae)和刺尾雨燕亚科(Chaeturinae)。除两极、智利南部、阿根廷、纽西兰和澳大利亚大部地区未见分布外,几乎遍布全球。
雨燕与燕十分近似,长约9∼23公分(3.5∼9吋)。翅特长,体结实有力。羽衣致密,具暗淡的或有光泽的灰、褐或黑色,有时在喉、颈、腹或腰部有淡色或白色斑纹。头宽,嘴短宽而微弯曲。尾通常短,但也有的长而分叉深。足弱小,通常只靠尖爪攀附在陡直面上。著落在平地上的雨燕也许不能再飞起来。软尾雨燕的后趾转到前面,有助於抓住陡直面;刺尾雨燕的针尖状短尾羽提供支撑作用,而足没有多少变化。
雨燕取食时,不倦地前后飞逐,张开大嘴儿捕昆虫。也在飞行中喝水、洗澡,有时还在空中配对。飞行时翼的扑动相对较慢而不灵活(每秒4∼8次),但镰刀状的翅使雨燕成为小鸟中飞行最快者,据信一般每小时可飞行110公里(70哩);还有报导飞速达到这个数字的3倍,但未得证实。已知经常捕食雨燕的掠食性鸟只是某几种大型的隼。
雨燕的巢系由黏性的唾液黏合细枝、芽、苔藓和羽毛而成。巢筑在洞壁上或烟囱的内壁、岩缝、空心树内。少数种类的巢筑在棕榈叶上,最特别的例子是热带的亚洲棕榈雨燕(Cypsiurus parvus),它的小而扁平的羽毛巢在一片棕榈叶上,巢竖挂,甚或倒挂,卵黏在巢上。雨燕每产1∼6个(通常2∼3个)白色卵。在食物缺乏时,蛋和幼雏都可以降到接近环境的温度,减缓其发育以节省食源。幼鸟留在窝内或守在窝旁6∼10周,时间的长短大都取决於食物供给。幼鸟羽毛长成像成鸟后,即能熟练地飞行
如果还有什么不理解可以加我,我给你做更全面,更具体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