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9:40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6:01
水污染概述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6:01
以广州为例,我们就可以看到水污染和水危机问题在当代中国影响的广度与深度。2000年广州市需要供水18亿吨,2010年大约需要32亿吨。据广州市环科所的专家研究,目前广州市自来水产量居全国第二,人均耗水量为全国第一,人均综合用水量每天约500升,人均生活用水量每天约300升,比北方城市高出50%以上。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城市人口(含流动人口)的增加,广州市自来水的需要量呈逐年剧增之势。 而另一方面,珠江广州河段的水质却不容乐观,随着生活废水和第三产业废水排放量的逐年上升,有机污染仍在继续加剧,使广州的水厂水质受到严重威胁。据统计,1985年广州市的生活废水与工业废水排放量共计7亿吨左右,到了1994年仅生活废水排放量就有7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68%,成为珠江广州河段主要的有机污染源。而且,随着广州本身及其上游地区经济的发展,珠江水质还将会受到新的、更大的威胁。尤为严重的是,在广州市周围所产生的大量工业及生活废水,通过多条河流经广州入海,也将加重广州的水污染及供水的困难。而广州城市生活废水的处理率仅为10.8%,废水处理设施严重滞后。在这种情况下,未来的水源将如何解决,就成为广州市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 如今,每天通过各种途径排入珠江广州市河段的垃圾约有1300吨,而仅有6条打捞船的珠江水上环卫队能找捞起来的垃圾,充其量仅占1/4,其它则四处飘荡或沉入江底。同时,每天有大约300万吨工业废水排入珠江,广州市内14条河流每天将同样数量的城市生活污水排入珠江,且这个排放量还在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监测数字表明,广州石门等水厂在80年代初期,水质可达2~3类标准,80年代后期,水质仍有3~4类标准,进入90年代,只能达到4~5类水质标准。珠江水质的恶化,已严重影响了芳村、河南、石溪、员村、黄埔等自来水厂的供水。如果遇到海潮顶托,进入珠江中段的污水和污染物就会回荡到上游的流溪河段,将严重危及广州最大的日产120万吨的西村水厂。 1995年枯水期,珠江前航道出现了约20公里长的黑臭带,而监测结果表明,珠江每升水中仅有溶解氧3.2毫克,江水日益发臭。由于受各种污水、污泥、污油的排入和填海造地等的影响,生态环境遭到空前破坏,珠江的渔场已经面临无鱼可捕的危险。珠江每年为珠江口海区带进大量的有机物和无机盐,加上气候条件优越,这里形成了盐度适宜、水质肥沃、饵料生物量高、渔业资源丰富的珠江口渔场和优良的浅海滩涂水产养殖功能区。但近年来随着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工业“三废”、生活污水、污泥、船舶污油的大量侵入和房地产开发填海造地等,使珠江口海区赤潮不断发生,渔业生产损失十分严重。 据多家科研部门调查研究,1992年珠江口八大门入海的污染物总量达154万吨,其中含有大量的无机氮、油类、磷酸盐、铜、汞、铜、农药等,比1987年增加了63%。港、澳每年污水排放量6.6亿吨,未经处理直接排入珠江口海区的占64%。另外,珠江口沿岸各市县及香港、澳门的各类船舶等年排放油类超过30000吨,各市县向该海区倾倒的沙泥、碱渣等年均300万吨,香港填海造地倾倒沙石6亿立方米,倾倒疏浚污泥5.15亿立方米。该海区沉积物中汞、铜、锌、钢和油类等已严重超标,海水中无机磷、无机氮和油类的标准指数竟然高达6.52。 珠江海区的污染使栖息在该海区的鲷科、石首科、带鱼、乌贼、中国对虾等19种经济鱼类和25种经济虾类连续出现大量死亡,使洄游产卵繁殖的狮鱼、马鲛等鱼类锐减。该海区的著名“万山渔汛”已不成汛。过去每年能捕近10万尾的中国对虾,现在减至0.3万尾左右。一份资料表明,珠江口渔场的资源密度已由80年代每小时的360万公斤,下降到现在的2000公斤左右。与此同时,深圳、珠海两市的水产养殖业受害更重。具有悠久历史,曾创汇1400多万港元的牡蛎养殖业,产量连年下降,1993年仅2066吨,比1987年下降了23%。更甚的是,牡蛎食用时有油或其它怪味,港澳市场拒绝出售,广东大量的牡蛎养殖者连年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