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这句话你怎么理解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9:42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7 18:34

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美国质量管理大师威廉·戴明博士在提出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这一理念之前,早期的质量管理仅限于质量检验,仅能对产品的质量实行事后把关。

威廉·戴明的这句质量名言指出,只有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严格按照生产工艺和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如果忽略过程控制,只靠检验,是不可能保证产品质量的,因为质量检验,只能剔除次品和废品,并不能提高产品质量。也就是说,质量控制的重点决不能放在事后把关,而必须放在制造阶段,即生产过程阶段。

1、预防产生质量,检验不能产生质量

产生质量的系统是预防,不是检验。检验是在生产过程结束后把不符合要求的产品挑选出来,而不是促进改进。检验告知已发生的事情太迟,缺陷已经产生,无法挽回了。预防发生在过程的设计阶段,包括沟通、计划、验证以及逐步消除出现不符合项的可能性。

通过预防生产质量,要求资源的配置能保证工作正确完成,而不是把资源浪费在问题的查找和补救上面。

过去一般企业总是对花在预防缺陷上的费用能省则省,结果却造成很多浪费,如材料、工时、检验费用、返修费用等。应该认识到,事后的检验是消极的、被动的,而且往往太迟。各种错误造成需要重做零件的成本,常常几十倍于预防费用。因此,应多在缺陷预防上下工夫,也许开始时多花些费用,但很快便能收回成本。

预防是在错误出现之前就消除错误成因,而不是后期的检查和改正错误。预防包含着思考、计划和分析过程,以预测错误会出现在哪里,然后采取行动以避免其产生。质量管理大师克劳士比认为,“培训、纪律、榜样和领导可以产生预防”。管理层必须下决心持续地致力于营造以预防为导向的工作环境。

2、合格品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

质量是每道工序生产出来的,只有好好重视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才能有效地保证产品质量水平。在精益生产过程中,实现产品质量零缺陷,必须坚持“三不”原则,即“不制造不良品、不流出不良品、不接受不良品”。这是对待不良品的基本原则,也是首先必须保证的原则,是具体保证品质“零不良”的基础。

不制造不良品——这是每个现场生产人员首先必须保证的,只有不生产不良品,才能使得不流出和不接受不良品变为可能。

不流出不良品——作为操作者一旦发现不良品,必须及时停机,将不良品在本工序截下,并且在本工序内制定处置和防止再发生的对策。

不接受不良品——后工序人员一旦发现不良品,应立即在本工序实施停机,并通知上道工序。上工序人员必须立即停止生产,追查原因,采取对策,控制流出的不良品。

扩展资料

控制产品质量:

第一,树立品质是企业命脉的意识

要全员认识到:产品的品质不好,产品就没有市场,产品没有市场,企业就失去了利润来源,时间长了,企业就会倒闭,随之而来的就是员工失业。当然对于公司来说,即使产品市场良好,但也要居安思危,把产品品质做得更好,营造更好的企业口碑俗话说: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第二,树立品质的客户意识

一切以客户为中心,把自己看成客户,把自己看成是下一道工序的操作者,把自己看成是产品的消费者。这样,在工作当中就会自觉地把工作做好,大家都把工作做好了,产品的品质才会有保证,如果在工作中偷工减料,危害的将是自己的切身利益。

第三,树立品质的预防意识

产品的品质是生产出来的,设计出来的,不是靠检验出来的;第一时间就要把事情做好这不是一句口号,这很好地体现了产品质量的预防性,如果品质控制不从源头开始,将很难控制产品的质量。

即使生产中投入大量的检验人力去把关,生产时由于没从源头去控制而产生大量次品甚至废品,产品的成本将大幅度提高。况且有些产品的质量问题可能无法从后道工序发现并弥补,这更要求我们在第一时间把事情做好,预防品质问题的发生。

第四,树立品质的程序意识

品质管理是全过程全公司的,而各个过程之间,全公司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必须是有序的有效的,要求全体品质管理人员操作人员严格按程序做,如果不按程序工作出错的机会就会增多,产品的质量也就无法保证。

第五,树立品质的责任意识

质量问题有80%出于管理层,而只有20%的问题起源于员工,也就是说,管理者可控缺陷约占80%,操作者可控缺陷一般小于20%。在管理者完善管理水平的同时,还必须要使操作者明白如下四点:

A、操作者知道他怎么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

B、操作者知道他生产出来的产品是否符合规范的要求;

C、操作者知道他生产出来的产品不符合规格将会产生什么后果;

D、操作者具备对异常情况进行正确处理的能力。

如果上述四点都已得到满足以及生产中设备工装检测及材料等物质条件均具备而故障依然发生,则认为是操作者可控的缺陷;如果上述四点中有任何一点不能得到满足或者生产中设备工装检测及材料等物质条件不具备而产生故障,那就是管理人员的责任。只有了解品质问题的责任,才能有的放矢地去改善问题将品质提高。

第六,树立品质的持续完善意识

品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品质改善是一个持续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它遵循PDCA模式,PDCA模式可简述如下:

P计划:根据产品的要求,制定改善计划;

D实施:实施计划;

C检查:根据产品要求,对过程和产品进行检验;

A处置:采取措施,以持续改进产品品质。

只有这样,我们的产品质量才会不断上升,也只有这样不断地提高质量及创新,才会不断地取胜于市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7 18:34

在质量之门行业认知中,经历了一个从好的产品品质是检验出来的,好的产品品质是生产出来的,好的产品品质是设计出来的,好的产品品质是全*识的产物这些个时代历程。

简单讲,好的产品品质是检验出来的,这个理念是在100多年前提出的。在欧洲,工业*。好的产品品质是生产出来的,也大约在19世纪中。

你的观点,我只能说无论正方和反方都是错误的,没啥值得辩论的。

检验是改变不了物质形态的,生产可以改变但是本质改变不了,鉴于您的知识结构我就不和您 将全*识的品质理念如何影响产品品质的了。我就简单的给你讲下品质是生产还是检验出来的。

比如:这个例子可能有不适感或冒犯到大家请见谅,我主要是通俗易懂。

一个小孩,看做父亲母亲的产物。

出生后做体检,发现耳朵先天性听力有问题。

你说是这个小孩是有点小瑕疵的不健康的。

那么,哥们问你:是检验导致这个小孩是不完美的吗?

还是爸妈生产的过程有问题?

经过论证发现,孩子的爸爸妈妈就是先天性的聋哑人员,所以这个孩子的这个瑕疵是合理的,基因遗传造成的。

到了这一步,兄弟你会应该懂了吧!好的产品是先天性的缺陷,就好像是娘胎里带的,和生产和检验没有任何关系。是设计创造出这个产品的时候,就注定了这个产品的一生。所以这就是好的品质是设计出来的。

那么再追究下,设计人员的思维和格局,水平定出了这就无法生产出好的产品,你会干吗?全员意识的品质思维就来了。在此不讲了,直说很简单,降低标准啊,聋哑的夫妇生出听力有问题的孩子,这不就是属于健康的孩子吗?

你仔细品,品,再品,你发现这个世界和周围不就是这么个过程吗?要不你说鲁迅的阿Q是谁?其实人就是活在套子里的,世界是辩证的。你还辩论啥,立题都是错误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7 18:34

检验仅是针对产品质量标准,在产品生产完成后进行的“验证”,产品质量技术参数满足质量标准规定时判定为“符合”。否则判定为“不符合”。此时的产品质量属性是客观存在的,检验后仅是明示了,不检验,也是客观的,因此产品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是生产控制(包括原料控制)。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7 18:35

万物必有其源头,品质的源头开源于生产,只有真正生产出了好的产品才能突出品质。如果单纯的靠检验来完成对于质量的把控,那么无疑是不长远的。
一来检验的量化的。而不是质化的,
二来检验的标准来源于生产一线,而并非检验本身。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