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文化遗产共有四处,分别是: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18 06:21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8 07:50

4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分别是:黄山、泰山、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

1、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山东省中部,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总面积2.42万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五岳之尊”、“天下第一山”之称。

从山脚到山顶,沿途古迹名胜30多处,中路有王母池、斗母宫、经石峪、壶天阁;西路有黑龙潭、扇子崖、长寿桥等。中西两路会合后为中天门,登天险十八盘,有南天门、碧霞祠、瞻鲁台、日观峰。登日观峰看日出,更为胜景。

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2、黄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境内。古称黟山,唐改黄山。由花岗岩构成。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有三大主峰;莲花峰(1873米)、光明顶(1841米)、天都峰(1810米)。风景秀丽,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著名,并称“黄山四绝”。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有72峰,七十二峰各具特色。有玉屏楼、半山寺、慈光阁、始信峰、天都峰、莲花峰、仙人洞、白鹅岭、百丈瀑等名胜古迹,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米,与光明顶、天都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为36大峰之一。黄山是安徽旅游的标志,黄山代表景观有“四绝三瀑”,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三瀑:人字瀑、百丈泉、九龙瀑。黄山迎客松是安徽人民热情友好的象征,承载着拥抱世界的东方礼仪文化。

1990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3、峨眉山-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海拔3099米。素有"峨眉天下秀"之誉。传为普贤菩萨说法道场。唐宋时期,佛教日趋兴盛,梵宇琳宫,遍及山峦,有佛龛百余,洞窟40个,又有万年寺、报国寺、洪椿坪(千佛禅院)、洗象池、金顶华藏寺等名胜。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大佛头与山齐,脚踏大江,通高71米,肩宽24米,故又名凌云大佛,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1996年,峨眉山-乐山大佛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4、武夷山:位于江西与福建西北部两省交界处,武夷山脉北段东南麓总面积999.75平方公里,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和避暑胜地。属典型的丹霞地貌,是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红色砂岩构成的低山,海拔600米左右。为喀斯特地貌静观集中地。有三十六峰、九十九岩、九曲溪、桃源洞、流香涧、卧龙潭、龙啸岩等名胜和冲佑万年宫(武夷宫)、紫阳书院(武夷精舍)旧址及历代摩崖题刻。2017年7月9日,江西铅山武夷山成功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

扩展资料

我国自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已成为全球世界遗产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数量均位列世界第一。我国的世界遗产对生态建设、社会经济发展等起到了积极作用,已成为对外展示的窗口

2018年7月25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第30届国际协调理事会上,黄山被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为中国第34个、安徽省首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至此,黄山成为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于一身的自然保护地,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以风景名胜区为主体成功申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区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泰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夷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乐山大佛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黄山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我国世界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数量均居世界第一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黄山成功入选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8 09:08

1、泰山

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古称东岳,一称岱山、岱宗。绵延起伏长约200公里。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米,山峰突兀峻拔,雄伟壮丽。从山脚到山顶,沿途古迹名胜30多处,中路有王母池、斗母宫、经石峪、壶天阁;西路有黑龙潭、扇子崖、长寿桥等。

中西两路会合后为中天门,登天险十八盘,有南天门、碧霞祠、瞻鲁台、日观峰。登日观峰看日出,更为胜景。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2、黄山

黄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境内。古称黟山,唐改黄山。由花岗岩构成。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有三大主峰;莲花峰(1873米)、光明顶(1841米)、天都峰(1810米)。风景秀丽,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著名,并称“黄山四绝”。

七十二峰各具特色。有玉屏楼、云谷寺、半山寺、慈光阁、始信峰、天都峰、莲花峰、仙人洞、白鹅岭、百丈瀑等名胜古迹,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1990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1990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黄山处于*带季风气候区内,山高谷深,气候呈垂直变化,局部地形对气候起主导作用,云雾多、湿度大、降水多,形成特殊的山区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少严寒。

山顶年均降水2369.3毫米,年均雨日180.6天,多集中于4-6月,积雪日32.9天,雾日259天,大风118.7天,年均温7.9℃,夏季最高气温27℃,冬季最低气温-22℃,最长无雨期40天。

景区林木茂密,溪瀑众多,大气质量常年保持Ⅰ级,空气PM2.5日均浓度5微克/立方米,空气负氧离子浓度长年稳定在2万个/cm3以上,有“天然氧吧”之称。

3、峨眉山-乐山大佛

峨眉山-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海拔3099米。素有"峨眉天下秀"之誉。传为普贤菩萨说法道场。

唐宋时期,佛教日趋兴盛,梵宇琳宫,遍及山峦,有佛龛百余,洞窟40个,又有万年寺、报国寺、洪椿坪(千佛禅院)、洗象池、金顶华藏寺等名胜。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东南凌云山栖鸾峰临江峭壁。

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至贞元十九年(803年)完成。大佛头与山齐,脚踏大江,通高71米,肩宽24米,故又名凌云大佛,为世界最大的石佛像。199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峨眉山保存了从前寒武纪以来比较完整的沉积地层,为研究地壳及生物演进历史提供了难得的地质史料:岩浆侵入与喷溢所产生的侵入岩与火山岩,为研究上地幔的深部作用过程、岩石圈的拉张破裂、地壳的动定转化,提供了典型的实例。

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所产生的复杂的地壳构造变形,又为研究地壳的表层构造,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同时,新构造运动,在峨眉山地质构造背景上所产生的雄伟壮观,类型多样的现代地貌,为生物类群的滋生繁衍和别具一格的中—高山地生态王国的建立提供了先决条件,这些背景和条件形成的有机统一的演绎整体,造就了峨眉山的美学形象、科学内涵和在世界山岳型风景区中独领*的特殊地位。

4、武夷山

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位于江西与福建西北部两省交界处 。武夷山于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红色砂岩构成的低山,海拔600米左右。

为喀斯特地貌静观集中地。有三十六峰、九十九岩、九曲溪、桃源洞、流香涧、卧龙潭、龙啸岩等名胜和冲佑万年宫(武夷宫)、紫阳书院(武夷精舍)旧址及历代摩崖题刻。

建阳、武夷山、光泽三市交界处建有武夷山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并被纳入国际“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1999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所属的“全球环境基金会”委员和专家经过考察后,对这里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致赞扬,并将江西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正式列入“GEF ——即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之一。

北武夷山地区不仅有独特的自然遗产也与有丰厚的人文遗产共存的鹅湖书院,它曾是一个著名的文化中心。此次武夷山遗产地边界调整,进一步加强了遗产地自然价值的完整性,将大大加强对遗产地的保护。

扩展资料

早期复合遗产的登录名单当中,有先被登录为自然遗产或文化遗产,之后也被评价为另一种遗产,因而成为复合遗产。例如东格里罗国家公园(新西兰)及阿比赛欧河国家公园(秘鲁)最开始是被登录为自然遗产,之后也被登录为文化遗产,结果就成了复合遗产。

依据世界遗产公约之主旨,复合遗产是指兼具自然与文化之美的代表,迄2017年7月25日,计有35件 。泰山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自然文化双遗产。

截至2017年7月8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核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世界遗产共有52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1项、世界文化景观遗产5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世界自然遗产12项,世界遗产名录国家排名第一位。

4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分别为:黄山、泰山、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8 10:43

泰山 黄山 峨眉山-乐山大佛 武夷山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8 12:34

 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名单(7处)
  1.九寨沟(四川,1992.12 世界自然遗产)
  2.黄龙(四川,1992.12 世界自然遗产)
  3.武陵源(湖南,1992.12 世界自然遗产)
  4.三江并流(云南,2003.7 世界自然遗产)
  5.大熊猫栖息地(四川,2006.7 世界自然遗产)
  6.中国南方喀斯特(重庆武隆、云南石林、贵州荔波,2007.6.27 世界自然遗产)
  7.三清山(江西,2008.6.26 世界自然遗产) 四、中国世界自然遗产预备名单  中国丹霞组合(即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贵州赤水、湖南崀山、福建泰宁、广东丹霞山)

希望采纳 谢谢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