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良好的动作发展应具有哪几方面?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06 15:44
我来回答
共8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17:13
幼儿良好的动作发展,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走
走是实现位移的基本技能之一,也是幼儿大肌肉动作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走不仅为幼儿其他大动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使幼儿探索的空间大大扩大了。
整个学前时期,幼儿走的动作一直在不断发展。3岁以后,幼儿走路时全身的紧张状况已经基本消除,但还不够协调和自然;四五岁以后,动作的协调性提高;五六岁后能够自然、轻松的走路,并根据需求要自如的控制走的节奏和方向。
锻炼幼儿走的动作可以促进幼儿神经系统的发育。
*通过观察幼儿走路姿势可以及时发现幼儿的健康状态,如:生病或体弱幼儿,走路时常常无精打采。良好的走路姿势不仅是身体健康发展的一个标志,也是反映人的性格与精神状态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走路的时候低头或者东张西望,摇摇晃晃或弯腰弓背常常被视为不良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应多提供机会让幼儿进行行走锻炼,同时注意纠正幼儿的走路姿势。
第二、跑
跑是走的动作的延伸,与走不同的是,跑的动作速度快,由单脚支撑与腾空交替形成周期。完成跑的动作需要有足够的腿部力量(蹬地)、平衡能力(维持着地及腾空时的身体姿势)和动作的协调能力(躯干与四肢的协调),因此,跑的动作的发展,反映了幼儿多种体身体机能的提高。
跑是年幼儿童最常见的动作之一,即使走路尚不稳健的孩子,也在积极的尝试跑。三岁以前,孩子跑步时还是左右摇晃、身体僵直、双臂紧绷;三四岁的幼儿跑的动作开始平稳,但速度较慢,且不能快速跑或改变方向跑;五岁以后,幼儿跑步动作基本成熟,不但速度提高,而且能够自如的控制速度和方向。
锻炼幼儿跑的动作有利于增强幼儿腿部肌肉力量,提高幼儿平衡能力和身体的动作协调性,并为幼儿其他动作如跳跃等动作的发展奠定基础。
跑的动作的成熟与发展使幼儿的活动能力提高,为其参与多种体育活动和游戏活动提供了条件。跑步对于增强幼儿体质具有重要意义,跑步时幼儿的能量消耗上升,呼吸和血液循环加快,因此跑步可以锻炼幼儿的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此外跑步还有助于幼儿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完善、提高幼儿对环境的反应能力:要求幼儿腾空身体,在空中保持身体平衡,并做好落地时的缓冲动作。
第三、跳
与走和跑相比,跳的动作更难,需要更多的技能。儿童2岁是出现跳的动作,但3岁后动作还不够协调;4岁以后,上下肢的配合逐渐协调,落地式能缓冲;五六岁后幼儿可以掌握各种跳跃动作的技能,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性有了很大提高。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18:31
了解幼儿不同年龄段的动作发展及教育方式。
走
走是实现位移的基本技能之一,也是幼儿大肌肉动作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走不仅为幼儿其他大动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使幼儿探索的空间大大扩大了。
整个学前时期,幼儿走的动作一直在不断发展。3岁以后,幼儿走路时全身的紧张状况已经基本消除,但还不够协调和自然;四五岁以后,动作的协调性提高;五六岁后能够自然、轻松的走路,并根据需求要自如的控制走的节奏和方向。
锻炼幼儿走的动作可以促进幼儿神经系统的发育。
*通过观察幼儿走路姿势可以及时发现幼儿的健康状态,如:生病或体弱幼儿,走路时常常无精打采。良好的走路姿势不仅是身体健康发展的一个标志,也是反映人的性格与精神状态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走路的时候低头或者东张西望,摇摇晃晃或弯腰弓背常常被视为不良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应多提供机会让幼儿进行行走锻炼,同时注意纠正幼儿的走路姿势。
跑
跑是走的动作的延伸,与走不同的是,跑的动作速度快,由单脚支撑与腾空交替形成周期。完成跑的动作需要有足够的腿部力量(蹬地)、平衡能力(维持着地及腾空时的身体姿势)和动作的协调能力(躯干与四肢的协调),因此,跑的动作的发展,反映了幼儿多种体身体机能的提高。
跑是年幼儿童最常见的动作之一,即使走路尚不稳健的孩子,也在积极的尝试跑。三岁以前,孩子跑步时还是左右摇晃、身体僵直、双臂紧绷;三四岁的幼儿跑的动作开始平稳,但速度较慢,且不能快速跑或改变方向跑;五岁以后,幼儿跑步动作基本成熟,不但速度提高,而且能够自如的控制速度和方向。
锻炼幼儿跑的动作有利于增强幼儿腿部肌肉力量,提高幼儿平衡能力和身体的动作协调性,并为幼儿其他动作如跳跃等动作的发展奠定基础。
跑的动作的成熟与发展使幼儿的活动能力提高,为其参与多种体育活动和游戏活动提供了条件。跑步对于增强幼儿体质具有重要意义,跑步时幼儿的能量消耗上升,呼吸和血液循环加快,因此跑步可以锻炼幼儿的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此外跑步还有助于幼儿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完善、提高幼儿对环境的反应能力:要求幼儿腾空身体,在空中保持身体平衡,并做好落地时的缓冲动作。
跳
与走和跑相比,跳的动作更难,需要更多的技能。儿童2岁是出现跳的动作,但3岁后动作还不够协调;4岁以后,上下肢的配合逐渐协调,落地式能缓冲;五六岁后幼儿可以掌握各种跳跃动作的技能,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性有了很大提高。
幼儿双脚跳是幼儿跳跃动作的的一种,立定跳远需要幼儿有较强的腿部肌肉力量(蹬地)、身体活动的协调能力和身体平衡能力。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锻炼幼儿的跳跃能力,可以提高幼儿大脑皮质运动中枢的发展水平和功能,促进身体动作协调,是幼儿四肢骨骼的发育更加坚固,腿部肌肉更有弹性。
平衡
平衡是幼儿进行各种活动和保持身体姿势所必须的重要因素,是幼儿进行走、跑、跳等大肌肉运动的基础。
在学前期,幼儿的平衡能力是逐渐发展的,其趋势是从保持一种身体姿势到做各种动作和采取各种姿势时都能保持稳定。幼儿平衡能力的发展有赖于大脑皮层功能的完善,兴奋和抑制过程平衡的完善,以及视觉、前庭器官的协*制能力。
提高平衡能力对幼儿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可以促进幼儿神经系统功能的完善和各种动作技能的协调发展,为幼儿参与多种体育活动和掌握更为复杂的动作技能(轮滑,骑自行车等)奠定基础。
锻炼幼儿的平衡能力,对其个性的健康发展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保持身体平稳,需要幼儿精神集中、勇敢、镇定、意志坚强。在提高平衡能力的过程中,幼儿的注意力、坚持性、意志力等品质也会得到发展。此外,平衡感的获得还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自信心。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20:06
幼儿园阶段家长应该培养孩子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3-4岁这个阶段,应该鼓励孩子多参加与同伴互动的游戏,根据孩子的兴趣适度发展孩子的一些兴趣爱好,培养孩子的创造性。
但在这个阶段不建议给孩子补充太多复杂的知识。因为孩子的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如果过早加入对复杂知识的辅导,会对孩子的自信心产生伤害,适得其反。
二、4-5岁这个阶段,父母要鼓励孩子与同伴多交往学习。因为同伴关系是孩子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此基础上,家长要开始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当孩子的动手能力增强的时候,他的反应能力也会随之而得到训练。其实每一种能力,都是为下一种能力的培养做基础。
三、5-6岁这个阶段,我们重点要让孩子提升的是应对能力。应对能力培养好了,孩子在进入小学时就能比较顺利地适应。
扩展资料
1. 在3-4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般处于即将或刚刚入园的阶段,孩子开始表现出对外界强烈的兴趣,喜欢新奇的事物与游戏,也开始不再粘着妈妈。
但有一些孩子因为能力不足,很容易出现入园不适应的焦虑情绪,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环境。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孩子在幼儿阶段应该提升的生活自理能力有所欠缺。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21:57
(一)幼儿身体发育的规律
幼儿生长发育规律就是大多数正常幼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般规律。
1.幼儿身体发育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幼儿发育从幼稚到成熟是个连续的过程,不是间歇式、跳跃式的过程。在这个连续的过程中,为了便于研究和保健,又可将其分为若干阶段,这些阶段之间相互联系。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发育的基础,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发育的延续,如果前面阶段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后面阶段的发育。如婴儿动作的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民间总结为“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两个月抬头,四个月会翻身,六个月会坐,七个月会滚,八个月会爬,一周岁会走。抬头、翻身、坐、滚、爬、走这些动作是婴儿动作发育连续过程所分的几个阶段,如果没有让婴儿在爬的阶段得到锻炼,婴儿就较难掌握走路的方法,走路时容易摔倒。
2.幼儿身体发育的速度是波浪式的
幼儿身体发育的速度个是匀速的,也不是加速度的,而是有快有慢。呈波浪式的。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共有两个生长发育的高峰。这两个高峰期称为生长发育的突增期。第一个突增期在两岁以前,第二个突增期在青春期。
胎儿中期(4~6个月)身长增长最快,3个月约增长275厘米,约为出生身长的55%,是一生中身长增长最快的时期。胎儿后期(7~l0个月)体重增长最快,3个月约增加2300克、约为出生体重的77%,是一生中体重增长最快的时期。出生时身长为50厘米,体重为3000克。一岁时,身长约75厘米。体重约9000克。一年中身长增长约25厘米,体重增长约6000克。是出生后发育最快的时期。出生后第二年,身长增长l0厘米,体重增长2500~3500克,生长发育的速度也比较快。两岁以后,生长发育的速度下降,每年身高增加4~5厘米,体重增加1500~2000克,直到青春发育期,生长发育再次加快。
3.幼儿身体发育是具有程序性的
0~6岁幼儿的发育有两个规律,一个是头尾律,一个是正侧律。在胎儿时期,头颅最先发育。出生时,头围已达*头围的65%。出生以后,头颅继续快速发育,然后是躯干,最后才是四肢。这种从头部到下肢的发育规律称为头尾律。从“二拾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的动作发育程序来看,也能发现这一规律。所谓正侧律是指从人体中部到人体边缘的发展;婴儿开始拿东西时是满把抓,然后是几个指头拿东西,后来可以用两个指头拿,最后能用指尖拿东西。这就是发育的正侧律。从出生到发育成熟,人体各部的增长具有这样的规律:头颅增长一倍,去干增长两倍,上肢增长三倍。下肢增长四倍。经过这样的增长,新生儿从一个巨大的头颅,较长的躯干,短小的四肢的不均衡体型发育成为一个较小的头颅,较短的躯干,较长的四肢,体型较为均衡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7 00:05
儿童发展的特点
儿童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方面,即是其生理成熟与其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变化的复杂过程。在这里,生理成熟是指儿童个体作为一个生物体,其生理结构和生理机能的发展是一种纯粹的生物性演变过程。而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却是一个以个体的生理成熟为基础,并与其生理机能的发展混为一体、互为表里的过程。生理机能是人的外在心理品质和行为表现的内部生理机制。
人类作为一种生物体,有其自身发展变化的生物学特点,而人类个体的发展变化,作为生物性个体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必然受到人类发展特点的制约,表现出特有的规律性。儿童发展的规律性,就是在儿童随其年龄增长、身体和心理变化中普遍存在的特点。概括而言,儿童发展表现出如下五种普遍特点。
(一)顺序性
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其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例如,儿童身体发展方面,就整体结构的发展而言,其顺序是头部首先得到发展,而后是躯干和四肢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孩子越小,其头部在身高中比例越大的原因。在骨骼与肌肉的协调发展中,首先得到发展的是大骨骼与大肌肉,而后才是小骨骼与小肌肉群的发展与协调。所以,儿童行动能力的发展中,依照着翻身、坐、站、走和跑,然后才有可能写字、绘画等精细动作出现这样一种不变的顺序。儿童的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遵循着先具体后抽象的秩序。在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这种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先前的发展变化,又是其顺序序列中紧随其后的发展和变化的基础,顺序性所具有的这一特点,使儿童身心发展成为一种连续的、不可逆转的过程。
(二)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是指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年龄段,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一般认为,新生儿(出生第一年)与青春期(13.14岁~15.16岁),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两个高速发展期。不平衡性,是指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身体和心理发展并不完全协调、统一的现象。就儿童发展的整体而言,生理成熟是先于心理成熟的。十几岁的孩子就其身体发育来看,已经很接近*的水平了,而其心理的成熟程度,却要比*低得多。但就某个具体方面而言,也有可能表现心理能力不受生理成熟条件控制的情况。例如,3~5岁的儿童的语言掌握能力和记忆能力,往往优于成年人的水平。
(三)阶段性
儿童发展的阶段性,指在儿童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这些特点无论从表现方式上、发展速度上,以及发展的结构方面,与其他阶段相比较,都会具有相当不同的特征。这种情况,又被称之为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例如,在学龄前的幼儿阶段,儿童认识事物的能力,主要的特点是易于形成与实物相对应的、单个的概念,而到了儿童时期,儿童的认识能力,已发展到了可以了解和掌握事物间联系的程度,但是这种联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还要依赖于具体事物的帮助。只有到了青年时期,人的认识能力才开始以抽象概念为基础,逻辑思维才成为人的认识能力的根本性特点。
(四)个别差异性
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在儿童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种表现于个体发展方面的差异性,来源于个体遗传素质和生活环境的差别。例如,同样年龄的儿童,在身高方面有明显的高矮之分。同年龄的儿童,也会由于他们各自神经过程灵活性的差别,在学习中表现出注意力的持久性、知觉的广度方面的差异。儿童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差异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但更多的结果还是来自环境和教育的差别。而且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还能对遗传素质的优势与不足起到一定发挥与弥补作用。俗话所说的“勤能补拙”,就是对二者关系的一种经验总结。这一规律也是实行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教育原则的基础。
(五)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儿童的各种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成熟,虽然依赖于明确分化的生理机能的作用,但在总体发展水平方面,却又表现出一定的机能互补性特点,以协调人的各种能力,使其尽可能地适应自己的生活环境。这种协调性,是具有生理缺陷的儿童发展的重要保障,使这些儿童不至于因某种生理机能的缺陷,而严重地阻碍其整体发展水平的实现。这一规律,也是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例如,对于听力障碍的儿童,可以通过发展其对人讲话时口型变化的精细感知能力,来与对方沟通。而听力正常人的这种潜在能力,往往被更容易实现交流的其他方式所抑制了。
以上这五种规律性的特点,从总体上概括出了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的本质性的表现。从总体上把握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我们还可以发现这些规律所反映出的一些更为深刻的内容,即儿童的生理成熟先于其心理的成熟;每一年龄阶段儿童发展水平、特点的充分实现,将有助于其后的发展,否则,下一阶段的发展将会受到一定阻碍;儿童的身心发展,归根结底是儿童个体的发展,尊重和顺应儿童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是促进儿童整体发展水平的丰富性的根本道路。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7 02:30
幼儿良好的动作发展有5个规律。
1.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弥漫的,以后逐渐分化、局部化、准确化和专门化。
2.首尾规律;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上部动作开始,然后到下部动作。
3.近远规律;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同步和去干的动作开始,然后发展双臂和腿部的动作,在后是手的精细动作。
4.大小规律;动作可以分为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粗大动作开始,而后才学会比较精细的动作。
5.无有规律。婴儿最初的动作是无意的,以后越来越多地受到心理有一的支配。
走是实现位移的基本技能之一,也是幼儿大肌肉动作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走不仅为幼儿其他大动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使幼儿探索的空间大大扩大了。
整个学前时期,幼儿走的动作一直在不断发展。3岁以后,幼儿走路时全身的紧张状况已经基本消除,但还不够协调和自然;四五岁以后,动作的协调性提高;五六岁后能够自然、轻松的走路,并根据需求要自如的控制走的节奏和方向。
锻炼幼儿走的动作可以促进幼儿神经系统的发育。
跑是走的动作的延伸,与走不同的是,跑的动作速度快,由单脚支撑与腾空交替形成周期。完成跑的动作需要有足够的腿部力量(蹬地)、平衡能力(维持着地及腾空时的身体姿势)和动作的协调能力(躯干与四肢的协调),因此,跑的动作的发展,反映了幼儿多种体身体机能的提高。
与走和跑相比,跳的动作更难,需要更多的技能。儿童2岁是出现跳的动作,但3岁后动作还不够协调;4岁以后,上下肢的配合逐渐协调,落地式能缓冲;五六岁后幼儿可以掌握各种跳跃动作的技能,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性有了很大提高。
平衡是幼儿进行各种活动和保持身体姿势所必须的重要因素,是幼儿进行走、跑、跳等大肌肉运动的基础。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7 05:11
粗大动作,主要指的是大关节所产生的动作,像是肩膀的甩动、大腿的摆动、颈部的转动等,进而可以产生相关的行为,像是翻身、坐立、爬行、行走、奔跑、跳跃等。我们可以从发展里程碑来观察孩子的发展程度:
6-7个月:可从躺着转为趴着,然后坐起来。
7-8个月:大人扶着双脚会用力撑地,也会交互踏步。
8-9个月:可以用手及膝盖撑地,并向前爬行。
9-10个月:可以扶着家具稳定站立。
10-11个月:坐着时可以转身伸手拿取斜后方的物品。
11-12个月:可以扶着家具缓慢行走。
12-13个月:可以放手走五步。
13-14个月:可以拿小球从下往前丢出。
14-15个月:站立时可以弯腰低头从两脚间向后看且不跌倒。
15-16个月:可以两手拿球高过头丢出去。
16-17个月:可以扶着家具单脚站。
17-18个月:可以抱着遮住前方视野的玩具向前走。
18-19个月:可以把静止的球向前踢出去。
19-20个月:会走在三轮车上用脚踩地移动。
20-21个月:可以蹲着玩地上的玩具。
21-22个月:可以单手扶着把手下楼梯。
22-23个月:可以垫起脚尖稳定站立。
23-24个月:可以蹲到最低然跳跃起来。
精细动作的发展
「精细动作」指的是小关节的动作,通常是以手腕及手指关节为主要观察重点,同样也可以根据每个月的表现来判断孩子的发展程度:
6-7个月:会把一手掌中的物品换到另一手拿。
7-8个月:会用前三指抓起物品。
8-9个月:会把两手中的物品相互敲击。
9-10个月:可以把物品从容器中拿出来。
10-11个月:会手心向上接收大人给的物品。
11-12个月:可以伸出食指按下按钮。
12-13个月:会把一块积木放在另一块上方。
13-14个月:可以用大拇指和食指拿起玻璃珠。
14-15个月:会使用门把把门打开。
15-16个月:可以用汤匙舀汤,而且不会全部洒出来。
16-17个月:可以扶着家具单脚站。
17-18个月:可以一手拿玩具,另一手操作玩具。
18-19个月:可以把发条转一圈以上。
19-20个月:可以伸出食指与中指比「耶」,但其他手指仍只是微弯。
20-21个月:可以用棉线穿过三公分大的串珠。
21-22个月:可以一页一页地翻书。
22-23个月:可以用食指抠起贴纸。
23-24个月:涂鸦时可以画出横线。
有时候妈妈们会发现这些时间点的表现与孩子的发展似乎不是都很一致!的确随着教育、营养、演化,这些发展时间点已经不完全符合每一个孩子的表现,因此,东方启音言语治疗中心建议家长们着重在这些发展项目的「顺序」,而不是「时间」,当孩子一项能力发展出来了,就可以往下一项训练,毕竟孩子有持续进步才是重要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7 08:09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幼儿动作发展标准和建议
小雨点教育
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
教育建议:
1.利用多种活动发展身体平衡和协调能力。如: 走平衡木,或沿着地面直线、田埂行走。玩跳房子、踢毽子、蒙眼走路、踩小高跷等游戏活动。
2.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如: 鼓励幼儿进行跑跳、钻爬、攀登、投掷、拍球等活动。玩跳竹竿、滚铁环等传统体育游戏。
3.对于拍球、跳绳等技能性活动,不要过于要求数量,更不能机械训练。
4.结合活动内容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
教育建议:
1. 开展丰富多样、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各种身体活动,如走、跑、跳、攀、爬等,鼓励幼儿坚持下来,不怕累。
2. 日常生活中鼓励幼儿多走路、少坐车;自己上下楼梯、自己背包。
手的动作灵活协调
教育建议:
1.创造条件和机会,促进幼儿手的动作灵活协调。如:提供画笔、剪刀、纸张、泥团等工具和材料,或充分利用各种自然、废旧材料和常见物品,让幼儿进行画、剪、折、粘等美工活动。引导幼儿生活自理或参与家务劳动,发展其手的动作。如练习自己用筷子吃饭、扣扣子,帮助家人择菜叶、做面食等。幼儿园在布置娃娃家、商店等活动区时,多提供原材料和半成品,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参与制作活动。
2.引导幼儿注意活动安全。如:为幼儿提供的塑料粒、珠子等活动材料要足够大,材质要安全,以免造成异物进入气管、铅中毒等伤害。提供幼儿用安全剪刀。为幼儿示范拿筷子、握笔的正确姿势以及使用剪刀、锤子等工具的方法。提醒幼儿不要拿剪刀等锋利工具玩耍,用完后要放回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