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06 10:50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12:53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除夕(大年三十)、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清明节(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 等。
主要传统节日简介:
1、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新年习俗萌芽于先秦,定型于汉,在唐代以后逐渐从祭神转向娱人,明清时期开始转型,礼仪性、应酬性加强。因正月初一离立春节很近,故称为春节。
2、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意指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起源于汉朝,与宗教文化多有关联。元宵节老百姓家家户户都吃元宵。
3、清明
阳历4月5日。清明节是唯一以节气兼节日的民俗大节,主要指自然节气,后来成为了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有吃寒食的风俗。
4、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作为农历五月初五的节名,始于魏晋时期,其起源说法颇多,流传最广的是为纪念屈原。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是端午节的习俗。
5、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中国古代的情人节。也有人称为“乞巧节”或“女儿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穿针乞巧是七夕中小女子们的节目之一,据说在汉代已经盛行。
6、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我国的中秋节是在上古秋分和月神祭拜的基础上发展变化,最后固定在每年八月十五,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中秋节的传说以嫦娥奔月最为著名。
7、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之意愿于《易经》。古代民间在该日又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在唐代被官方正式确立。重阳节的习俗有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现在我国又将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14:44
新年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节。习俗:守岁放鞭炮,贴春联,拜年,吃饺子,吃香肠,腊肉,看春晚(近年来才有)
元宵节
是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因此又称“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而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习俗: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去百病、舞龙、赏花灯、舞狮子等风俗。
清明节
时间:节气清明当日,公历(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最适合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因为人们认为“五月”是恶月,“初五”是恶日,因而避讳“五”,改为“端午”。端午节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记载,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但是端午节之后的一些习俗受到屈原的影响。
习俗: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榕枝,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七夕节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中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七夕节本名乞巧节,所谓乞巧,即在月光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习俗:妇女于七夕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受西方国家的影响,中国越来越多的情侣把那天视为中国情人节。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习俗:中秋夜人们会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特别是月饼,边吃月饼等边在庭院赏月。
重阳节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习俗:登高,吃重阳糕,赏菊并饮菊花酒,插茱萸和簪菊花,喝重阳酒
冬至
在中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除夕
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叫除夕。“除”,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引申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即“除旧布新”。
习俗:北方人风俗大致一致,过年包饺子、蒸馍等等;而南方各地则风俗不同,如做年糕、包粽子、煮汤圆、吃米饭等等,南方不同的地域有着诸多不同的过年风俗。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16:52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除夕(大年三十)、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清明节(4月5日)、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 等。[1]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19:17
时间:农历一年最后一天,即十二月三十,当年十二月是各大传统节日标志
小月则在廿九,逢大月则在三十。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时间:农历八月十五
时间:农历九月初九
时间:腊月二十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7 02:53
除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