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是是怎样分布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07 19:03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7 20:33

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一号俑坑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1、一号坑最大,坑内有6000余陶人陶马,井然有序地排列成环形方阵。坑东端有三列横排武士俑,手执弓弩类远射兵器,似为前锋部队,其后是6000铠甲俑组成的主体部队,手执矛、戈戟等长兵器,同35乘驷马战车在11个过洞里排列成38路纵队。南北两翼的后卫部队。

2、二号兵马俑坑平面呈曲尺形,面积6000平方米,是一坐西朝东,由骑兵、步兵、弩兵和战车混合编组的大型军阵。大致可分为弩兵俑方阵,驷马战车方阵,车步、骑兵俑混合长方阵,骑兵俑方阵四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共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0多辆,并有大量金属兵器。

3、三号兵马俑坑平面呈凹字形,面积约520平方米,它与一、二号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似为统师三军的指挥部,统帅左、右、中三军,只是没有建成而已。



兵马俑的兵种:

1、高级军吏俑

在秦俑坑中数量极少,出土不足十件,分为战袍将军俑和铠甲将军俑两类,其共同特点是头戴鹖冠,身材高大魁梧,气质出众超群,具有大将风度。

2、车士俑

一般战车上有两名车士,分别为车左俑和车右俑。车左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胫着护腿,头戴中帻,左手持矛、戈、戟等长兵器,右手作按车状。车右俑的装束与车左俑相同,而姿势相反。

3、立射俑

立射俑在秦俑中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兵种,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跪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

4、跪射俑

跪射俑与立射俑一样,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立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

5、武士俑

武士俑即普通士兵,作为军阵主体,在秦俑坑中出土数量为最,可依着装有异分为两类,即战袍武士和铠甲武士。

6、军吏俑

军吏俑从身份上讲低于将军俑,有中级、下级之分。从外形上看,头戴双版长冠或单版长冠,身穿的甲衣有几种不同的形式。

7、骑兵俑

骑兵俑出土于二号坑,有116件,多用于战时奇袭。由于兵种的特殊,骑兵的装束显然与步兵、车兵不同。他们头戴圆形小帽,身穿紧袖、交领右衽双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紧口连档长裤,脚登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无披膊,手上无护甲。衣服短小轻巧,一手牵马,一手持弓。

8、御手俑

御手俑为驾驶战车者,在三座俑坑中均有出土。由于古代战争中战车的杀伤力极强,因而御手在古代战争特别是车战中,地位尤为重要,甚至直接关系着战争的胜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7 21:51

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的西杨村。这里原是一片柿子树林,地上砂石堆积,荒冢累累,常有野狼出没。地势南高北低,略呈缓坡状。兵马俑坑共有3个,加上1个未建成的俑坑,依次编为一至四号坑。坑内的约8000件兵马俑,就在这片荒瘠之地的下面沉睡了两千多年。

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轰动了世界。为了妥善保护遗迹和遗物并便于中外各界人士参观、研究,国家决定建立一号兵马俑坑遗址展览大厅。与此同时,秦俑考古队继续对秦始皇陵东侧进行勘探。1976年4月,在一号俑坑东端北侧,又发现了二号兵马俑坑;接着,同年5月在一号俑坑的西端北侧,发现了三号兵马俑坑;在一号俑坑的中部北侧20米处,发现了1个未建成的兵马俑坑,即四号坑。

一、二、三号兵马俑坑,都是地下巷道式的土木结构建筑,但建筑形式、平面布局各不相同。一号俑坑是一个东西向的长方形坑,东西两端及南北两侧各有5个斜坡门道,正门在东边。俑坑内四侧有长廊环绕,坑中有9条东西向的过洞,过洞的两头与俑坑两端的长廊相通。过洞与过洞之间以夯土墙相隔。这种建筑布局比较规整、简单,是根据军阵的布局而设计的。9个过洞内是战车与步兵相间排列的庞大的军阵主体,全部面向东方。军阵前面有前锋步兵俑,后面有后卫步兵俑,两侧有翼卫步兵俑。二号俑坑平面呈曲尺形,东西两端各有4个斜坡门道,正门在东边。二号坑的平面结构,大体可以分为4个单元。第1单元位于东端,放置立式和蹲跪式的弩兵俑,为弩兵的壁垒。第2单元位于坑的右侧,排列64辆战车,是车阵的壁垒。第3单元位于坑中部,排列的是战车、骑兵和步兵,是车、步、骑组成的长方形军阵的壁垒。第4单元位于坑左侧,排列的是骑兵。这4个单元既有相对独立性,可以自成体系,又彼此密切相连,形成一个地下军事营垒。三号俑坑平面呈凹字形,面积只有520平方米,是秦俑坑中最小的一个。坑的中部有1辆战车,车后有4名车兵。坑的南北部对称布置长廊、过道和大厅,都有担任警卫的武士作夹道式的排列。这个坑虽小,陶俑虽少,但地位却很重要,它是秦俑坑的统帅部,古代叫做军幕。武士们面对面站着,机警地保卫着统帅部的安全。坑内有鹿角及动物朽骨一堆,这是古代打仗前举行祭祀天地和祖先的仪式时遗留的迹象,是为祈求神灵保佑,并进行鼓动性誓师,称之为“祷战”。令人奇怪的是,在这个指挥部中没有发现主将。三号坑的这种设计,说明将帅还未任命,虎符正掌握在秦陵地宫中的秦始皇手中。

考古工作者根据一些遗物、遗迹来判断,秦俑坑的修建工程,大约开始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后,到公元前209年*停工,前后费时约10年。原来计划建筑4个俑坑,现已发现的一号俑坑为右军,二号俑坑为左军,三号俑坑为指挥部,惟独缺个中军。四号坑就是拟议中的中军,此坑未建成的原因是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大部分修建秦始皇陵的刑徒被调去应付起义军,修建工程仓促中止了。一、二、三号俑坑早已塌陷,出土的陶俑、陶马基本上都已破碎。种种迹象表明,俑坑在建成不久就遭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以一号俑坑为例,它受到过两次自然因素和三次人为的破坏。第一次自然破坏是由于俑坑内灌进了大水,俑坑底部的淤泥层中出土大批成束的铜箭头、弓、弩和弓囊,以及车马饰件等遗物,这是受水的冲击散落于淤泥中的。这次破坏程度较小,陶俑、陶马未受到很大的损坏。第二次自然破坏使俑坑内的隔墙受水浸泡后塌陷,陶俑和陶马受坍塌土的挤压而倾倒,腿多折断。这次破坏与第一次破坏的时间相隔不远,很可能是接连发生的。对一号俑坑破坏最大、最严重的是三次人为的破坏。第一次是俑坑被焚塌陷前人为的破坏。考古工作者在发掘过程中,发现有的遗物已被移位。例如,有1个过洞本来没有战车,而却出土有车上的铜构件;有1个过洞内的陶马尾巴和耳朵,在长廊内发现;有的陶俑被打破成碎片并移位;还有许多铜兵器已被人拿走,这说明在俑坑塌陷前已有人进去过了。第二次是火烧的破坏。俑坑的木结构部分几乎全部被烧成炭迹或灰烬,陶俑和陶马身上的彩绘颜色经火烤大都脱落,有的青灰色陶俑被烧成红色。俑坑经火焚后全部塌陷,陶俑和陶马被砸,有的断成数段,有的成为碎片,完整的很少。这两次破坏可能是秦亡后项羽进入关中毁坏秦始皇陵时所为,基本上是同时发生的。第三次是后世的破坏。一号俑坑的上部密布着近代墓群,时代早的为明末清初,晚的则到1949年前后。

为什么要在秦始皇陵旁修建如此大规模的兵马俑坑呢?大多数学者认为它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是陵园建筑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具体作用,有人认为兵马俑象征着驻扎在京城内外的军队,可称之为宿卫军;有人认为它们是送葬的俑群;也有人认为它们是秦始皇陵园东门大道以北的丛葬坑。更多的学者认为兵马俑坑一是显示皇威,表彰军功,宣扬统一大业,它象征着秦王朝的军事力量。秦用武力统一六国,秦始皇充分认识到军队的作用,因此,他希望自己在死后所进入的地下王国里,仍然拥有强大的“秦之锐士”;二是避邪厌恶,防神驱鬼。从中国俑的发展史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俑,到明代时,俑逐渐消失,俑都是作为陵园的陪葬品出现的,塑造俑都是为了陪葬。一切葬仪制度,都是基于人们对死者有灵魂的认识,认为人死后的鬼神生活和人世间一样。人有战争、有防卫,鬼神也有战争,也要防卫,所以随葬物要有兵器,要有卫队。以大批的兵器和兵马俑陪葬,是合乎中国的葬仪制度,合乎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的中国传统观念的。

也有人认为秦兵马俑坑不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不属于陵园的组成部分,而是属于具有纪念碑性质的建筑物。这种看法的根据是:自战国末年至统一全国之后,秦对六国战争连年取得胜利,好大喜功的秦始皇为表彰这些重大的事件,就以修建秦俑坑的办法来宣扬武功。秦俑坑位于首都咸阳以东,面向东方,表示秦坐西向东,吞并六国,统一全国的决心和气魄。秦俑坑内没有铁兵器,是因为俑坑具有纪念军功的意义,不需要将当时战场上正在使用的新式武器放在这里,而只能陈列已被淘汰的青铜武器。更有人认为秦俑坑与秦始皇无关,它的主人是秦始皇的祖母、比秦始皇早死55年的宣太后。宣太后是楚国人,曾参与秦国朝政,权力很大。她死后,其子秦昭王命人塑造真*小的俑来为她殉葬,布置了一个辎重车队,目的是象征性地让太后回归自己的楚国故地。这两种看法虽然颇具新意,但从目前考古资料来看,还缺乏确凿的证据。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