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18 03:33
共14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3-18 07:54
对于哥德巴赫猜想大家并不陌生,但是要想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很多朋友就不是很清楚了,那么哥德巴赫猜想是指什么呢?现在就来详细说说:
哥德巴赫猜想是数论中存在最久的未解问题之一。这个猜想最早出现在1742年普鲁士人克里斯蒂安·哥德巴赫与瑞士数学家莱昂哈德·欧拉的通信中。
用现代的数学语言,哥德巴赫猜想可以陈述为: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
这个猜想与当时欧洲数论学家讨论的整数分拆问题有一定联系。整数分拆问题是一类讨论“是否能将整数分拆为某些拥有特定性质的数的和”的问题,比如能否将所有整数都分拆为若干个完全平方数之和,或者若干个完全立方数的和等。而将一个给定的偶数分拆成两个素数之和,则被称之为此数的哥德巴赫分拆。
哥德巴赫猜想在提出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毫无进展,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数学家从组合数学与解析数论两方面分别提出了解决的思路,并在其后的半个世纪里取得了一系列突破。目前最好的结果是陈景润在1973年发表的陈氏定理(也被称为“1+2”)。
意义:
民间数学家解决哥德巴赫猜想大多是在用初等数学来解决问题,然而初等数学无法解决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猜想也是二十世纪初希尔伯特第八问题中的一个子问题。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8 05:02
哥德*猜想(Goldbach's conjecture)是数论中存在最久的未解问题之一。这个猜想最早出现在1742年普鲁士人克里斯蒂安·哥德*与瑞士数学家莱昂哈德·欧拉的通信中。
用现代的数学语言,哥德*猜想可以陈述为: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
这个猜想与当时欧洲数论学家讨论的整数分拆问题有一定联系。整数分拆问题是一类讨论“是否能将整数分拆为某些拥有特定性质的数的和”的问题,比如能否将所有整数都分拆为若干个完全平方数之和,或者若干个完全立方数的和等。而将一个给定的偶数分拆成两个素数之和,则被称之为此数的哥德*分拆。
哥德*猜想在提出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毫无进展,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数学家从组合数学与解析数论两方面分别提出了解决的思路,并在其后的半个世纪里取得了一系列突破。目前最好的结果是陈景润在1973年发表的陈氏定理(也被称为“1+2”)。
意义
民间数学家解决哥德*猜想大多是在用初等数学来解决问题,然而初等数学无法解决哥德*猜想。哥德*猜想也是二十世纪初希尔伯特第八问题中的一个子问题。
扩展资料
背景
1742年6月7日,哥德*写信给欧拉,提出了著名的哥德*猜想:随便取某一个奇数,比如77,可以把它写成三个素数之和,即77=53+17+7;再任取一个奇数,比如461,可以表示成461=449+7+5,也是三个素数之和,461还可以写成257+199+5,仍然是三个素数之和。例子多了,即发现“任何大于5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之和。”
1742年6月30日欧拉给哥德*回信。这个命题看来是正确的,但是他也给不出严格的证明。同时欧拉又提出了另一个命题: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但是这个命题他也没能给予证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哥德*猜想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8 06:20
简介:哥德*1742年给欧拉的信中哥德*提出了以下猜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但是哥德*自己无法证明它,于是就写信请教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欧拉帮忙证明,但是一直到死,欧拉也无法证明。
因现今数学界已经不使用"1也是素数"这个约定,原初猜想的现代陈述为:任一大于5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欧拉在回信中也提出另一等价版本,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今日常见的猜想陈述为欧拉的版本。把命题"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为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a个的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b个的数之和"记作"a+b"。1966年陈景润证明了"1+2"成立,即"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二个素数的和,或是一个素数和一个半素数的和"。
意义:民间数学家解决哥德*猜想大多是在用初等数学来解决问题,一般认为,初等数学无法解决哥德*猜想。退一步讲,即使那天有一个牛人,在初等数学框架下解决了哥德*猜想,有什么意义呢?这样解决,恐怕和做了一道数学课的习题的意义差不多了。当年柏努力兄弟向数学界提出挑战,提出了最速降线的问题。
牛顿用非凡的微积分技巧解出了最速降线方程,约翰·柏努力用光学的办法巧妙的也解出最速降线方程,雅克布·柏努力用比较麻烦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虽然雅克布的方法最复杂,但是在他的方法上发展出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普遍办法——变分法。现在来看,雅克布的方法是最有意义和价值的。 同样,当年希尔伯特曾经宣称自己解决了费尔马大定理,但却不公布自己的方法。
别人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这是一只下金蛋的鸡,我为什么要杀掉它?”的确,在解决费尔马大定理的历程中,很多有用的数学工具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如椭圆曲线、模形式等。所以,现代数学界在努力的研究新的工具,新的方法,期待着哥德*猜想这个“下金蛋的鸡”能够催生出更多的理论。
哥德*(1690.3.18-1764.11.20)是德国数学家;出生于格奥尼格斯别尔格(现名加里宁城)。哥德*之所以在数学上负有盛名,是由于他在1742年给欧拉的一封信中提到所谓“哥德*猜想”。
今日常见的猜想陈述为欧拉的版本,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素数之和,亦称为"强哥德*猜想"或"关于偶数的哥德*猜想"。
哥德*(C. Goldbach)并不是职业数学家,而是一个喜欢研究数学的富家子弟。他于1690年生于德国哥尼斯堡,受过很好的教育。哥德*喜欢到处旅游,结交数学家,然后跟他们通讯。1742年,他在给好友欧拉的一封信里陈述了他著名的猜想。
从关于偶数的哥德*猜想,可推出:任一大于7的奇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的猜想。后者称为"弱哥德*猜想"或"关于奇数的哥德*猜想"。若关于偶数的哥德*猜想是对的,则关于奇数的哥德*猜想也会是对的。弱哥德*猜想尚未完全解决,但1937年时前苏联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已经证明充分大的奇质数都能写成三个质数的和,也称为"哥德*-维诺格拉朵夫定理"或"三素数定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8 07:55
哥德*猜想是:a.任何一个大于 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b.任何一个大于9的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素数之和;哥德*猜想促进了数学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民间数学家们如此醉心于哥猜,而不关心黎曼猜想之类的更有意义的问题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黎曼猜想对于没有学过数学的人来说,想读明白是什么意思都很困难.而哥德*猜想对于小学生来说都能读懂。
数学界普遍认为,这两个问题的难度不相上下.民间数学家解决哥德*猜想大多是在用初等数学来解决问题,一般认为,初等数学无法解决哥德*猜想.退一步讲,即使那天有一个牛人,在初等数学框架下解决了哥德*猜想,有什么意义呢?这样解决,恐怕和做了一道数学课的习题的意义差不多了。
拓展资料:
哥德*(1690.3.18-1764.11.20)是德国数学家;出生于格奥尼格斯别尔格(现名加里宁城)。哥德*之所以在数学上负有盛名,是由于他在1742年给欧拉的一封信中提到所谓“哥德*猜想”。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8 09:46
哥德*猜想是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哥德*是德国一位中学教师,也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生于1690年,1725年当选为*彼得堡科学院院士。1742年,哥德*在教学中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数)之和。如6=3+3,12=5+7等等。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8 11:54
哥德*猜想是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哥德*是德国一位中学教师,也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生于1690年,1725年当选为*彼得堡科学院院士。1742年,哥德*在教学中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数)之和。如6=3+3,12=5+7等等。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8 14:19
哥德*猜想是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1742年,由德国中学教师哥德*在教学中首先发现的。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8 17:00
因为1/2*1/3*…大于0,所以孪生素数无穷。因为越来越大偶数xx的素数对间距:n/(1/2*1/3*…*(p—2)/p)(p是小于x的第n个最大的素数),越来越小于xx,所以偶数可以表为两个素数之和。证明哥德*猜想正确。例如:偶数10000=100*100的素数对间距:25/(1/2*1/3*…*95/97)小于1500,证明10000存在素数对。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8 19:58
不是应用数学 范围 数学 定义 几个数字 到 另一个数字 现有结果 再有过程 一个没有结果的 过程 是什么 编造了一个 不能验证的 公式 都不是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8 23:13
哥德*猜想是什么有有什么意义吗?歌德*猜想是数学界的一个。猜想对世界数学界有重要影响。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9 02:44
它是什么你应该知道了,但它最大的意义在于何时被证明。
这有一个证明方法,你可以看看: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9 06:49
好象挺复杂,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数)之和。如6=3+3,12=5+7等等。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9 11:27
哥哥的确是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9 16:21
哥德*1742年给欧拉的信中哥德*提出了以下猜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但是哥德*自己无法证明它,于是就写信请教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欧拉帮忙证明,但是一直到死,欧拉也无法证明。[1]因现今数学界已经不使用“1也是素数”这个约定,原初猜想的现代陈述为:任一大于5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欧拉在回信中也提出另一等价版本,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今日常见的猜想陈述为欧拉的版本。把命题"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为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a个的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b个的数之和"记作"a+b"。1966年陈景润证明了"1+2"成立,即"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二个素数的和,或是一个素数和一个半素数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