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17:43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4 09:10
电影《栖霞寺》观后感
先,对于一部讲述南京*背景下突显人性的题材电影,其以佛教为切入点显然是新颖的,但整部影片下来,平直的发展和缺乏张力的表演使得影片本该有的震撼效果大打折扣。无疑,灾难下彰显的人性弥足珍贵,但正是因为其掩于灾难下,未触之人难及其深,而导演要做的,便是将这些点滴拾及并以电影艺术独特的视角放大来触动观者。栖霞寺的寂然法师给我的感觉太淡定,片中的鬼子不残酷,难民不吭声,国党太百姓。人性,信仰的矛盾性仿佛被表现的顺理成章,这真实的题材反倒被崇高化得虚假,实在令我惋叹不已。
那么,这部影片带给我的观后感我便更多地是从其历史真实性和自身感想去揣度了。很显然寂然法师的无私品格是值得没每一位观众起敬的,因为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两万多难民,数名*,乃至可能让寺庙遭受灭顶的胶片。然而,寂然法师给我的感觉已非常人,他太神了。面对各种僧人的质疑,置命的请求,日军的恫吓,他太泰然自若了,没有丝毫犹豫,没有分毫畏惧。我认为或许,把寂然大师的内心挣扎表现出来会让人更能体会到大师举措
的维艰。用一句题外话来说如果我是导演,我会把寂然定义在人的角度,即便终日诵读,把佛的无欲无求演译成啃蚀到骨髓,但他依然会有私欲,在收留难民的时候也会担心自身安危;他依然会怖惧,面对日本人的*支刺刀。有些人之所以被称为神,不是因为他们本身具有的神的气质,而是在他们面临人性自身的弱点时,可以无所畏惧地前行。不管电影的中的寂然法师如何,我想总之,历史上的寂然法师终究还是收留了两万余名难民,用一个人的力量完成了这令人肃然起敬的抉择,比及他人,若是他惧了,那么是他的佛胜了怯,必是曲折百转的心路;若是他义无反顾,必是他的佛超然了他的惧,无畏无求,达佛之最高境。尽管我认为前者的僧人更为真实,因为那样做已是超常人所不能了;而若真正的寂然法师亦是如影片所诠释那么我想,我纵是伏惟圣德亦不为过。
那么,是什么让寂然这样大义凛然。对佛的虔诚与至死的信仰。影片中寂然给日军将领一本太郎讲了一个佛首的故事,述说了佛的灵性。佛教之人必信佛,纵然寂然对一本太郎说,信则有之,不信则无。在佛的世界里,佛于万物悲悯,这也是寂然视死保护难民的跟本原因。因为对佛有一份厚重的信仰,所以无法置万千生命于不顾,无法湮灭本性去存一隅苟活。信仰是人心灵的一方净土,寂然法师是用生命在守护它。
愈是弥足珍贵,便愈有守护其的定义。影片最后值得我深思的便是日军将领一本太郎的人性与信仰。有人说战争的灾难只是少数指挥者意志造成的,战争下泯灭良知的是与非也不该由一个民族去承担。其实在影片中,我们不难发现一本太郎的善性。或许说这是个矛盾的存在。观影过程中,你会发现,这个日本人很讲道理。而且,你能了解到这是个研究佛的日本人。片中,寂然法师对其讲了个较长的佛首的故事,而此过程他并无打断。尽管最后他不愿承认,大声地强调自己不信佛,可我恰恰在这瞬间看到了太多属于他灵魂的触动与挣扎。越是掩饰,越是昭示。先前的那句“这是真的吗”还未远去,我看见了他的动摇,他相信着所谓的因果报应,我看到了他拼命说服自己不去相信寂然任何一句话下的灵魂撕扯。我看到了他的悲哀。战争是一个国家的意志与野心,而其间某些行为表现出来的良知只是个人的意愿。我只能说,这是个有良性的日本军人。显然这是纠结的。因为他的手里紧握刺刀,所谓的良知也仅仅只是畸形的存在罢了。或许他有信仰,那么他的信仰便是在日本帝国成为天国的纠纠道路上和萌芽初态的佛性自省中扭打。影片最后是个耐人深思的情景。本该下令轰炸栖霞寺的一本太郎,最终在寺庙响起的钟鸣声和诵读声中停驻,可这种平静能维持多久呢?若是如同片头的佛声被日本人杀人的打断,那么试问,这伫足的平静又该何去何从?
寺庙被炸便是我能想到的最坏的结果。可它成就的是信仰,铸就的是僧人不屈的意志,刺痛的将是那个日本将军一生对人性的反思。历史不会倒退,战争无法抹去,而我们这一代能做的,便是置身于那段历史,切身体悟那代人的苦楚挣扎,在悲凉中寻求信仰,在悲悯中对话人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4 09:11
就说世纪烂片,恶心至极,丧心病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