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16:20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4 11:57
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平均值)。
个人可支配收入是指个人收入扣除向*缴纳的各种直接税以及非商业性费用等以后的余额。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家庭总收入- 交纳的所得税- 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 记帐补贴)/家庭人口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被认为是消费开支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
扩展资料:
可支配收入=实际收入-家庭副业生产支出-记帐补贴-个人所得税
人均可支配收入(或人均生活费收入)即用家庭可支配收入(或生活费收入)除以家庭人口。
一般来说,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生活水平成正比,即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生活水平则越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均可支配收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4 11:5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反映居民家庭全部现金收入能用于安排家庭日常生活的那部分收入。它是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费以及调查户的记账补贴后的收入。
202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4元,比上年名义增长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
党*、*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改善收入分配格局、让全体居民共享发展成果等战略要求。这就迫切需要统计部门提供城乡一体化的居民收入统计数据,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提供科学依据。
然而,受城乡二元结构和工作模式的影响, 2013 年以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统计是城乡分别进行的。城镇居民收入数据来源于城镇住户调查,农村居民收入数据来源于农村住户调查;对城镇居民按可支配收入统计,对农村居民按纯收入统计。
虽然,分别反映了分城乡的居民收入及变化,为过去制定相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但是,没有全体居民收入数据,很难准确把握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全貌,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4 11:58
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个人收入扣除向*缴纳的个人所得税、遗产税和赠与税、不动产税、人头税、汽车使用税以及交给*的非商业性费用等以后的余额。个人可支配收入被认为是消费开支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常被用来衡量一国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
由于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物价上涨的因素,使得相同的货币所能购买到的生活消费品和社会服务的数量与基期相比相应减少,造成货币的购买力下降,货币贬值。因此计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长时,必须要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等收入群体的崛起。所谓中等收入群体,即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内收入水平处于中等区间范围内的所有人员的集体。中等收入群体在整个社会中,也是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实际上,中等收入群体的概念接近于发达国家中产阶层的概念。根据社会学的观点,橄榄型社会是最稳定的社会,也就是说,在现代社会中,中间阶层应该占到整个社会的60%-70%左右。在这方面,尽管我国是世界上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最大的国家,但在比例上,距离橄榄型社会的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统计局: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0%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4 11:59
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实际生活中,常用来代指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严格来说这么使用不够准确。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