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病是什么病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11:10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8:20

  分离性障碍又称分离(转换)障碍,曾称癔症或歇斯底里症。分离性障碍是一类由精神因素作用于易感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一部分患者表现为分离性症状,另一部分患者表现为各种形式的躯体症状,其症状和体征不符合神经系统生理解剖特点,缺乏相应的器质性损害的病理基础。这些症状被认为是患者无法解决的内心冲突和愿望的象征性转换。
  临床表现
  1.常见的临床表现形式
  (1)分离性遗忘 表现为突然出现不能回忆自己重要的事情,特点是丧失近期的阶段记忆,可为部分性和选择性,一般围绕创伤性事件。这种遗忘不是由器质性原因所致,也不能用一般的健忘或疲劳加以解释。
  (2)分离性漫游 指患者在觉醒状态下突然从家中或工作场所出走,往往离开的是一个不能耐受的环境,进行无计划、无目的的漫游。此时患者意识范围缩小,但能进行日常的基本生活和简单的社交接触。有的患者忘掉了自己既往的经历,以新的身份出现。漫游可持续几十分钟到几天,有的可以更持久。这种发作突发突止,清醒后患者对病中的经历不能完全回忆。
  (3)分离性木僵 患者的行为符合木僵的标准,检查也不能发现躯体疾病的证据。通常在一定的生活事件之后,患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一个固定的姿势不动,对外界的刺激几乎或完全没有反应,完全或几乎没有言语及自发的有目的的运动。但患者的肌张力、呼吸运动均存在,有时可有睁眼及眼球的协调运动。
  (4)出神与附体障碍 本症表现为暂时性地同时丧失个人身份感和对周围环境的完全意识。患者的意识范围明显缩小,注意和意识仅局限于或集中在密切接触的环境的一二个方面,只对环境中的个别刺激有反应。常有局限且重复的一系列运动、姿势、发音。如果患者的身份被鬼、神、或死亡之人所代替,则被称为分离性附体障碍。发作过后患者对过程全部或部分遗忘。
  (5)分离性运动障碍 表现为一个或几个肢体的全部或部分运动能力丧失。常见的形式有肢体瘫痪、肢体震颤抽动或肌阵挛、起立或行走不能、失音症等。瘫痪可为部分性的,即运动减弱或运动缓慢;也可为完全性的。共济失调可为各种形式和不同程度,尤以双腿多见,引起离奇的姿势或不借扶助站立不能。也可有一个或多个肢端或全身的夸张震颤。
  (6)分离性抽搐 分离性抽搐(假性癫痫发作)是一种类似于癫痫发作的状态,但没有癫痫的临床特征和脑电生理改变,咬舌、严重摔伤、小便失禁等表现在分离性抽搐中很罕见,也不存在意识丧失,而代之以木僵或出神状态。
  (7)分离*觉障碍 可表现为躯体感觉麻木、丧失、过敏或异常,或其他特殊的感觉障碍。皮肤麻木区域的边界表明,它更接近病人关于躯体功能的概念,而与神经解剖不符。感觉丧失可伴感觉异常的主诉。
  视觉障碍多表现为丧失视觉敏锐性、整个视野模糊,或“管状视野”。常突然发生,也可经治疗突然恢复正常。病人虽有视觉丧失的主诉,却惊人地保留着整个活动能力与运动表现的完好。听觉障碍多表现为突然听力丧失,相关的听觉功能检查多示正常。
  “癔症球”是主观上有某种说不清楚的东西或团块,在咽底部环状软骨水平处,引起胀满、受压或阻塞等不适感,中医称为"梅核气"。相关医学检查不能发现与症状相匹配的器质性异常。
  (8)其他分离转换障碍 ①Ganser综合征 为分离转换障碍的特殊类型,多见于被拘禁的囚犯。其特征是对提问能理解,但经常给予“近似回答”,常伴有其他几种分离性症状,其发生背景提示有心理原因存在。②多重人格障碍 又称分离性身份障碍,表现为同一个体具有两种或更多完全不同的人格,但在某一时间,只有其中之一明显。每种人格都是完整的,有自己的记忆、行为、偏好,可以与单一的病前人格完全对立。相对常见的形式是双重人格,通常其中一种占优势,但两种人格都不进入另一方的记忆,几乎意识不到另一方的存在。从一种人格向另一种的转变,开始时通常很突然,与创伤性事件密切相关;其后,一般仅在遇到巨大的或应激性事件、或接受放松、催眠或发泄等治疗时,才发生转换。
  (9) 混合型分离转换障碍 指上述各种形式的分离转换障碍的混合形式。
  2.特殊的表现形式
  (1)集体性分离障碍 即分离性障碍的集体发作,多发生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封建迷信活动较多的地区。开始是一人发病,周围的人受到感应后通过自我暗示与相互暗示在短期内爆发出与首发患者相似的症状。这些患者往往具有共同的生活背景和文化观念,以女性居多。
  (2)赔偿性神经症 指在工伤、交通事故、医疗纠纷等存在赔偿的事件中,受害者往往显示、夸大或保留症状。症状可持续很久。但这种症状的迁延不愈可能是患者潜意识的机制在其作用,而非患者故意为之。
  (3)职业性神经症 指患者的症状与其职业活动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运动协调障碍,如书写工作者的书写痉挛、舞蹈演员演出前下肢运动不能、教师上讲台前失声等。
  (4)分离性障碍性精神病 在应激事件后突然起病,表现为意识蒙胧、漫游、行为紊乱、反复出现的幻想性生活情节,可由片段的幻觉妄想。患者通常对自己的疾病漠不关心或不认为自己患病。病程通常持续数周,常突发突止,易反复发作。
  治疗
  1.急性应激障碍
  本病的发生发展和精神刺激因素密切相关,在强烈应激事件后立即发病,症状内容与应激事件相关,无反复发作病史,故可鉴别。
  2.精神*症
  分离性障碍的情感爆发和行为紊乱与急性青春型精神*症易混淆,但精神*症常表现为不协调性情感障碍、感知觉障碍和思维障碍,因此可以鉴别。
  3.癫痫发作
  分离性抽搐与癫痫发作临床表现有近似的方面,但癫痫发作有意识丧失,常有跌倒受伤、咬伤舌头、大小便失禁、脑电图异常等。
  4.器质性疾病
  器质性疾病如失明、失聪、感觉障碍等可依据相关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发现其症状符合躯体解剖学特征并加以解释。
  5.诈病
  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主观故意“没病装病”或“夸大原有的病情”,常突然产生,由主观愿望决定症状的消失与否。分离性障碍的症状一旦发生,是主观意志无法控制的。
  对分离性障碍的患者应尽快完善相关必要检查以确定其无器质性损害,在治疗中建立良好的医患联盟,治疗应以心理治疗为主。
  1.心理治疗
  (1)个别心理治疗 几乎适用于所有分离性障碍患者。在建立良好医患联盟的基础上了解和理解患者的个人成长史、家庭关系、人格特征等,共情患者的情绪,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患者共同探索其患病的原因与过程。切忌一味挖掘患者的童年创伤而不予以相应的共情和支持,以至于造成对患者的二次伤害。
  (2)暗示治疗 可用于急性发作而暗示性又高的患者。在治疗开始时向患者简单解释其疾病是一种短暂的神经功能障碍,通过即将实施的治疗即可逐渐恢复甚至痊愈。针对运动和感觉障碍的患者可以使用10%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配合言语暗示进行治疗。也可以运用催眠治疗使患者进入催眠状态,结合语言暗示以达到消除症状的目的。
  (3)系统脱敏治疗 先让患者倾诉与发病有关的精神因素,然后对患者进行放松训练,逐步让患者暴露于诱发症状的精神因素中,患者渐渐体验到能够承受这些精神因素带来的紧张不安情绪而不发病,之后逐步增加暴露剂量。
  2.药物治疗
  临床中发现分离转换障碍患者常有焦虑、抑郁、失眠、疼痛等症状。药物治疗可针对这些症状进行治疗,从而改善患者的情绪,减轻患者的躯体不适感。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可用于改善情绪,苯二氮卓类药物可减轻焦虑及改善睡眠。
  6预防
  分离性障碍是一种容易复发的疾病,因此给予患者疾病的心理学教育、及时消除病因、改善患者的人际关系及改变某些不利的人格特点,可有助于预防疾病复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8:21

又称癔症或歇期底里,是精神病神经症的一种类型,其发病年龄多在16-30岁之间,以女姓多见。其特殊的性格特点(即癔病性格特点)是发病的重要基础(如患者常有高度情感性、暗示性强,富于幻想等,)而急剧的或持久的精神紧张刺激常是发病的重要原因,如惊恐、悔恨、忧虑等,尤其是愤怒和悲哀等不能表达时更容易发生。以后的发作,多是因联想到初次发病情景时或经受了相似的情感体验而发生。另外,当患者遭受精神创伤时,若身体虚弱有病、长期劳累、颅脑外伤,以及妇女在经期或产后等,也可诱发本病。其起病常比较突然,临床表现比较复杂且多样,但主要为感觉、运动和精神障碍。
临床表现
  1.常见的临床表现形式
  (1)分离性遗忘
表现为突然出现不能回忆自己重要的事情,特点是丧失近期的阶段记忆,可为部分性和选择性,一般围绕创伤性事件。这种遗忘不是由器质性原因所致,也不能用一般的健忘或疲劳加以解释。
  (2)分离性漫游
指患者在觉醒状态下突然从家中或工作场所出走,往往离开的是一个不能耐受的环境,进行无计划、无目的的漫游。此时患者意识范围缩小,但能进行日常的基本生活和简单的社交接触。有的患者忘掉了自己既往的经历,以新的身份出现。漫游可持续几十分钟到几天,有的可以更持久。这种发作突发突止,清醒后患者对病中的经历不能完全回忆。
  (3)分离性木僵
患者的行为符合木僵的标准,检查也不能发现躯体疾病的证据。通常在一定的生活事件之后,患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一个固定的姿势不动,对外界的刺激几乎或完全没有反应,完全或几乎没有言语及自发的有目的的运动。但患者的肌张力、呼吸运动均存在,有时可有睁眼及眼球的协调运动。
  (4)出神与附体障碍
本症表现为暂时性地同时丧失个人身份感和对周围环境的完全意识。患者的意识范围明显缩小,注意和意识仅局限于或集中在密切接触的环境的一二个方面,只对环境中的个别刺激有反应。常有局限且重复的一系列运动、姿势、发音。如果患者的身份被鬼、神、或死亡之人所代替,则被称为分离性附体障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8:21

概述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症。这是一类由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意识范围缩小,选择性遗忘或情感爆发等精神症状;但不能查出相应的器质性损害作为其病理基础。病因  精神因素,特别是精神紧张、恐惧是引发癔症的重要因素。这在战斗中发生的急性癔症性反应特别明显。  而童年期的创伤性经历,如遭受精神*,躯体或性的摧残,则是成年后发生转换性和分离性癔症的重要原田之一。精神因素是否引起病症,或引发何种类型癔症与患者的生理心理素质有关。情绪不稳定、易接受暗示、常自我催眠、文化水平低、迷信观念重、青春期或更年期的女性,较一般人更易发生癔症。  具有情感反应强烈、表情夸张,寻求别人经常注意和自我中心等表演怪人格特征的人在受到挫折、出现心理冲突或接受暗示后容易产生癔症。但这类人格特征并非发生癔症的必要条件。有一些不属于这类人格的人在强烈的精神因素影响下,同样可以发生癔症反应。  癔症的遗传学研究结果颇不一致,有的研究认为癔症存在遗传因素影响,而有的研究结果又认为遗传的影响甚小,有人认为是一种多因素遗传形式。症状临床表现:癔症的临床表现甚为复杂、多样,一般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癔症性精神障碍。  又称分离性障碍。主要表现为发作性意识范围狭窄、具有发泄特点的急剧情感爆发,选择性遗忘或自我身份识别障碍。癔症的这一类型起病时精神因素通常很明显。尽管患者本人否认,但旁人看来疾病的发作常有利于患者摆脱困境、发泄被压抑的情绪、获取别人同情,或得到支持和补偿。反复发作者,往往通过回忆和联想与既往创伤经历有关的事件或情境即可发病。按照临床特点,这一类型又可区分为以下类别。  1、癔症性朦胧状态。  2、情感爆发。  3、癔症性神游症。  4、癔症性假性痴呆。  5、恍惚状态和附体状态。  6、癔症性木僵。  7、癔症性遗忘症。  8、多重人格。  9、癔症性精神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8:22

癔病又称为歇斯的里,是hysteria的译音。由明显的精神因素,
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等而引起的一组
疾病,表现为急起的短暂的精神障碍、身体障碍(包括感觉、运动和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这些障碍没有器质性基础。病因主要是心理因
素及遗传,但性格牲如情感丰富、暗示性强、自我中心、富于幻想等
具有癔病性格特点的人是癔病的易患因素。
临床表征:
(一)情感爆发常在精神刺激后急骤起病,表现尽情发汇为特点
,如嚎啕痛器或时而大笑,大吵大闹或声嘶力竭吐露愤懑,甚至扯头
发、撕衣服、捶胸蹬足、以头撞墙、地上打滚等,发作时间长短可受
周围的劝慰而变化。
(二)意识障碍为意识朦胧状态或昏睡,可呼之不应,推之不动
,四肢僵硬,仅有眼睑颤动,称为癔病性木僵。有时情感丰富,表情
生动,行为夸张,定于表演,谈话常以歌谣式,其内容多与精神创伤
有关,偶有所问非所答之假性痴呆表现。
一般性治疗和预防:
一、心理治疗给予心理疏导及催眠术,消除其心理创伤,使病人
对疾病的本质有正确的理解。同时可配以暗示疗法。
二、药物疗法可选用下列药物:氯丙嗪每次12.5至25mg,口服,
每日3次。安定每次2.5至5mg,口服,每日2至3次。利眠定每次10mg,
口服,每日3次等。必要时可肌肉注射氯丙嗪50mg或安定10mg控制急性
发作。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