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妙法莲华经》经文讲解?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18:17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28 00:05

《法华经》是释迦牟尼佛晚年在王舍城灵鹫山所说,为大乘佛教初期经典之一。

主要讲述的是一佛乘思想,也即一切众生,无论三乘五乘,最终皆归于一佛乘,无有余乘。由之而来佛陀对一乘之法的功德赞叹在*中随处可见,读诵者往往只看到佛对一乘和法华功德的赞叹,却没有注意到一佛乘思想均贯穿其中。

本经共有二十八品,依太虚大师讲,分三个部分:一者、序品为序分;二者、自方便品至常不轻品,共十九品,为正宗分;三者、自神力品至嘱累品,共八品,为流通分。

正宗分有各家之说似不相同。如唐唐三藏法师玄奘大师之弟子窥基大师将正宗分约为境、行、果三门:以自方便品至持品,共十二品,以显一乘之境。安乐行品、从地涌出品二品,为显一乘之行。自如来寿量品至常不轻品,共五品,为显一乘之果。

而嘉祥吉藏大师,则将正宗分约为乘权实与身权实两大分:以自方便品至安乐行品,共十三品,为明乘之权实。

以自从地涌出品至法师功德品,为明身之权实。隋天台智者大师之分迹本二门,智者大师《法华玄义》、 《法华文句》,立序品为序分,定方便品至分别功德品前半为正宗分,判分别功德品后半至普贤劝发品为流通分,以前十四品为迹门,后十四品为本门。太虚大师个人倾向以窥基大师之科判,较诸家为特胜,因由了解妙境,即可发起因行,趋入佛果故,所以太虚大师在《法华经讲演录》中取此科判。

扩展资料

《妙法莲华经》中的比喻

1.火宅喻·第三品《譬喻品》

有大长者,年老体衰,拥有无数财富和田宅,家众甚多。他的宅院广大,年久失修,仅有一门。一日家宅突然大火四起,长者见状,很是惊恐,自己虽能出逃但顾及那些孩子。他们都贪图嬉戏没有出逃的意思。为了让孩子们逃到安全地带,长者投其所好,许诺出门后可得羊车、鹿车和牛车,引众人出离火宅。

长者喻佛陀,孩子喻苦难的众生;火喻世间之五浊、八苦,宅子喻众生轮回的三界。火宅喻告诉我们:三界如火宅,众生却贪图世间虚幻的快乐而不愿出离。而佛法正是劝说众生的法门。

2.穷子喻·第四品《信解品》

少时离家出走、流浪在外的穷孩子,面对所乞讨的长者的富裕之家却不知是自己的家。长者见到穷子便认出是自己的儿子。穷子见到长者身上真珠璎珞满身、僮仆侍立左右,以为要抓他便逃走。

长者明白儿子一时不能醒悟便放其外出乞讨。接着,长者巧设方便,托人请穷子来家中打杂做事,逐渐使其明白自己就是长者儿子,最终继承了家产。经中的穷子喻二乘之人,长者喻佛陀,佛陀巧设方便,让穷子从小乘修起,渐入大乘法门,最后将佛子带入大乘境界。

3.药草喻·第五品《药草喻品》

又作云雨喻。经中以药草、树木譬如三乘之人。“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丛林、及诸药草,种类若干,名色各异。”小草、中草、大草,依次比喻天人、声闻缘觉、藏教菩萨。药草虽有大中小之不同,若蒙云雨沾润,皆能敷荣郁茂,治疗众病。

三乘之人,根器虽有高下之别,若蒙如来法雨润泽,则能成大医王,普度群生。而佛法如云雨,智慧无边,对众生平等施舍,并根据众生上中下不同,滋生众生相。

4.化城喻·第七品《化城喻品》

有一个聪明的导师,为了让大众能够顺利走过荒无人烟的漫长险道,于是对众人说,你们不要害怕,前面有座可以休息的大城。如果能够进入这座城,就能够安稳快乐。这时众多疲劳之人心生欢喜,便进入化城,想象着自己将得到安稳快乐,感到无比喜悦。

导师对休息后的众人说:“宝处在近,此城非实,我所化也。”导师指佛陀,众人指小乘圣者,后者贪图小乘涅槃境界(化城),但“化城”只是幻象,休息完后还要走向真正的宝藏(究竟涅槃,即成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妙法莲华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28 00:06

《妙法莲华经》主要提出了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的思想,融会三乘为一乘。以声闻、缘觉二乘为方便说,二乘终究要以成佛为最终目标,开启了回小向大的门径,是一种崭新的学说思想,在佛教思想史上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扩展资料:

《妙法莲华经》的评价:

一切如来所说,若菩萨所说、若声闻所说,诸经法中。最为第一,一切声闻辟支佛中,菩萨为第一,此经亦复如是,于一切诸经法中,最为第一。如佛为诸法王,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

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萨道,若不能得见闻读诵书持供养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未善行菩萨道,若有得闻是经典者,乃能善行菩萨之道。其有众生求佛道者,若见若闻是法华经,闻已信解受持者,当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华经·法师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妙法莲华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28 00:06

《法华经》主要讲述的是一佛乘思想,也即一切众生,无论三乘五乘,最终皆归于一佛乘,无有余乘。由之而来佛陀对一乘之法的功德赞叹在*中随处可见,读诵者往往只看到佛对一乘和法华功德的赞叹,却没有注意到一佛乘思想均贯穿其中。

第二、本经流通分共有十六品,不但流通品目比其他*多,且按本迹二门的分法而有两个流通分,失去往常序、正、流通三分法的一般次序,使读诵者无法清楚把握《法华经》全体的格局。

有鉴于此,笔者从《法华经》会三归一、开迹显本的要旨出发,对本经的基本架构作一大略概括,按品分科,显明重点,使读诵此经者对法华经能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真正悟解佛说这部经典的一乘妙意,契入佛陀出世的本怀,达到学有所获,修有所证的目的。

扩展资料:

妙法莲华经(Saddharmapundarika-sutra) ,简称《法华经》, 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长期流行。在克什米尔、尼泊尔和中国新疆、*等地有40多种梵文版本,分为尼泊尔体系、克什米尔体系(基尔基特)和新疆体系。

尼泊尔体系版本约为11世纪后作品,保持完整,已出版5种校订本。1983年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用珂罗版彩色复制出版了由尼泊尔传入、珍藏于*萨迦寺的法华经。

《妙法莲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说教,明示不分*贵贱、人人皆可成佛。

关键词“妙法莲华”。“妙法”指的是一乘法、不二法;“莲华”比喻“妙”在什么地方,第一是花果同时,第二是出淤泥而不染,第三是内敛不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妙法莲华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28 00:07

此经说三乘方便、一乘真实和一切众生皆能成佛等内容,为天台宗等据以立说的主要典籍。全经主要思想为空无相的空性说和《般若经》相摄,究竟处的归宿目标与《涅盘经》沟通,指归净土,宣扬济世,兼说陀罗尼咒密护等,集大乘思想之大成。主旨在于会三乘方便,入一乘真实。

法华经、楞严经与华严经并称经中之王。不入法华,不知佛恩之浩瀚。

扩展资料:

《妙法莲华经》由于此经的内容在表面上看起来比较分散,因而使读诵者常常不知所云,而对*呈现的重要思想也无法深刻领会。

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1、《法华经》主要讲述的是一佛乘思想,也即一切众生,无论三乘五乘,最终皆归于一佛乘,无有余乘。由之而来佛陀对一乘之法的功德赞叹在*中随处可见,读诵者往往只看到佛对一乘和法华功德的赞叹,却没有注意到一佛乘思想均贯穿其中。

2、本经流通分共有十六品,不但流通品目比其他*多,且按本迹二门的分法而有两个流通分,失去往常序、正、流通三分法的一般次序,使读诵者无法清楚把握《法华经》全体的格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法华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28 00:07

此经说三乘方便、一乘真实和一切众生皆能成佛等内容,为天台宗等据以立说的主要典籍。全经主要思想为空无相的空性说和《般若经》相摄,究竟处的归宿目标与《涅盘经》沟通,指归净土,宣扬济世,兼说陀罗尼咒密护等,集大乘思想之大成。主旨在于会三乘方便,入一乘真实。

《妙法莲华经》说一乘圆教,表清净了义,究竟*,微妙无上。《法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所说教法,属於开权显实的圆融教法,大小无异,显密圆融,显示人人皆可成佛之一乘了义。在五时教判中,属於法华、涅盘之最後一时。因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也誉为「经中之王」。

拓展资料:

妙法莲华经(Saddharmapundarika-sutra) ,简称《法华经》, 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长期流行。在克什米尔、尼泊尔和中国新疆、*等地有40多种梵文版本,分为尼泊尔体系、克什米尔体系(基尔基特)和新疆体系。尼泊尔体系版本约为11世纪后作品,保持完整,已出版5种校订本。1983年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用珂罗版彩色复制出版了由尼泊尔传入、珍藏于*萨迦寺的法华经。

《妙法莲华经》 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说教,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贵贱、人人皆可成佛。

关键词"妙法莲华"。"妙法"指的是一乘法、不二法;"莲华"比喻"妙"在什么地方,第一是花果同时,第二是出淤泥而不染,第三是内敛不露。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