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22:16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8 13:36
清明节食物
“清明”节气到,春回大地,精神气爽,祭拜祖先,追忆先人。知力君也凑个热闹,和几个知心好友结伴到郊外原野远足踏青。不过,知力君可要提醒大家,你可能忽略一个问题,其实,清明节也叫寒食节,有一种说法叫: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物。那么,全国各地在“寒食节”这天饮食上有什么讲究吗?一起去看看吧!
鼠曲粿
鼠曲粿,也叫鼠曲糍粑,是选用鼠曲草加糯米和白沙糖精细加工制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和鼠曲草。鼠曲草,菊科、鼠麴草属,一年生草本。分布极广,我国的华东、华南、华中、华北、西北及西南各省区及台湾地区都有分布。
用鼠曲草做成的鼠曲粿,不仅韧绵糯滑,有一股浓郁的野蒿香,且益气健肺,和缓脾胃。有了鼠曲草白色的粉就成了青色。也是因为用了这样的原料,团子外面的一层皮也就有了嚼劲。民间习俗,清明时节,家家都要制作鼠曲粿,既供先人歆享,又可为今人外出踏青携带方便的美味食品,有玩的又有吃的,趣味多多,其乐融融。
清明果
每到清明,家家户户都要做一种叫清明果的食物,那是扫墓时用来祭奠先人的。清明果形状有些像饺子,但味却截然不同。清明果又名青团,是中国南部、中东部汉族特色食品之一。清明果外皮绿色,多用艾草或鼠鞠草做成,较软,久置后变硬。馅分咸甜等种类,形状有类“元宝形”和圆形之分。
清明果依馅料不同分为甜、咸两种。用清明草和适量糯米粉、大米粉加入白糖水和好菜馅清明果捏成糕点或加工成皮子,包入芝麻、桂花糖、豆沙馅,压成圆模蒸熟则为甜清明果;包入腊肉丁、冬笋丁、香菇丁、红椒丁、豆腐干、腌菜、豆芽馅等,做成饺子形的为咸清明果。
清明果到了明清开始流行于江浙和上海,也是安徽、福建、广东及其他部分地区的传统小吃,一般在清明前后制作食用。现代更多的是应令尝鲜,清明果的祭祖功能逐渐的淡薄,而更多的被人们用来当春天的时令点心来食用,也可以馈赠或款待亲友。
馓子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尤以维吾尔族、东乡族和纳西族以及宁夏回族的馓子最为有名。
青团子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
艾糍
艾糍是传统的汉族小吃,一般在清明节食用。在客家人的餐桌上,艾草可算是一种常见的食材。每到春季,田头水边就会长出一丛丛艾草,绿色的叶子盘旋而上,像宝塔似的非常可爱。这时客娘会带着孩子们把它们采下来,回家将糯米蒸熟之后拌入艾叶一起舂成米膏,在中间包些花生或芝麻馅,团成一个个绿绿的小粑粑放进锅里蒸熟,这就成了非常有名的客家美食的艾糍。
麦糕
麦糕,江浙地区对馒头的叫法,是浙江一种汉族特色地方小吃,常见于浙东(宁波、台州)等地区,其中象山县定塘镇大塘地区的麦糕较有名。麦糕外形与制作方法都与馒头相似。它与馒头制作流程区别在于馒头为“一酵“,而麦糕则是“两酵”。不添加辅料的白麦糕的口味与馒头也很相似。但是添加了艾草的青麦糕、红糖的糖麦糕等相对于馒头却更加香甜酥软。不同地方的做法也有不同,花色也更多,民间还有在麦糕的制作过程中添加牛奶、炼乳、南瓜等辅料,制作成花色麦糕。
朴籽粿
清明节做“朴籽粿”是潮汕人民的传统美食习俗。远在异乡、海外的潮汕乡亲回乡扫墓时都会供奉上朴籽粿,这是潮汕缅怀先人的特有方式。
朴籽树又叫朴丁树,属榆科的落叶乔木,叶片椭圆形,果实象绿豆,味道甘甜。清明时节,气候转暖,雨水较多,阴湿的环境容易使食物变质,是肠道疾病多发季节。而朴籽叶恰好有消痰下气、排解积热,去除疾病的功效,在这个季节吃朴籽粿是合适不过了。这可见潮汕人做粿还很注重时令饮食的保健作用。潮汕俗话说“清明食叶,五月节食药”说的就是朴籽粿和栀粿这两种粿品。
(作者:中国科普作协会员、福建省科普作协理事康火南,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自知识就是力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8 13:37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8 13:37
传统习俗知多少
1、上坟扫墓:唐代以来,寒食和清明合并成清明节习俗。
2、荡秋千+蹴鞠:
古代秋千用树桠枝为架,栓上彩带做成,后来发展为两根绳索加上踏板。
蹴鞠是踢足球的起源,相传是黄帝发明用来训练武士的。
3、踏青、植树:踏青就是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
4、放风筝,夜里放“神灯”:
晚上在风筝上挂上彩色小灯笼,升空后剪断线,除病消灾。
5、插柳: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为了纪念神农氏,也辟邪。
6、吃青团、煮鸡蛋:
吃青团食俗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周朝,据说清明煮鸡蛋吃一年不头痛。
7、射柳、斗鸡、蚕花会等:
射柳,将装鸽子的葫芦高挂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以鸽子飞出的高度定胜负。
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唐玄宗最喜斗鸡。
蚕花会,蚕乡特有民俗,如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水乡,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各地清明习俗大起底
北京:“寒食十三绝”
传统的“寒食节”又称“换火节”,说的是家家户户烧了一冬的炉膛,开春后要灭火清理了,所以家里停火一两日,只能吃凉食了。老北京的“寒食十三绝”具体包括:蹄烧饼、螺丝转、馓子麻花、姜丝排叉、驴打滚、糖火烧、艾窝窝、糖卷馃、糖耳朵、豌豆黄、焦圈、硬面饽饽、芝麻酱烧饼。另版“寒食十三绝”:将蹄烧饼、糖卷馃换成奶油炸糕和面茶。
江南:吃青团
青团有的是采用青艾或“浆麦草”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加小块糖猪油为馅,出笼时刷上熟菜油而成。
浙江:轧蚕花、“挑青”,“清明大如年”
桐乡江南蚕桑的主要产地,清明轧蚕花是重要活动。湖州农家清明吃螺蛳,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据说螺蛳壳滚动声能吓跑老鼠,利于清明后的养蚕。
山西:不化纸,拔麦苗挂柳枝,贴头饰接女婿
南部将冥钱等挂坟头,回家时拔些麦苗,在门上插松枝柏叶或柳条以辟邪。人人头上插柳枝枯叶,女人要用描金彩胜(头饰)贴在两鬓。吕梁地区在清明后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称“清新火”。吃食上,南部蒸大馍,夹核桃、红枣、豆子等,称为子福,寓意子孙多福。家家做黑豆凉粉,生黑豆芽,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馅食用。西北地区用黍米磨面作饼,俗称“摊黄儿”。闻喜等地,用嵌枣糕在坟堆上滚来滚去,为地下的老人抓*。
广东:“行清”
族人一起扫墓,供食物,焚纸钱培新土,插新树枝,叩头行礼吃掉酒食回家。完后分了猪肉带回家,配上“清明荞菜”炒着吃,也有“清明荞菜”配鸡蛋丝烧肉丝炸春卷吃,“行清”任务才算完成。
江苏:插柳条和桃花枝
一早,门框要插柳条和桃花枝,或把艳丽桃花插门环上,平安报春求福祉。小孩子编柳枝环戴头上,或把柳枝连叶带皮捋到顶梢,做成柔软可抖动的“柳球”。
湖南:插柳“记年华”
长沙节前三天后七天扫墓,也叫“挂山”,最好下午3点前完成。长沙府清明插柳,称为“记年华”。
湖北:“标墓”
武汉家中长者或长子除枯叶杂草,将黄纸钱用土石压于坟头,意在显示家中仍有后人。恩施、咸宁等地,会在墓地小树上或坟竹竿上悬挂纸钱,叫做“标墓”。
广西:“明目”、“挂青”
横州乡民清明节取柳叶及田螺浸水洗眼睛,据说明目。兴仁县以白纸作长幡挂在墓头,称为“标坟”,又叫“挂青”。
福建:扫墓有“时差”
漳州有选三月初三上巳节、客家人常在春节后。清明节当天只吃冷的润饼。
山东:吃冷食,荡秋千
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以明目。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免得遭冰雹。济南城乡流传荡秋千的习俗。
四川:戴“柳叶符”,挂青、祭火神
爱美女人将柳条戴头上,叫柳叶符。请道长画纸符挂竹子上,再挂到坟头,是为“挂青”。寒食节灭火,清明节去火神门祭拜火神,回来再生火。
西宁人的“田社”
西宁人的清明节从春分后开始,俗称“田社”,每天都可扫墓,直到清明节。有的家族认为姑娘女婿是亲戚,专门提礼物去邀请。传统祭祀品是纸钱、黄表纸、冥币,和12个大馒头,食物有酒、米汤、奶茶、肉类,烧过纸后点燃煤火,集中食物烧热了吃。男人们猜拳行令,喝得痛快淋漓。女人们拉家常,顺便拾点撒在坟头上的祭祀品,拍拍土就吃了。据说,吃了坟上的祭品后牙就不会再疼了。
海南:先祭“己祖”,后祭“众祖”
以猪、鹅、鱼、糕果点心祭祀,焚香化宝。同姓居民抓猪拉羊到始祖坟上祭祀,求子孙繁荣。先祭“己祖”,在家中祖先牌位前摆好“三牲”、干饭等祭品,人人跪拜。后祭“众祖”,几十户或几百户,同姓氏的宗族均参加。文昌、琼海等冬至扫墓,西部如儋州以人多为荣。海口府城烧香先长后幼;渔民在船头放鞭炮,求平安。
陕西:“游水”、赠纸钱
富平县请名山之泉源水,共礼一神,备牲礼祭祀,祈求丰收,叫“游水”。兴平县姻亲间以纸钱相赠,且互相拜墓。同州县祭扫后,折柳枝插门,纸钱贴树干,防虫蚁。洛川县蒸馍为食,馍四周作鸟蛇之形的装饰。
江西:拜扫用春饼
永丰县扫墓以前三后七为期,安义县祭扫只男丁行祭。牲礼外,还以米粉作果,叫茧果,或压糯米为糕,浇上糖汁,称为饭果。
河北:讲究“早清明”,买花摆酒请客
扫墓烧纸在清明前一周就开始了,冀南选寒食节。习惯出郊踏青、看花、挑菜、簪柳。东安县节前五、七日扫墓,当天在自家祭祖。元氏县清明节又称花节,买花置酒宴请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