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班级德育工作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21:4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1:57
一、学科中渗透
德育的重要性广为人知,因此我们总习惯于把德育和其他各科教育并列起来,单独实施,很少有人提到渗透教学。事实上,在各科教材中也都蕴涵着丰富的道德美的内容。就拿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来说,它既具有工具性的特点,又兼有人文性的特点,课文的内容不仅丰富多彩、具体生动,而且几乎凝聚了人类高尚道德情感的方方面面,如热爱祖国的情感、热爱人民的情感、热爱集体的情感、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情感等等。因此语文教师,我觉得我们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该是美好心灵的塑造者。我们应该带领学生去发现课文中这些美的地方,引领学生去感受道德美的震撼。让德育美所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因为只有学生欣赏的东西,他才可能去学习,去实践。
二、德育与生活接轨
德育还应同生活接轨,这是因为,现实生活世界蕴藏着丰富的育人价值和教育意义。而且常常是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得更生动、更实在,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作用最大。可以说,德育的精品教材其实在生活世界,“处处有生活”就“处处有德育”。教育者如能以生活琐事为契机,事事育人,处处育人,时时育人,学生就能更好地健康成长。
例如,“非典”病毒突然袭来,举国上下皆为之困扰,似乎是一夜间就闹得人心惶惶。在这人类的生命遭到威胁之时,是我们的白衣天使们毅然投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肩负起了和病毒较量的重任。他们战斗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服从需要、在祖国最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的真正含义。在这一季里,我和我的学生们一起关心报刊、电视中的新闻报道,一起讨论关于“奉献”的话题。学生们还提起了笔,给心目中伟大的白衣天使们寄去了自己崇高的敬意。有一天,一位同学竟意外地收到了“吉林省疾病防治中心”的叔叔阿姨们寄来的回信,信中,他们向我们的孩子们表示了感谢,并表达了他们将坚守疾病防治第一线的决心……当班长在全体同学面前宣读完这封来信后,全班同学都沸腾了,几位被叔叔阿姨在回信中提及的同学还激动地哭了。这实实在在的例子让学生相信人间是有真情在;“学雷锋、讲奉献”并不像有的人所说的——已经过了时。
三、实践中内化
在实践中内化,指的是德育还不能光靠说教。仅限于在口头上空洞地说说,容易把我们的学生造就成知行脱节的“两面人”。举个例子来说,“孝敬父母”这个词学生都会说,因为这是从幼儿园起,老师就开始谆谆教导的。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又有多少学生真正做到了“孝敬父母”呢?与之相反的是我们常常听到父母们抱怨孩子好吃懒做,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生活,甚至有许多学生还脾气暴躁,稍有不顺心就和父母闹别扭,哪里真正懂得去体谅父母,更别说孝敬了。再如“关心他人”、“爱护公物”、“爱学校”这些道理,也似乎人人知道,人人会说,但也存在学生仅仅涉及“说到”的层面,没有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所谓“听到的,过眼烟云;看见的,铭记在心;做到的,浃髓沦肌。”只有“做到”才是德育教育的最高镜界。而要求做到的不一定要是轰轰烈烈的大事,往往是平凡的生活琐事。如这个学期的“三八妇女节”前夕,我布置学生回去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父母,并和父母进行沟通,了解一下自己的父母每天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通过这次“作业”,许多学生的心灵有了触动,他们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父母的辛苦,第一次认真地思考:父母为自己操了多少心,寄寓了多大的厚望。在随之而来的“三八妇女节”里,同学们在发自内心的真情的鼓舞下,都为自己的母亲、奶奶、乃至父亲做了几件力所能及的小事,如倒一杯茶,帮着做一次家务,为长辈洗一次脚……从父母所写的反馈单看,家长们都为孩子这一天的表现感到无比欣慰,觉得自己的孩子长大了,懂事了。更可喜的是,在体验到“报答”的快乐的同时,许多学生还以这次的实践作为了自己行为的转折点。由此看来,“实践”是德育的灵魂,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教育的目的才算落到了实处。
四、潜移默化中提高
人的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一个德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认识到品德教育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切勿有浮躁的心理。教育家还告诉我们,在学生不知不觉中进行的教育是最成功的教育。我想,德育工作尤是如此。身为德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做教育工作的有心人,既要有一颗真心,还要有一颗耐心。学生日常行为中表现出来的一些小节之处我们都要细心地引导,学生思想行为中一点点真善美的火花我们都要小心地呵护。有时,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赞许的话,可以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给学生的一生造成影响。教育者持之以恒的熏陶必能让学生的品德素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