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的地球描绘了哪些奇异的景象?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20:15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08 02:25

超现实场面,指在小说中描写并不存在于现实中的场景,或者虽然存在,但人类从未真正目睹过的场景。比如,到目前为止,人类的足迹在地球之外仅止于月球。所以,科幻小说中如果写到人类眼中的火星景色,就是一种超现实场面描写。虽然通过望远镜、通过卫星拍摄到的照片,我们确实可以看到火星表面的某些细节。但这与人通过肉眼的目睹完全不同。
比如下面的描写:我第一次踏上火星的土地是在日落时分,由于火星大气层稀薄,西坠的太阳看起来比在地球上更清晰耀眼。大气将阳光漫反射或者吸引,使太阳周围如现宝光,熠熠生辉。远处,火星山脉高耸刺天,峰峦起伏;近处赤红的山壁之下,是一组三个半圆形蔚蓝色的穹顶建筑。我眼前的一切犹如图画,壮丽而气势磅礴。
……
火星上的太阳,比地球上的更大更亮。桔色的太阳在粉红天空上,变得朦胧模糊了,仿佛是许多粉红色块的凝结体,在天际中慢慢滑动着。稍有震动,这凝结体就会碎裂开,把那许多红色倾倒在大地上。“凌晨:《燃烧的星星》,《科幻大王》99、12显然,它是生动的、细腻的,然而又是只存在于作家头脑中的。怎样把这个只存在于头脑中的意像描绘清楚,让读者也可触可及,正是超现实场面描写要达到的目标。
在《地球凌日》中,克拉克描写了一个天文学现象:站在火星表面,目睹地球从太阳前面掠过的情景。实际上是火星上的日蚀。这个情景在天文学上是存在的。但作者将它具像地描绘出来,则是超现实的,幻想的。
更遥远的外星景色则一直是科幻小说家们的专利。下面是张系国在铜像城系列的开篇时进行的景物描写:呼回世界的落日,为京城栉次鳞比的房屋,披上一层浅紫色的流苏,那轮硕大无比的紫日竟占据了约十分之一的天空,巨盘冉冉落下时,整个索伦城便都笼罩在它的光环内,似乎将与之俱沉。索伦城的铜像仍然屹立的岁月,铜像是城内惟一能与紫日相匹敌的巨物。老一辈的人迄今犹津津乐道,在落日余辉照耀下,铜像头部如何散发出奇异的光芒,仿佛一尊自开天辟地即矗立的庞大古佛,凛然面对呼回世界即将死灭的紫日。但铜像久已消失。丧失了铜像的索伦城,似乎再也无法抗拒紫日的强大吸力;每栋建筑物、每棵树、甚至街道上的每位行人,都浸浴在紫光内,无法自拨;连影子也沾染了紫日的余彩。巨盘下沉的最后刹那,所有的影儿都迅速朝反方向无限延伸,仿佛欲乘机脱逃紫日的掌握。但这努力终归徒然,因为即使是呼回世界的夜晚,天空仍布满紫云,做为那轮巨日看守呼回世界的哨兵。张系国:《五玉碟》,华夏出版社1996年出版整套《城》系列三部曲就是在这个庄严、恢宏、而又并不存在的景色中开始的。这段景物描写是吸引读者读下去的重要因素。
在柳文扬的《解咒人》中,也有许多壮丽的外星世界景色描写。更绝妙的是,这些描写多与人物心理结合在一起。小说的主线就是“白昼人”、“黑夜人”和“黎明人”之间的相互隔绝。所以,当一方进入另一方的世界时,他们所“看”到的,绝不仅仅是客观的自然景色,还有心灵的极度震憾。:地平线上的太阳把他们的影子长长地投向前方。太阳已变成了血红色的一团。在白昼世界,它端正地悬在高空,是令人不敢正视的炽热金盘;而在黎明世界,它是气象万千、不可方物的巨大火球。现在它暗红地低垂在荒漠尽头,让人产生了末日将临的莫大忧惧。(柳文扬《解咒人》239页,海洋出版社出版。)
有可能即将成为现实,但目前尚未存在的场面,也属于超现实场面描写。比如,在下面这篇小说发表时,世界上第一条商业磁悬浮列车尚未建成。
在环城磁悬浮列车中心枢纽站的东南方向,有一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建成的土*大楼。每当太阳直射枢纽站的钛合金构架和荧光玻璃时,这座六层楼愈发显得相形见绌。……每隔四十五秒,就会有一列磁悬浮列车从高架轨道上飞驰而过,掀起的气流吹动着大楼边嫩绿的柳枝。何海江、饶骏《飞越海峡的鸽子》、《科幻世界》98、12显然,一个作家也可以到上海亲自乘坐磁悬浮列车,再描写于自己的某篇小说里。但两个描写之间显然有着本质的区别。
还有一些场面,可能永远也不会出现。比如,刘慈欣在《地火》中描写的灾难场面:轰的一声,一根巨大的火柱腾空而起,猛窜至十几米高。那火柱紧接喷口的底部呈透明的纯蓝色,向上很快变成刺目的*,再向上渐渐变红,它在半空中发出低沉强劲的啸声,离得最远的人都能感觉到它汹涌的热力,周围的群山被它的光芒照得通亮,远远望去,宛如黄土高原上空一盏灿烂的天灯!
“公路以外的地面干燥开裂,裂纹又被厚厚的灰尘填满,脚踏上去扬起团团尘雾。一个小池塘,冒出滚滚蒸汽,黑色的水面上浮满了鱼和青蛙的尸体。现在是盛夏,可见不到一点绿色,地面上的草全部枯黄了,埋在灰尘中,树也都是死的,有些还冒出青烟,已变成木炭的枝桠像怪手一样伸向昏暗的天空。所有的建筑都已人去楼空,有些从窗子中冒出浓烟。刘欣看到了老鼠,它们被地火的热力从穴中赶出,数量惊人,大群大群地拥过路面……刘慈欣《地火》,《科幻世界》2000、2有的读者会说,这些场面虽然不存在,或者存在却无人亲睹,但毕竟可以从现有的科学理论中推演出来。但是,科幻小说中还有一些场面描写,根本就与科学知识相反。比如在《思想爆炸公式》里,作者居尔描写了一段”反科技史“:人们利用E=MC2公式,从能量中制造物质,而不是从物质中释放能量。于是,小说中有关的场面均属超现实。尤其是最后一部分,科学家们在”G岛“上空投下”聚能器“,从虚空中制造出”铀花“,最后覆盖住城市。这一长段描写完全是”反科学而行之“。但它正体现了科幻小说中”超现实描写“的魅力。
优秀的超现实场面描写不仅能够给予读者真实的体验,更能给予读者美学的享受。下面这段超现实场面描写就充满了“壮美”色彩:“黄昏并不意味着昏暗,地球发动机把整个北半球照得通明。地球发动机安装在亚洲和美洲*上,因为只有这两个*完整坚实的版块结构才能承受发动机对地球巨大的推力。地球发动机共有一万二千台,分布在亚洲和美洲*的各个平原上。从我住的地方,可以看到几百台发动机喷出的等离子体光柱。你想象一个巨大的宫殿,有雅典卫城上的神殿那么大,殿中有无数根顶天立地的巨柱,每根柱子象一根巨大的日光灯管那样发出蓝白色的强光。而你,是那巨大宫殿地板上的一个细菌,这样,你就可以想象到我所在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了。
其实这样描述还不是太准确,是地球发动机产生的切线推力分量刹住了地球的自转,因此地球发动机的喷射必须有一定的角度,这样天空中的那些巨型光柱是倾斜的,我们是处在一个将要倾倒的巨殿中! 南半球的人来到北半球后突然置身于这个环境中,有许多人会神经失常的。比这景象更可怕的是发动机带来的酷热,户外气温高达摄氏七八十度,必须穿冷却服才能外出。在这样的气温下常常会有暴雨,而发动机光柱穿过乌云时的景象简直是一场恶梦! 光柱蓝白色的强光在云中散射,变成无数种色彩组成的疯狂涌动的光晕,整个天空仿佛被白热的火山岩浆所覆盖。爷爷老糊涂了,有一次被酷热折磨得实在受不了,看到下大雨喜出望外,赤膊冲出门去,我们没来得及拦住他。 外面雨点已被地球发动机超高温的等离子光柱烤热,把他身上烫起了一层皮。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