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青州看蝶是什么意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12:20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5 23:59

在古城青州,到处能看到一只只花毽在空中飞舞,犹如美丽的蝴蝶在百花园中快乐嬉戏。
人们早晨踢,晚上也踢。娱乐场所踢,重大活动也踢。省会济南踢,首都北京也踢。看样子,早晚有一天要踢到国际上去。
花毽协会从成立到2006年底,已有在册会员230多人。在市*的直接领导下,参加了很多市级、省级、国家级的重大活动,大大提高了市民的高雅情趣和文化品位,达到了荣市益人的高尚境界。为宏扬和普及青州花毽,为建设和谐、文明的青州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青州的花毽为什么如此兴盛不衰?一项民间的活动为什么能如此官民一心?我们找到了青州花毽协会会长李贤臣老师。要深入了解踢花毽的情况,须得从追溯踢花毽的历史开始,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花毽的永恒魅力。
一 追溯踢花毽的历史
花毽,也称毽子。踢毽子是从古代“蹴鞠”演变而来的。蹴鞠本是军中习武之戏,类似今天的足球赛,相传为黄帝所创。经过几千年,蹴鞠被毽取而代之,娱乐范围亦由军中扩展到民间。
踢毽子成为我国民间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活动,早在二千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了。根据文史学家的考证,汉代画像砖上已有记载踢毽者的图像,因此踢毽子可说起源于汉代,而盛行于南北朝及隋、唐。
详细的记载踢毽子活动的书,要数唐朝的《高僧传》:有一个名叫跋陀的人到洛阳去,在路上遇到了十二岁的惠光,在天街井栏上反踢毽子,并且连续踢了五百次,观众惊叹不已。跋陀是南北朝北魏时(公元467~499年)人,为河南嵩山少林寺的祖师,他非常喜欢惠光,就将他收徒弟惠光就成了少林寺的小和尚。而少林寺武术也就开始采用踢毽子作为辅助工具之一。
到了宋代,参加踢毽子运动的人更普遍,当时在临安城就有专门制作毽子的小手工艺人。宋朝高承在《事物纪原》对踢毽子有较详细的记载:“今时小儿以铅锡为钱,装以鸡羽,呼为毽子,三四成群走踢,有里外廉、拖抢、耸膝、突肚、佛顶珠等各色。”
明朝刘侗、于奕正同撰的《帝京景物略》一*载着:“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死,踢毽子。”这说明了在杨柳儿枯,天气冷的冬天,踢毽子正好可以暖身活血,可以御严寒的气候。
清人阮葵生所著的《茶余客话》卷十八记载当时北京的踢毽情形,说明踢毽子已被纳入杂技团的表演中,而且是最精彩的项目。到了清末,踢毽子已达到鼎盛时期,参加的人越来越多,不仅用来锻炼身体,作为养生的方法,而且把踢毽子和书画、下棋、放风筝、养花鸟、唱二簧等相提并论,一些人也以会踢毽子为荣。
*初年,踢毽子不分男女老幼,人人会踢。*三十四年,第六届全国运动会上,曾把踢毽子列为国术比赛项目。 直到*六十四年六月,教育部普遍推行民俗体育活动,踢毽子即为项目之一。
二 青州花毽的历史
花毽协会会长李贤臣介绍说,青州的花毽活动开始是自发的。踢花毽是青州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人们已经把踢花毽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从8岁就开始踢花毽了。
青州的花毽历史是从满族人进入青州建立北城开始的。那时玩花毽是满族宫廷内的一项娱乐活动,后来流传到民间,整个青州很多人都喜欢上了这项民族体育活动。在北城以外,生活困难的时候,花毽依然是孩子们最好玩的游戏。生活条件好了,以前的苦孩子都长大了,怀念起小时候踢花毽带来无与伦比的快乐,他们重新拾起来了。从自家院落,到大街小巷,无论是在西门广场,还是荷花桥路口,火车站、汽车站、超市门口、花园、街边、小区里,到处都在踢花毽。小到几岁的儿童,大到年过七旬的老者,只要一闲下来,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就会踢上几脚,一时蔚然成风。人们娴熟地运用盘、磕、绷、拐等基本踢法,还有人跳起很高,身轻如燕,做出多种难度大的动作,引来路人的注目。很多人跃跃欲试,想要参加到这支队伍里来。
踢花毽,是我国一项流传很广、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体育活动,可以活动关节,加强韧带,掌握灵敏和平衡的能力。对于提高人体的肺活量、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增强体质都有很好的作用,尤其是对缺乏运动的现代人或常年从事室内工作的人,在强身健体的同时,还得到了艺术上的享受。踢花毽不受季节的*,也不受场地、年龄、性别、资金的*,没人笑话你不务正业,无论你来自哪里,只要一同踢上几脚,就像是认了老亲,成为一家人,人们的感情得到 前所未有的净化和联络。
小时候,在黑龙江踢毽子时唱过一首歌谣:“鸡毛毽儿,飞起来,里踢,外拐,八仙过海,九十九,一百!”问及*,他也知道,只是前几句不同,后面的“里踢,外拐,八仙过海,九十九,一百”竟是完全相同。可见踢花毽是覆盖全国的深入民间的体育活动,更何况在文化气忿浓郁的古城青州。
青州的民间自发花毽活动,开始就像一条小溪,源远流长,后来汇集了越来越多的爱好者,越来越宽广,流向历史的海洋。
三 青州花毽协会的成立及成长
2000年,在西门踢花毽成为一道惹人注意的风景。有一天一对中年夫妇说,*,我跟你学习踢花毽吧?李欣然同意,每天给他找一个陪练。后来有人告诉*,这个人是咱青州的副*,他叫傅中慧。
傅*学得很专心,经常汗湿衣裳。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对花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也有了更多的了解。他发现花毽成了以成年人为主的一项有益活动,而更多的孩子们则有玩不完的电子游戏等高科技的玩意。他意识到花毽属于国家的重要文化遗产,我们不能让花毽在青州失传了,应当继承和发扬。一日,他对李贤臣提出,成立个花毽协会吧。
李再次欣然应承,准备快马加鞭去办理。没想到的是,花毽骨干能手的妻子张桂芳和女儿李红都反对,他们觉得,反正是玩,何必搞得那么复杂,这样随意地玩是真正的放松快乐,那样李会比现在累。李知道她们都是为自己好,都是通情达理之人,就耐心说服了她们,单纯为了玩已经很可以了,但要是继承和发扬,这样一盘散沙是不可能传承下去的。最后她们全家,在傅*和全体花毽爱好者的支持下,一起投入到协会的筹建工作中去。
首先到民政局去询问成立协会的条件,注册资金三万元,会员50名。之后去审计局、体委、民政局三个单位不停地奔跑,中间得到体委李守学等人的大力支持。各种手续终于基本完备,李拿上自己的存款30483万元作为注册资金,陈道胜、张文娟等人捐献牌子和锦旗等物。经过一年的努力,2002年4月花毽协会终于宣告成立。傅中慧任名誉会长,李守学任*,李贤臣任会长。
从第一届“马香杯”花毽大赛由马香自费赞助,到现在,年年有人自费赞助举办花毽大赛。这在别的协会里是不多见的。
从最初的55人,迅速增加,03年到了93人,04年到了143多人,05年到了163多人,06年到了230多人。
令人欣喜的是,周边县市也对青州花毽协的精湛技艺产生浓厚兴趣,并且来学习。05年,潍坊柴油机械长派人带着六七个人专程来青州学习踢花毽技法,并带走了一些花毽和踢花毽专用的鞋。后来还有来自齐鲁石化、东营、威海、青岛等地的人和团体,专程来青州学习踢花毽的技艺,并买花毽,定做花毽鞋。
2006年5月,青州文化行业协会成立,花毽协会成为骨干会员之一。
四 说说有心人李贤臣
李贤臣,1940年生人,青州阀门退休。妻子张桂芳,1950年生人。
大女儿李红,花毽踢得棒,经常参加大赛,为青州花毽协会立下汗马功劳,她还经常为踢花毽活动主持解说,文采飞扬,专业霸气,李红的丈夫和大女儿也是协会主要成员。二女儿李静,夫妻都踢花毽。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协会成立后,他们积极参与各项重大活动,每次出演之前都是勤奋苦练,因为以前是自发的,随意自由开心,真的要统一组织排练,而且拿出优质的节目去见广大观众,要把纯属业余爱好变成有条理训练有素的花毽队伍,还是要狠下一番工夫的。这些人年龄跨度大,体质不同,性格不同,所以李贤臣首先要先考虑搭档的几个的性格和脾气是否相投,反应的速度是否能协调一致,能不能以强带弱……然后再做思想工作,这些事情看起来好象琐碎,但很重要,需要耐心细致周到。以下的排练,就应该说是好好玩活了。他们继承和发扬了几个拿手的绝活,像苏秦背剑、童子拜佛、双飞拐、连升*、仙女挎蓝、二郎担山、转印……
李贤臣家的“百宝箱”外面写着“青州花毽协会”。里面存放着他写的一些诗歌,其中有几首是关于花毽的:
咏毽
盘磕绷拐柔中刚,脚飞毽舞艺高强。
全民健身中华美,青州花毽独风光。
八大绝招
童子拜佛双飞拐,连升*转印忙。
二郎担山跳龙门,仙女挎蓝巧梳妆。
传统八大招
苏秦背剑大蹁马, 孔雀开屏观蝶狂。
一柱擎天佛顶珠,蜻蜓点水拜四方。
他对花毽的爱让人由衷钦佩。这样的精神做什么能做不好呢?他说协会里还有很多人、很多趣闻逸事,说也说不完,都很感人。的确,协会里的人各个多才多艺,热爱生活。工作得好,玩得也好。
五 青州花毽协会之最
最支持协会市领导是*副主任傅中慧、副*李端梅。
年龄最大的77岁,张文亭,中所人,年轻时候是踩高跷的高手,专门扮演小丑,做高难度动作。
年龄最小的是王铁柱,今年7岁,已经有两年的毽龄了。
最厉害的最刻苦花毽手王志刚,阀门厂的。是王铁柱的父亲。
最有耐心的跑腿最多操心最多的,李贤臣。
最得意的三个弟子:王志刚、房新柱(铝合金暖气片厂)、马振前(真教寺阿訇)。前两人是唯一会踢“转印”花样的弟子,做得如同神授一般美妙。
参加花毽协会家庭成员最多的是李贤臣张桂芳全家,共九人;其次是张增利家,他们是增幅、美玲、美丽、美华、云华共六人。
姿势最优美的女毽手是于军华,好似蝴蝶翩翩起舞。姿势最优美的男毽手是杨墩,东关人。
一次能踢最多的是张玉凤,8600个,04年三八妇女节夺得第一名。
学习最快的女毽手,石敏,42岁,一年就把60多个花样都学会了。学习最快的男毽手,王超,18岁,一天学会一个花样。
最早赞助花毽协会大奖赛的是马香,自费2000元……
这些人是花毽协会的中坚力量,人人身怀绝技,个个脚瞪毽靴,飒爽英姿。那些没提到名字的也都身手不凡,经常起早到西门练习基本功:倒立、压腿、金鸡独立、俯卧撑……
六 青州花毽协会参加的重大活动
花毽协会的成立得到市领导的关怀和指示,李端梅副*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向全市普及,向全省推广。
协会积极参与了很多重大的活动:除了参加庆三八社康杯、中佰超市庆典、云门山寿文化杯、王府游乐园孝文化杯、金天地药店等花毽大赛和表演;在文化下乡活动中,去云河、瓜市等地表演;为推动花毽的普及和发展,曾去临朐做过三次表演。还参加了以下的活动:
02年山东电视台的健康万里行,去5人,3人上台。
03年健康总动员活动。
03年抗击非典,潍坊百万市民健身游活动,在云门山下。
05年潍坊春节晚会,去了21人。
05年去北京三人去,预祝青州花卉国际博览会申办成功。
06年快乐乡村行,济南。
06年青州“盛世之光”大型灯会活动。
07年参加*三台由毕福建主持的大型汇演,11人参加。
……
这些活动和参与有力地促进了青州的旅游事业的发展,为青州的和谐、文明、经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些重大的节目,上台都是三五分钟,甚至一分钟,他们就要在家要练习很长时间。他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给青州争光。
他们在各种级别的重大活动中大显身手,给青州人民争得无数重头荣誉。在市内、省内好评如潮。
七 走出国门
继往开来,青州的花毽已“向全市普及,向全省推广。”而且走出国门:
到澳大利亚,张美华的儿子从澳大利亚回来探亲,两次带回20个青州花毽。
到英国,沙道州的儿子回来学习并带着青州花毽去了英国。
到德国,张建民的女儿在德国留学,带着花毽回了德国。
到法国,李贤臣的大女婿、李红的丈夫刘国铸在中原机械厂,此公司的合作老总40多岁,受刘的影响,迷恋上了这个活动,用心学习并带了青州花毽回到自己的国家。
八 青州花毽鞋的制作
欲先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在我们看到他们穿的踢花毽的鞋是经过多次改进而成的,已经是第五代了。当时大家伙商量着要有专用的鞋子才能更好地发挥才艺。李贤臣想起京剧里的武生穿的布靴子,于是去找一个老鞋匠。
这个老鞋匠曾经与李一起踢毽子多年,后来觉得年龄大了,不踢了。经过一番劳动,第一代手工制作的鞋做出来了,很漂亮,半高筒的,高筒的都有。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发现好几个缺点需要改进:后跟太直,不跟脚;前面也太直也不跟脚;口是元宝口的,不贴腿,向外扎煞,总刮毽子。前面的两扇是交叠的,不紧趁。
妻子张桂芳亲自画了鞋的样子,来到老鞋匠那里,把图上的意图阐述明白,又一代经过改良的鞋做出来了。
后来经过李贤臣提议,在鞋的脊背上加了一道花边牙子,凸现了浓郁的民族风味。又根据踢花毽的过程中经常磨损前头和后跟,要求鞋匠前加包头后加包跟——就是整个鞋帮做好后,再把前鞋头,后跟包上一层。
鞋底也在上原来平滑的基础上,又加了一层防滑的胶底。
鞋子整个的制作工艺都是手工,鞋底都是亲手特制的,都是手工缝上的。鞋面的材料各不相同,有布的,仿皮的,皮的,一律是单夹层的,冬夏皆宜。图案、颜色各不相同,有的富有浓郁的草原风格,一眼看上去,似乎听到内蒙古的骏马在嘶鸣、奔跑。
有一双造型很奇特的半筒靴鞋引起我的注意,感觉这造型与京剧脸谱有渊源。原来,这是济南京剧团的任微微回青州探望父亲任怀玉时定做的。是她自己设计了一款京剧脸谱的风格的鞋。干草绿的鞋脊背上,压了雅致的黑色花边牙子,靴筒处有京剧脸谱上的云纹,令我想起我的父亲每次拉《铡镁案》到精彩的地方都站起身来大喝一声,仿佛听得花脸包拯在戏台上一声大吼,把个陈世美架到了铡刀前,既不失民族风格又充满了正义感,煞是好看。
九 青州花毽的制作
协会里所见到五彩缤纷的花毽都是李贤臣亲手制作的。从青州花毽协会买走的花毽也都是*一个一个手工制作的。只象征性地收2元钱。
首先买了火鸡或乌鸡的毛,洗净,晾干,染色。备好中间带孔的铁片、胶水、剪好的小圆牛皮垫。然后完全用手工一小绺一小绺甚至一根一根绑到一根细而有弹性的塑胶条上去,像扎鸡毛掸子那样,只是这个全是细绒毛,是非常细致的活,不似鸡毛掸子那么好做。
十 蝴蝶飞到青州来
古青州玩花毽的人群是有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花毽协会的,是一个专业的训练有素的队伍;另一部分是散落在城乡各地不加入花毽协会的一群。这两个人群组成了快乐的花毽大家庭。这里聚集了社会各阶层,没有党派、宗教、民族、地域之分,也没有社会地位之别,只有爱与平等。爱和平、爱美好的生活、爱这和谐的社会。
他们自由结盟,没有任何目的和利益驱使,这是对时代、和谐文明的人文环境的一首无声的颂歌。
这花毽是孔雀公主恣意开放洒落人间的一翎羽毛,是凤凰飞过太平盛事馈赠人间的温柔的天使。
花毽在空中飞舞着,那怀旧的祥和的气忿,给人一种单纯的没有任何杂质的快乐。仿佛回到童年一般。这些色彩斑斓的花毽,美丽的蝴蝶一般,排成排、列成队,形成一片五彩的海洋,爱好和平、喜乐的人在中间尽情徜徉、繁荣生息,无穷无尽,从远古的时代继承下来,一直到齐鲁大地,到奥运会的圣火前,到全世界,到一切爱好真善美的人群里去!
带着你的小花毽来吧,为梦中的蝴蝶而来。这里没有伊拉克的硝烟、没有非洲的饥饿,这里的人们爱好和平、创造和平,这里的人们热爱生活、感恩生活,这里的人们内心醇美、甘甜……
你听:
小花踺,都来踢
马莲开花二十一
二五六、二五七
二八二九三十一
三五六、三五七
三八三九四十一
四五六、四五七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