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的由来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11:42

我来回答

8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1 17:03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

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最终被火焚而死。

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

扩展资料: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每到初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

古人在这个季节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或“请新火”。

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禁火与改火之间有间隔的时间,史料有三日、五日、七日等不同说法。

而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1 18:21

寒食节是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历史溯源
远古
寒食节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节日,源于祭祖,后附会以介子推的故事。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每到初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或“请新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禁火与改火之间有间隔的时间,史料有三日、五日、七日等不同说法。

而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春秋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传说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侯,分封群臣,独介子推不愿受赏,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避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魏晋
汉时,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表示纪念。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阴罚令》中有这样的话,“闻太原、上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三国归晋以后,由于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因而对晋地掌故特别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不过时间缩短为三天。同时,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扩展到了全国各地,于是寒食节成了全国性的节日,寒食节禁火寒食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

典籍
据传寒食节原发地是山西介休绵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比端午节的发生早358年)。据《辞源》、《辞海》“寒食节”释义:春秋时,介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烧山*他出来,子推*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

关于寒食节起源于介子推在介休绵山被焚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桓谭《新论·卷十一·离事》,后陆续载于《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后汉书·周举传》、曹操《明罚令》、《晋书·石勒传》、郦道元《水经注·汾水》、北魏《齐民要术·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等典籍。

历史上,寒食清明两节相近,久而久之,便合为一个节日。《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确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天。”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大观》载:“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1 19:56

寒食节

民俗故事:寒食节的来历
04:12
溯源
节日特色
节日价值
目录
1摘要
2基本信息
3溯源
4节日特色
5节日价值
6参考资料
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寒食节
外文名
Cold food festival
别名
禁烟节、冷节、百五节、禁火节
节日时间
每年公历清明节前一二日
流行地域
东亚文化圈

溯源
远古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每到初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或“请新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禁火与改火之间有间隔的时间,史料有三日、五日、七日等不同说法。

而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典籍

寒食节原发地是山西介休绵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比端午节的发生早358年)。据《辞源》、《辞海》“寒食节”释义:春秋时,介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烧山*他出来,子推*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

关于寒食节起源于介子推在介休绵山被焚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桓谭《新论·卷十一·离事》,后陆续载于《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后汉书·周举传》、曹操《明罚令》、《晋书·石勒传》、郦道元《水经注·汾水》、北魏《齐民要术·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等典籍。

历史上,寒食清明两节相近,久而久之,便合为一个节日。《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确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天。”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大观》载:“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

节日特色
寒食节时期有拜扫展墓、禁烟、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植树、秋千、赏花、斗鸡、馈宴、咏诗等。赐宴、赏花、斗鸡、镂鸡子、牵钩(拔河)、钻木取火、放风筝、斗百草、抛堶(瓦石器玩物)等许多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1]

共2张

寒食节
节日价值
寒食节是春秋时晋文公为纪念介之推而设的节日,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历经各朝代延续至今,从未间断。虽经东汉周举、东汉末年曹操、后赵石勒、北魏孝文帝等多次禁断,却屡禁屡兴,寒食习俗蔓延全国,深入民心。唐玄宗顺应*,颁诏将寒食节拜扫展墓编入《开元礼》中,并定为全国法定长假,丰富多样的寒食活动,充实了社会生活,增进了社会人际和谐关系,对缓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不断前进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北魏、辽、金、元和清代兄弟民族统治者对寒食节俗的认同和参与,通过寒食文化的交流、融合,对促进民族团结和政权巩固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寒食节蕴含的介之推忧国忧民、忠君爱国、清明廉洁的*抱负和“功不言禄”、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是古代社会伦理准则,是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纽带,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元杂剧及近代京剧、晋剧、现代晋剧、明代小说都有许多介之推暨寒食节的专门曲目和章回。从东汉以来,关于介之推的传说、故事及碑刻也成为研究三晋民间文学和金石艺术的重要史料。

寒食节,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文学作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介之推不言禄”,被《史记》和《资治通鉴》等历史名著反复引用,清代被收入古文启蒙读本《古文观止》,《中国散文鉴赏》第一篇就是“介之推不言禄”,成为中国古文的经典作品之一。在历代诗词作品中,题咏寒食节的诗词从战国屈原、西晋孙楚到现代从未间断,仅全唐诗就有近三百首,宋代诗词及元曲也有一百余首,涉及唐玄宗、张说等历史名人,杜甫、白居易及唐宋八大家等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成为研究中国诗词发展史的重要资料。

参考资料

[1] 文化中国-中国网-用“文化”向世界说明中国・-中国网[引用日期:2020-09-24]
免责声明
本词条由网友今天也在快乐、y77889900参与编辑。

头条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头条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service@ke.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头条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ke.com。
意见反馈
©2020 ke.com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1 21:47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农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两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因时间上和清明节接近,并受其影响,因此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重耳辜负介之推
  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之推。当时介之推与晋文公重耳*列国,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割肉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派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文公见烧死了救命爱臣,疼痛不已,就把介之推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寒食节从春秋起,距今已有两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比端午节的发生还要早358年。虽经东汉周举、三国曹操、后赵石勒、北魏孝文帝等多次禁断,却屡禁屡兴,蔓延全国。

  唐玄宗顺应*,颁诏将寒食节拜扫展墓编入《开元礼》中,并定为全国法定长假。“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光烟榆柳火,怨曲龙蛇新。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唐代诗人卢象这首《寒食》诗,所言即是寒食节的来历“之推绵山焚身”的故事。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1 23:55

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2 02:20

在2000多年前,中国分成许多小国,其中有一个是晋国,晋国的国君献公有个宠妃叫骊姫,她想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承君位,所以就设法害死太子。另外一个本来可以继承君位的是公子重耳,他事先得到了消息,于是带着一些臣子和仆人逃到国外去了。
重耳他们*国外,前后一共19年,忍冻挨饿,受尽了各国人的侵蚀,吃进尽了各种的苦。
他们流浪在外都饿晕了。忽然有一个卑微的仆人介之推,端着一碗热腾腾的汤走过来,对重耳说:“公子,这碗汤您可以喝一点,暂时充充饥。”重耳看到鲜红的肉汤,立刻吃的干干净净。他摸摸嘴说:“太好吃了,你从哪找来的?”
介之推镇定地说:“这是我腿上的肉,我怕你饿坏了,所以情愿割下自己的肉给您吃。”“都是我连累了你,我该怎样报答你呢?”“不用你报答,只希望能尽自己微薄的力量,使您早日回到晋国,为百姓造福。”
重耳历尽千辛万苦,总算回到了晋国,成为国君,大家称他为文公。他为了感谢不下在*时与他同甘共苦,就按照功劳的高低,来封赏部下。只有介之推,没说一句话,默默的离开了。
最后,文公终于想起了他,想让他当官,他却拒绝了。于世文公就放火烧了他住的那座山,以为他会逃下来,但是他却没有逃下来,被烧死了。所以大家在这一天就不能吃热食物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2 05:01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出走。在*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2 07:59

在晋文公回国之后,赏赐群臣时,所有的人都得到了赏赐,唯独没有赏赐介子推,介子推还是有些话要说的。

他对母亲说:“晋献公有九个儿子,现在仅有文公还在世。惠公和怀公,没有任何亲信,所以其他国家和本国臣民都抛弃了他们。然而上天并没有让晋国灭亡,就一定会让晋国出现真正的国君,主持晋国的祭祀,这个人不是文公还会有谁呢?上天确实是在保佑文公,可是有些人却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这不是很荒谬吗?偷窃他人的财物,都会被称为盗贼,更何况是贪图上天的功绩,据为己有呢?臣子掩饰自己的错误,国君赏赐奸邪之人,国君与臣子上下互相欺瞒,我很难与这些人一起共事。”


他的母亲对他说:“你为什么不去求国君赏赐呢?如果就这样死了,又能去怨恨谁呢?”

介子推坚定的说:“明明知道他们的做法是错误的,却还要效法,我的罪过比他们的还大。况且我口出怨言,就更不能享受国君给的俸禄了。”

他的母亲还是不放弃:“那也要使国君知道一下你的情况,怎么样?”

介子推回答说:“话语,是身体的花饰而已;身体都打算隐藏起来了,还要那些花饰有什么用呢?身穿那些花饰,就是要显耀自己了。”

眼看着介子推下定决心要隐居,母亲也就不再劝他了。她决定支持儿子的决定:“你真的能做到吗?那我就和你一起隐居起来吧!”

自此之后,再没有人看见他们。他们再未出现在世人面前。


介子推的侍从们知道这件事后,都替介子推感到惋惜,就在晋文公的宫门之前挂了一条字幅,字幅写到:“龙欲*,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文的意思就是:龙想要飞上天,曾有五条蛇帮扶他。龙现在已经深入云霄,四条蛇也都各自进入了自己的屋宇,唯有一条蛇独自哀怨,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住所。

晋文公也是个聪明人,一看到这个字幅,就明白了其中的含义,他对身边的人说:“这说的是介子推啊!我怎么就把他给忘记了呢?”于是派人去寻找介子推,多方打听介子推的下落,才知道介子推隐居在绵山。

晋文公为了弥补自己的错误,就亲自去请介子推下山。面对晋文公的迎接,介子推没有下山,而是躲在山中,躲避晋文公的搜山,坚决不肯出山与晋文公相见。晋文公为了*他出山,便下令防火焚烧绵山。没有想到,介子推意志坚定,宁愿被火烧死,也不愿意下山一步。等到火势熄灭之后,晋文公再次派人上山搜寻,发现介子推与他母亲双双抱树而死。


晋文公见烧死了介子推,哀痛不已,便把介子推葬与绵山,立庙祭祀,并在晋国下令:以后每年的这一天,晋国的百姓都不能生火做法,以便寄托自己的哀思。

这便是寒食节的来历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