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的七夕节有哪些节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15:17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2 05:39

对于北京地区的七夕节,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有过这样的描述:

七夕前数日,种麦于小瓦器,为牵牛星之神。谓之“五生盆”街市卖巧果,人家设宴,儿女对银河拜,咸为乞巧。

另外,北京还要摆设切成莲花形的西瓜、香瓜等,并于瓜果秧上扎彩线,十分美观,北京的竹枝词,即有“五生盆结彩层层”句。又有投针求巧的习俗。

在清代皇宫中亦有祭祀双星、宫女投巧针的习俗,并且在颐和园的昆明池上打浮桥,隐喻天上鹊桥,供帝后观玩。此外,还有饮宴、演戏等。

每到农历的七月初一,各种七夕应节商品就开始上市了,主要有牛郎和织女年画、乞巧楼、乞巧针、乞巧果和祭星用的蜡烛、香,以及各种妇女用的粉、胭脂等化妆品。

应节物品中还有小孩的玩具“七巧板”,以七块不同的小木板为一套,出售时放盒中呈正方形。可是一拆开,可以拼成鸟、兽和人物的形状,颠倒反复,变化无穷,趣味盎然。

随盒还有拼合的示范图案,如果自己不会变化,照图拼装就可以了。心灵手巧者,可以比示范图案拼的多很多。七夕乞巧、拼七巧图都是有特色的项目,不光女孩玩,男孩也乐此不疲。

此外,北京地区的各大道观从七月初一起,立坛祭祀北斗七星,名称“七星斗坛”。最热闹的要数西四的斗姥宫,道士要做七天七夜的法事。

戏剧界也要演出应节戏,如昆曲《长生殿》以及各种梆子戏。梆子戏主要演《天河配》《鹊桥会》《牛郎和织女》等曲目。

据说有一年,天桥戏院演《天河配》,海报上写着“真牛上台”,成为一时的新闻。因为一般扮演老牛的,均是由演员披着牛皮道具当牛。正值七月份,天气太热,披着牛皮道具演员会很辛苦。

这一次真牛上台,人们觉得很新鲜,没想到这头牛在台上不尽如人意,弄得人们哄堂大笑,从此以后就没见真牛上台了。

有的寺庙还在七夕这天晒经书,这天如果下雨,就叫“相思雨”或“相思泪”。

传说古代庙会上的乞巧果子,可以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款式很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北京人把油条叫果子,就与七夕吃巧果有关,只不过花样少了许多。

七夕夜烧香,祭拜星星,是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人家祭拜星星十分简单,只不过摆个案子当香案,香炉里插上三炷香而已。

如果是有钱人家,还要摆些水果,钱少的人家顶多加上两根蜡烛。比较讲究的人家把供案设在庭院或花园,如果家中有葡萄架,最好是设在葡萄架旁。

供案上陈设有用西瓜雕刻的花瓜、蜜桃、闻香果等时令鲜品。在花瓶里插上鲜花,有的还将胭脂、粉摆上去,意为献给织女。

七夕正值夏秋之际,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银河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老人们把它们叫“双星”。

七夕祭双星,此时是大人教小孩识别天上星星的好时机。七夕祭双星要向星星磕头,未成年的男孩在母亲的引导下也要磕头,不是向双星,而是向北斗星,因为古代把七月七日又叫魁星节、祭星节。

祭拜双星者主要是女人,她们把织女当作自己的保护神,老年妇女是为了乞寿,一些青年妇女则是为了乞子和夫爱、婆疼,更多的少女则是为了乞巧、乞美、乞求美好婚姻,每人都念念有词或在心中默念,十分虔诚。

祭完神后,姑娘们还要成群到葡萄架下或井边去“听天语”,据说在这个时候能听到牛郎和织女说悄悄话呢,还有的人甚至说在井边听到了织女的哭声。当然,这只是轶闻而已,不足为信。

有的人说,在七夕这天的白天是很少能够见到喜鹊的,是因为喜鹊都飞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也有的人说,在七月初八的时候看喜鹊,如果细心的话,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个时候的喜鹊头上都是秃的,这是因为它们在搭桥时被牛郎和织女踩的。

还有的农村在这一天要杀公鸡,因为善良的人们害怕公鸡叫得早,从而影响了牛郎和织女的约会时间。这些显然寄托了善良人们的美好心愿。

其实,烧香跪拜星宿之举可以不必,但是七夕之夜教孩子识别星星是很有意义的。

当孩子用肉眼凝神观察星宿时,心灵与宇宙沟通,从而对大自然产生崇拜之感,这与通过其他方式观察天空的感觉是绝对不一样的。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