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汇的演变中,词语意义的引申有哪三种情况?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16:32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8 09:44

3、词的借代引申义

词的“借代引申”是指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关性,所以就可能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乙类对象。整体与部分、物品与使用者、行为与行为发出者、工具与活动、材料与产品、产地与产品等都有着稳定而明显的关联,因而都可以在人们意识中建立起某种联想关系,从而使词语产生新的意义。比如“口”原指“人的一个器官”,后又用作指“人”的量词,这是用部分指称整体。“便衣”原指“平常人的服装”,后又用来指“穿着便衣执行任务的军人、*等”,这是用物品指称使用者。“编辑”原指“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后又用来指“做编辑工作的人”,这是用行为指称行为发出者。“兵”后来产生出“军事、战争”(如“纸上谈兵”里的“兵”)和“兵士”(如“强将手下无弱兵”里的“兵”)的意义,也是一种借代引申义。

4、词的比喻引申义

词的“比喻引申”是指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似性,所以就可能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乙类对象,从而使词语产生新的意义。比如“包袱”原指“用布包起来的包儿”,由于包袱可以使人有负重感,于是人们便用“包袱”来指称“影响思想或行动的负担”,使“包袱”产生出新的意义。“迷雾”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义项,一是“浓厚的雾”,二是“比喻叫人迷失方向的事物”,后者就是这个词的比喻引申义。比喻义和修辞中的比喻不同:比喻义已成为词的一个稳定的义项,在词典里可以查到;而比喻则是临时的修辞手段,词典里没有这个义项。

(三)词义的演变

词的意义会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人类对外界及对自身认识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演变。词义的演变包括“词义深化”、“词义扩大”、“词义缩小”和“词义转移”等现象。

1、词义的深化

词义的“深化”指词的适用对象不变,但意义更深刻或更准确。比如“人”这个词古今适用对象一致,可是古代的《说文解字》解释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而《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古人的认识当然总会有某种局限,不能苛求;后者的释义则反映了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认识,抓住了人的本质特征。

2、词义的扩大

词义的“扩大”是指词的今义所表示的范围大于古义,而古义包括在今义中。比如“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现在则泛指一切河流。“菜”在古代专指蔬菜,现泛指菜肴。“诗”原来专指《诗经》,后来则泛指一切诗歌类的文学作品。一般说来.词义的扩大总是具有从个别到一般,从部分到全体的特点。

3、词义的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今义所表示的范围小于古义。如“禽”在古代指“鸟”和“兽”,后来专指鸟类(包括飞禽和家禽)。“子”原义包括“儿子”和“女儿”,现在却只能指“儿子”。“宫”原是房屋居室的通称,秦汉开始专指帝王的住所。

4、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移”分为两种情况:词所表示的概念的转移和感*彩的转移。词的概念的转移指词所表示的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当新的词义产生后,旧义一般就不复存在了。比如“涕”原指眼泪,而现代汉语中,除成语“感激涕零、痛哭流涕”还保留古义外,“涕”均指鼻涕。“走”原义为跑,现在则为步行。词的感*彩的转移指词所表示的基本概念没变化,只是词的感*彩转变了。如“爪牙”原指得力的武臣、猛将,是中性词或褒义词,现在比喻坏人的党羽,用为贬义。又如“勾当”,原义是办理,是动词,中性词,现在指“坏事情”,是名词,贬义词。

词语在整个词汇系统中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通过自身所具备的语音、语义或语法等方面的某些共同点形成各种集合。根据词义的联系紧密程度,就可以组成一组组同义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8 09:44

词形变化造成的;成语、歇后语之类; 这是我的理解就这点,希望对楼主有所帮助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