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14:3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8:14
衣着 解放后,人民生活不断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也随之改善。60年代机织布普及,土布被淘汰,70年代人造棉、的确凉、化纤布普及,80年代毛呢料开始增多,解放前没有的内衣普遍穿用。内衣分线衣、毛衣、绒衣、衬衫等。毛呢料服和羽绒服也逐渐增多。 解放后,人民生活不断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也随之改善。60年代机织布普及,土布被淘汰,70年代人造棉、的确凉、化纤布普及,80年代毛呢料开始增多,解放前没有的内衣普遍穿用。内衣分线衣、毛衣、绒衣、衬衫等。毛呢料服和羽绒服也逐渐增多。 60年代始有胶鞋、塑料凉鞋、皮鞋,此后逐渐增多。70年代末起,城镇青年女子多穿中跟、高跟皮鞋。50至70年代,男子多戴遮沿帽,冬季戴三大扇棉帽,亦戴苏式栽绒帽,妇女普遍围线围巾或绒围巾。夏季,农民多戴“席夹子”(苇笠),近年亦戴草帽。 饮食 饮食解放前,境内居民生活艰苦,高梁、谷子为主粮,煎饼为主食,且喜吃酸煎饼。早、中餐吃煎饼、豆沫,晚上喝糊涂就咸菜,不来客不炒菜,“细米煎饼卷豆腐”则是较好生活。逢年过节或来客方吃白面馍或水饺。多数农户忙时吃干,闲时吃稀,掺糠咽菜,艰苦度日。每遇荒年兵患,则逃荒要饭。解放后农民生活逐渐改善。60年代地瓜干为主粮,玉米、小麦次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生重大变化,粮食连年增产,玉米、小麦成为主粮,玉米煎饼、白面馍成为主食,结束了“低标准、瓜菜代”的生活,菜肴也随之丰富起来。 大张庄、黄庄一带历来有喝茶的习惯,喜喝“大把抓”(大叶红茶)。70年代后期,城乡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喝茶习俗遍及全县。 50年代始,地瓜干酒为主,高粱酒、柿子酒、软枣酒已少见。自经济*改革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喝酒者逐渐增多,果酒、啤酒的销量也逐年加大。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始,社会团体、民间饮酒之风渐盛,且有奢华之风。 节日: 传统节日春节:俗称过年。为最隆重的节日。节前置办年货,做新衣服,扫除房舍庭院。腊月三十日,家家户户贴对联,农村兴请“家堂”(祖先),在院子里扎天地棚(祭天)。旧时代有的在大门上贴门神,在门前竖揽门棍,意为阻拦邪魔鬼祟进宅。讨债者见贴上对联或门神,便暂不上门讨债.除夕之夜,灯火通明,烟花爆竹,彻夜爆响。亦有院里撒芝麻秸,踏去噼拍作响,称“踏碎(岁)”。年夜饭酒其丰盛。午夜“发纸马”、烧纸、烧香、供菜、祭天地鬼神和祖先。年初一晨皆吃水饺。饭后,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小孩压岁钱。邻居乡里互拜祝福。年初二走亲访友,你来我往,延续至正月十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敬神鬼活动有所减少,其他习俗仍沿袭。 80年代后,县城元宵娱乐活动,形式更新,规模渐大,灯彩烟火更盛。各厂矿、公司多用汽车安装彩车,上绘各色图案置以彩灯,配以人物造型,晚上沿街娱乐,车队后跟随秧歌、高跷、花鼓队,围观人群,人山人海。 礼仪习俗: 礼节旧社会,百姓见官,婚丧大礼,拜墓祭祖,给长辈拜年祝寿,陪礼叩谢等均行跪拜礼(磕头)。迎送宾朋,熟人相逢,作揖拱手致意。*时期,跪拜礼渐除,代之以鞠躬。民间特殊场合,如求神拜佛、祭祖、吊唁、给长辈拜年仍行跪拜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见面握手,点头示意,招手致意为普遍礼节。家宴、家庭吃饭,座位仍分上下,客人长辈居上,名辈居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