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节的渊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16:53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10:49

注溪人民祸不单行,同治五年(1866)疟疾染民,求医无药,死人无数,田无人耕,地无人种,无法生活,难民成群。田中树木长大如碗口,不但病灾殃民,而且各处土匪趁机劫财,草杀良民,使注溪人民无法生存。欧阳涛作诗为证。诗曰:“同治五年九月秋,时逢十五苗入州,男女老幼遭屠戮,尸体抛荒记寇仇。”为此,在同治八年(1869)有蒲溪庠生欧阳涛、注溪秦大宋以及湖南省晃州上公道杨秀力三人,为挽救难局,暗地私约周围二十多个村寨寨主,于春社之日,集中在注溪街背“交棍坳” 召开治乱自卫会议,商议制定安居良策。议定出三大要点:一、团结集中;二、力量集中;三、信号集中。无论何时何地有匪侵扰,就到高坡顶上连放铁炮五响。然后一寨接一寨地传放,以集中各处乡民,合力汇剿。从此,当地土匪不再扰乱,注溪及毗邻人民得到安居乐业,首次会议得到成功。次年(1870),各寨民众携带酒淆到“交棍坳”庆贺,传说有300多人。大家开怀畅饮,男女老少高歌颂扬。大家倡议从此以后每年逢五“戊”社节日,男女老少集中该坳欢度“社节”,把“交棍坳”定为“注溪社节”的社场。后人对社节的庆祝越来越热闹,每年男女老少,盛妆打扮,到社坳以歌颂扬国泰民安外,“注溪社节”也成为赛歌、斗鸟及年青人谈情说爱的场所,流传至今。时到咸丰五年(1855)姜应芳在织云宣布起义后,又与台江张秀眉会合,兵分三路意欲推翻清廷。第三路人马从邦洞进入兰田、注溪等地图攻晃州(今新晃)、沅州(今芷江)。起义兵声势浩大,震惊清朝*,即令湖南巡抚毛鸿宾调湘军3万,和曾国藩配合攻入贵州境内,兵到之处,烧、杀、抢、劫,民不聊生。注溪是天柱通往晃州的要道,成了战场,群众无法生产,只有聚集在附近的大坡大坳搭棚栖身,靠摘野果、打野菜、削树皮来充饥,过着非人生活。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