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来源及意义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02 14:20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2 15:49

清明节来源:“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 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意义:清明节的意义有能够增强家族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并且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等。

清明节各地习俗

港澳

港澳的清明习俗与广东大体相同。清明时节,香港民众一般会到先人墓前拜祭,焚烧香烛、冥镪,清除杂草及供奉水果、香酒、鲜花、烧猪或白切鸡等。尽管香港大部分坟地墓园都有公共交通连接,但清明节当天交通依然拥堵。民众时常为避免人多挤迫,习惯错峰祭拜,而不一定恪守清明当日扫墓祭祖的传统。

清明是澳门的法定假期。清明扫墓祭袓是澳门居民很重视的习俗,澳门人把清明当天叫作“正清”,在清明当天扫墓叫作“行正清”。每逢清明节前后,“行正清”的人们除了自备香烛、冥纸以外,还携带了烧肉或是一整只乳猪、水果、糕点、酒等来供奉祖先。

江苏

江苏各地清明节习俗不尽相同,泰州人于清明节举行划船比赛,称为“撑会船”。镇江人以柳叶七片泡茶,据说喝了可以明目。武进县方茂山以清明为龙母化身之日,乡民竞相拜祷。

徐州人清明扫墓,犹称“上陵” (陵读音“林”,指陵地),将近清明时,徐州人便纷纷举家上坟祭祖,最迟不得超过清明节这一天。清明上坟,除罗列醇酒、肴馔、燃香烛、化冥纸祭祖外,还须替祖坟添土;徐州清明节不仅要吃蒸菜和青团子,还要插柳、上坟祭祖、掩骨会、扫“金银灰”、春游踏青远足。、

上海

上海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踏青,每年清明前后祭扫出行人次近千万。由于推动公墓化的兴盛,而相关选址以外省的苏州、嘉兴等地为主。此外,青团是江南地区的清明时令点心。其主体由糯米粉制成,经青艾(草头汁)调和而呈绿色糕团,一般为豆沙馅或芝麻馅。对上海人而言,青团是清明祭祖时必不可少的供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2 17:07

清明真正成为民俗节日是在唐宋之后,它走了与传统节日生成的不同路线。古代节日一般依据节气时令,但脱离节气时间点,另外生成民俗节日,比如立春到春节、夏至到端午节走的就是这一路径。但清明却没有沿用这一文化习惯,它将古代寒食节俗收归到自己名下,与此同时清明也改变了自身性质。

中国向来十分重视祭祀祖先,但上古并无墓祭的礼俗,祭祀都在宗庙里进行。时至春秋战国时期,墓祭风气才渐浓。但此时,这种习俗似乎还限于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家,直到唐朝,祭墓风俗才扩大到整个社会。唐玄宗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节气日的相连,在唐朝已将寒食清明并称——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在诗中描写寒食情景:“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至此,清明不仅从寒食中分担了祭墓的功能,同时它也将一些原本属于寒食节日的游戏娱乐置于自己名下,如蹴鞠、秋千是寒食的著名节俗,这时也已成为清明的娱乐。到宋朝,清明已基本上完成了对寒食的置代,除禁火冷食仍为寒食特有之外,清明已承担了许多原属于寒食的节俗功能。清明也由原来的节气日演变为重要的民俗节日。明清时期,寒食基本消亡,春季大节除春节外唯有清明了。

意义:

人们在清明时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的功德,实际上是一次生命伦理的教育,同时也是与祖先对话的机会。人们在祭祀仪式中,实现了家族历史与精神遗产的正向互动,促成家族子孙在日常生活中对道德操守的坚持与对俗规国法的遵守。

另一方面,清明是强固血亲根脉的重要节日。历史可以传承人类的生命信息,但国史和方志容量都有限,传统的家谱经过改造是个容量很大的载体,可以满足每家每户的需要,可以记载每个平民百姓的懿行嘉言,使之流芳后代,借以激励生人,教育子孙。

清明节气在农业方面运用: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最初主要作为时令的标志,时间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春分后十五日,也就是公历的四月五日前后。农业是传统中国民生的主业,人们十分看重清明在年度生产周期中的自然时序位置。清明是播种与准备养蚕的季节,谚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网-清明节的文化解读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