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02 12:26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2 13:56
历经数百年的发展与演变,二月二节至今仍然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得以传承,又因地域或者自然等其它条件的差异而各具特色,固有的文化内核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传承着,在我国色彩斑斓的众多节日文化中独具特色。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强劲冲击,“二月二”节已明显呈现出衰亡的迹象。作为一种濒危的传统文化,对“二月二”节俗的深入研究已刻不容缓。
二月二节自唐时开始成为一种节日,至元代最终得以定型,历经明清各朝的不断完善,融入了众多的文化内涵,延绵不息的传承了下来,时至今日仍是许多民族盛行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汉族过二月二节相对少数民族来说较为盛行,我国北方流传民谚:“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二月二日举行的习俗活动不可胜数,陕西地区人们于此日在房屋周围撒草木灰,谓“打围墙”。其意在于消毒驱虫,防蛇虫叮咬。陕西佛坪地区,人们在二月二清晨要端上一簸箕灶灰或者其它草木灰,围屋撒上一圈,敲开门时要用擀面杖,以驱虫消毒。汉中一带南郑、西乡地区,人们在二月二日用簸箕盛草灰,沿着房屋围撒,边撒边念到:“二月二,灰簸箕,虫子蚂蚁飞过去。”据说这样可以防止蝎虫入屋。
陕西北部府谷、榆林一带过“龙抬头”节,清晨以灶灰为屋舍,防虫蝎,并将栆面制作成“枣牌”(一种祭品)分给家里老幼食之,以图吉利。北京等地,有谚语“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没处藏”流传,就是指照每年二月二日的照虫活动。此活动一般在二月二日的晚上进行,人们将过完年后剩下的蜡烛点着到屋内的四处角落各照一照,认为这样做的话,马上就要复苏的蝎子、蜈蚣等虫蚁会因为油烟熏射和年烛晃照而掉落而死,已达到驱除虫蛇的目的。
东北等地则流行二月二日妇女以布制作成鸡形,悬于室内,从而“避蚰蜒、制虫蚁”,有些地方还要在此日清扫房间,认为这样可以让人身体健康。
南方有的地方有二月二祭虫之俗,江南一带,每逢二月初二家家户户要把陈年的玉米、高粱、糯米及荞麦等磨成米粉,制作成卷团、寿桃等各种各样的果子形状,有的还捏成猪、狗、羊、鸡等家禽形状,蒸熟插上竹稍,到太阳落山的时候送至田头,或者摆在各家祖坟前。据说百虫之神食用之后就不会去吃祭祀它的人家的庄稼了。苏杭一带人们在二月二祭祀土地神,认为此日为土地爷爷生日,摆案设香火,拜祭土地老爷,祈求五谷丰登。
成都等地人们在二月二还有外出踏青、赏春之俗。江南地区尤其苏杭一带,二月二的节日食品也很具特色,江苏人自清代始便习惯在二月二吃“撑腰糕”,这种年糕经油煎炸后食用,特别可口。南北各地老百姓还习惯在二月二食用的食物上冠以“龙”字,如“龙须面”、“龙麒麟”、“龙角”、“龙耳”等等,食物要做成龙或者龙身上某个部位的形状。
天津地区人们于是日吃“煎焖子”,焖子即龙鳞的象征,焖子的制作有淀粉熬成胶块,切成小片后置于平底锅油煎,直到煎出一层*脆皮,然后盛到碗里浇上酱油、芝麻糊,再撒上蒜末,搅拌好即可食之,味道非常鲜美。俗云:“吃了龙鳞饼,全年不受冻”。
东北一带,还有逢二月二日吃猪头之俗,龙头节这一天,要在家中设一桌猪头宴,象征食龙头。一家老小围而食之,一边吃着香味扑鼻、热气腾腾的猪头肉,一边食用一些煎饼之类的熟食作拌料。做猪头肉时,要先将猪毛拔干净,用开水煮烂,食用前加上腌韭菜、酱、葱花等佐料。这样做出来的猪头肉肥而不腻,味道香美。另外,北方有的地区人们还要在二月二这一天舞龙欢庆、听评书,南方则由演社戏、祭土地老爷等集体欢愉场合。
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在近代社会还如此流行的节日习俗随着当代社会市场化的强劲冲击,已严重淡化。如今,在汉族民众中大多已仅存一些形式,以剃龙头、吃龙须面以及一些依稀的娱乐形式保留了下来。
自20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变革速度的加快,我国曾经异常风靡的全国性传统节日在很大程度上遭受冲击,尤其以二月二节为代表的一些濒危节日更是趋向于消亡,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一些节日民俗文化被人为的扭曲、变形,有些则被人淡忘,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逐渐为人们所遗忘。
首先,长期以来人们对传统节日文化形成了一种偏见近世以来,社会变革激烈,社会*文化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加之移风易俗运动数十年的推广,封建落后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慢慢的在人们的内心里聚集,包括二月二节在内的传统文化被人们一刀切的舍弃、淡化。
我们看到,现代节日如“元旦节”、“劳动节”等等在当代人那里更有市场,人们热衷于“黄金周”的享受,而那些传承了数千年、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的端午、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却处身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下,只有在农村和偏远的地区还保留着一些原始风貌,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它们生存的空间也在逐步挤压,内容和形式均在急剧缩小,生存的环境严重恶化。
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实体性的“文物”做为依托。现代社会,娱乐方式日趋五花八门,精神享受的快餐化加速了传统节日文化的消亡,像二月二节这样一种靠群众自发组织、资源参与的较大型大众节日,已很难延续它的生命力。很多年以来,我们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上的不力,保护意识的低下以及思想上的重视不够,使得二月二节的习俗濒临消逝,二月二节的文化内涵逐渐被人们所遗忘。
最后,外来文化的冲击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二月二传统节日的消亡自清末国门被强行打开,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一时如潮涌般涌入国内,而改革开放以来,上至*下至民间主动的迎合,西方文化的冲击已使二月二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为青年一代所淡忘、冷落。他们普遍的认为,祖上传下来的这些传统的节日即土气又缺乏时尚,普遍的以追求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等为时髦,西方文化的强势渗透致使传统节日日趋收到冷落。
在全球化逐渐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传统的社会生活结构正在快速的结构,我们固有的文化传统正发生急剧的变迁。在西方文化的强势渗透的大环境中,以二月二节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遭到严重毁弃已随处可见,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链接纽带的缺失使得传统节日逐渐丧失了其原有的文化内涵,日趋“空心化”,剩下的仅仅是一些表象的吃吃喝喝的形式。如此等等,使得我们的保护工作将更加艰巨,保护的紧迫性也日渐深刻。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2 15:14
龙抬头是指苍龙七宿群星在天空的隐现变化,并非是真有一条动物之龙在变换。
“龙抬头”的说辞,来自古老的天文学,上古时代人们选择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组星象作为坐标,以此作为观测天象参照物。古人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宿”表示居住,因为它们环列在日、月、五星的四方,很像日、月、五星栖宿的场所,所以称作“宿”。
“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在东方的7个宿分别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人们称它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代表龙角,亢宿代表龙的咽喉,氐宿代表龙爪,心宿代表龙的心脏,尾宿和箕宿代表龙尾。
在冬季,这苍龙七宿都隐没在北方地平线下,。惊蛰至春分间,角宿(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了,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
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一年农时周期相一致。春天农耕开始之际,苍龙七宿在东方地平线上开始慢慢上升,最先露出的是明亮的龙首—角宿;夏天作物生长,苍龙高悬于南方夜空;而到了秋天,庄稼丰收,苍龙也开始在西方下落;冬天万物伏藏,苍龙则隐藏于北方地平线以下。
古人把仲春时苍龙七宿在东方地平线上崭露头角称为“见龙在田”(即为“龙抬头”),仲夏苍龙七宿升至正南中天称为“飞龙在天”;此外还有“亢龙有悔”、“群龙无首”等,分别对应各时节天象。龙抬头在农耕文化中标示阳气自地底而出,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了。
龙抬头时节,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春雷始鸣。元时期将阴历“二月二”称为龙抬头,从节气上说,“二月初二”正处在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惊蛰”、“春分”之间。二月初二与“龙抬头”相关的的活动很多,但不论哪种方式,均围绕美好的龙神信仰而展开,它是人们寄托生存希望的活动。就全国而言,由于地域不同,各地风俗也各有差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2 16:48
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时在二十四节气之一惊蛰的前后。“惊蛰地气通”,自此大地回春,万物复苏,蛰伏的昆虫开始出土,各种动物恢复了活力,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就要抬头*,布云兴雨了,民谚有曰“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龙抬头节形成于何时呢? 据考证,早在唐代,农历二月初二就已经具有了令节的性质。这一天,人们相邀结伴,至野外踏青,谓之“迎富”;顺便再挖些野菜,带回家尝鲜儿,叫做“挑菜”。到宋代,二月二逐渐演变为正式的令节,称为挑菜节、踏青节。这在当时的一些诗词和文献中都有反映和记载,如,北宋张耒就题有《二月二日挑菜节,大雨不能出》一诗,南宋陈元靓所撰《岁时广记》引《壶中赘录》亦云:“蜀中风俗,旧以二月二为踏青节。” 然而,在唐宋时的二月二及其活动中,我们还看不到 “龙抬头”的影子,将二月二和“龙抬头”联系在一起,是在元代。元末熊梦祥撰写的《析津志》一书在描述京畿地区的风俗时提到:“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五更时,各家以石灰于井畔周遭糁引白道直入家中房内,男子妇人不用扫地,恐惊了龙眼睛。” 迄今为止,这是我们能够见到的最早记录“二月二,龙抬头”的文字材料,根据这条材料,可以断定,龙抬头节形成于元代。 一些民俗学者推测,龙抬头节最初形成于黄河流域地区,而后逐渐向其它地区传播开来,以至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这个节日,就连一些少数民族也过此节。 从节日的名称看,各地区之间存有较大差异。除龙抬头节这一名称以外,我们所知的还有龙抬头日、龙抬头、春龙节、青龙节、龙头节等等,而通常,许多地区的人们都习惯以节期作为节日名称,直接称之为二月二。二月二这一天,民间也有不少禁忌,比如,“晨忌汲水”,怕触了“龙头”,惹龙王爷发怒;还有,妇女也不许动用针线,以防不小心扎伤“龙目”、刺穿“龙头”。 随着社会的发展,龙抬头节作为一个形成于农业时代的传统节日,已经逐渐从现代人的生活中淡化出去了,其丰富的民俗活动和深厚的文化涵义,也已经鲜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