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由来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24 04:13

我来回答

15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3-24 08:35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往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4 05:59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的一个重大节日——元宵节,也叫上元节、灯节。

关于元宵节起源的说法很多:

一种说法起源于西汉。

据说,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乱政。朝中大臣周勃和陈平等人协力扫除了“诸吕”,拥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由于扫除“诸吕之乱”的这一天正好是正月十五,所以,以后每年的这天晚上,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以示庆祝。从此以后代代相传,逐渐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节日。由于正月也叫元月,夜也叫宵,故称之为元宵节。《汉书》上有相关记载:“执金吾掌禁夜行,惟正月十五敕许弛禁。谓之‘放夜’。”说明西汉时期,实行晚间不许人们游逛于街道的“宵禁”制度,但在正月十五这天可以解禁。

另一种说法与道教有关。

道教信奉“三官神”,即天官、地官和水官(或人官)。三官各有生日:“天官”生于正月十五日,这天为“天官赐福日”,称“上元”;“地官”生于七月十五日,这天为“地官赦罪日”,称“中元”;“水官”生于十月十五日,这天为“水官解厄日”,称“下元”。人们在正月十五这天给“天官”过生日,祈求“天官赐福”,于是定这天为“上元节”。

除了以上两种说法,民间还流传着两个美丽而有趣的传说。

一个是,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到御花园去给汉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问明缘由。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她觉得不能在双亲面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对她的遭遇深表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见上一面。于是,东方朔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向他求卦。但是,他给每个人的签语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这引起了长安城的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仙女下凡,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人们拿起红帖,赶紧去禀报皇上。汉武帝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连忙请来了东方朔寻求办法。东方朔假意想了一下,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立即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到了正月十元宵灯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常。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元宵的妹妹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地高喊:“元宵姐!元宵姐!”元宵听到了喊声,终于和亲人团聚了。经过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还有一个是,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前去捕杀。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大怒,并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最后,才有个老人想出个办法,他说:在正月十四、正月十五、正月十六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人们此时会举行一些活动来庆祝这个节日,这些活动就逐渐成为元宵节特有的习俗。

吃元宵是庆祝元宵节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元宵,又叫汤圆、圆子。宋朝时,人们见之煮熟后浮于水面,就称之“浮圆子”。这些名称与“团圆”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史籍中有关元宵的记载很多,宋朝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介绍汴京城过元宵节时市场所卖的食品时写道:“市人卖玉梅……科头圆子、拍头焦镦。惟焦镦以竹架子出伞上,装缀梅红缕金小灯笼子,架子前后亦设灯笼,敲鼓应拍,团团旋走,谓之‘打旋罗’,街巷处处有也。”其中的“科头圆子”、“拍头焦镦”就是元宵的品种之一;宋朝周密的《武林旧事》也有这样的记载:“节食所尚,则乳糖圆子、镦柏……十般糖之类。”其中,“乳糖圆子”可能是水煮的元宵,“镦柏”可能是油炸的。北宋之前的元宵是实心无馅的,煮熟之后再以白糖、蜜枣等配食。南宋始有中间包糖的“乳糖圆子”。此后,元宵的品种不断增多,酸、甜、咸、辣等各种口味的元宵都已出现。比较特别的是用芥、葱、蒜、韭、姜组成的菜馅元宵,被称为“五辛元宵”,有勤劳、长久、向上的含义。

正月十五闹花灯是元宵节最为热闹的活动,民间有“三十的火,十五的灯”的谚语。故此,元宵节又叫灯节。元宵燃灯,最初是为了弘扬佛法。汉明帝永平年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yīn)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羯(jié)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目良辰。于是,汉明帝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又流传到民间。汉时张灯仅一晚。到了唐朝,国家规定元宵节当天及其前后各一天为法定节日,官府也停止办公,放灯三天。除了时间延长外,唐代灯市的规模也令人吃惊。唐开元年间的长安灯市燃灯五万盏,花样繁多,其中包括二十间房屋那么大、高一百五十尺的大型灯楼。难怪唐朝诗人崔液做出“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的咏叹。宋代,元宵放灯时间延长到五夜。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八,宋都汴京必是火树银花、灯火辉煌。其花灯品种除了一般的之外,有人别出心裁,用辘轳把水引到灯山最高处,然后“逐时放下,如瀑布状”。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更是把放灯时间延长为十天,从正月初八直到正月十七,并增设了戏曲表演。清代,虽然燃灯期限被缩短成五天,但民间的灯会依然喧闹红火。直到今天,元宵灯会依然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

在冰雪满地的北方,人们还利用自然,雕刻制作出晶莹剔透的冰灯。令人赏心悦目,留连忘返。

猜灯谜是伴随着元宵灯会的兴越而流行的又一项活动。灯谜,就是写在彩灯上的谜语。由于灯谜很难猜中,就像很难用箭射中老虎一样,所以灯谜又叫“灯虎”,猜灯谜又叫“射灯虎”。谜语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游士为游说君王采纳自己的意见,就常常把本意寓含在隐语之中来暗示。这种隐语当时叫“廋(sōu)辞”,便是谜语的前身。猜灯谜作为元宵节的一项游戏始于南宋,人们把谜条系在花灯上,让游人在赏灯的同时进行猜射。明清时期,猜灯谜的活动也十分流行,明清时代的小说《红楼梦》、《镜花缘》等对“猜灯谜”都有所描写。谜语在我国历史悠久,谜格多达几百种,常见的谜格包括粉底格、秋千格、谐音格等。灯谜的谜面往往要注明用什么格。给猜射者一些启发和提示。制灯谜者的奇思妙想,往往令人拍案叫绝。比如:焉哉呼也(打四书句一),其谜底是“失之者鲜矣”。意思是,之乎者也矣焉哉,这几个文言文常用字中,只有“焉哉呼也”,失(没有)“之”、“者”,鲜(少)“矣”。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4 07:34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回答1元宵节的简介来历50字

(一)

元宵节,亦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这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钱塘瞿佑《双头牡丹灯记》:“每岁元夕,于明州张灯五夜。倾城士女,皆得纵观”。

(二)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2元宵节风俗习惯

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天官节、元宵节)﹑中元节(地官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祝您新年快乐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4 09:25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就是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发展到了全国。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虽然元宵节的来历有不同的说法,但是演变到现在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的节日,人们把这一天看作是团圆的一天,都会吃汤圆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4 11:33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的一个重大节日——元宵节,也叫上元节、灯节。
关于元宵节起源的说法很多:
一种说法起源于西汉。
据说,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乱政。朝中大臣周勃和陈平等人协力扫除了“诸吕”,拥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由于扫除“诸吕之乱”的这一天正好是正月十五,所以,以后每年的这天晚上,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以示庆祝。从此以后代代相传,逐渐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节日。由于正月也叫元月,夜也叫宵,故称之为元宵节。《汉书》上有相关记载:“执金吾掌禁夜行,惟正月十五敕许弛禁。谓之‘放夜’。”说明西汉时期,实行晚间不许人们游逛于街道的“宵禁”制度,但在正月十五这天可以解禁。
另一种说法与道教有关。
道教信奉“三官神”,即天官、地官和水官(或人官)。三官各有生日:“天官”生于正月十五日,这天为“天官赐福日”,称“上元”;“地官”生于七月十五日,这天为“地官赦罪日”,称“中元”;“水官”生于十月十五日,这天为“水官解厄日”,称“下元”。人们在正月十五这天给“天官”过生日,祈求“天官赐福”,于是定这天为“上元节”。
除了以上两种说法,民间还流传着两个美丽而有趣的传说。
一个是,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到御花园去给汉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问明缘由。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她觉得不能在双亲面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对她的遭遇深表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见上一面。于是,东方朔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向他求卦。但是,他给每个人的签语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这引起了长安城的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仙女下凡,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人们拿起红帖,赶紧去禀报皇上。汉武帝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连忙请来了东方朔寻求办法。东方朔假意想了一下,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立即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到了正月十元宵灯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常。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元宵的妹妹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地高喊:“元宵姐!元宵姐!”元宵听到了喊声,终于和亲人团聚了。经过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还有一个是,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前去捕杀。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大怒,并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最后,才有个老人想出个办法,他说:在正月十四、正月十五、正月十六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人们此时会举行一些活动来庆祝这个节日,这些活动就逐渐成为元宵节特有的习俗。
吃元宵是庆祝元宵节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元宵,又叫汤圆、圆子。宋朝时,人们见之煮熟后浮于水面,就称之“浮圆子”。这些名称与“团圆”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史籍中有关元宵的记载很多,宋朝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介绍汴京城过元宵节时市场所卖的食品时写道:“市人卖玉梅……科头圆子、拍头焦镦。惟焦镦以竹架子出伞上,装缀梅红缕金小灯笼子,架子前后亦设灯笼,敲鼓应拍,团团旋走,谓之‘打旋罗’,街巷处处有也。”其中的“科头圆子”、“拍头焦镦”就是元宵的品种之一;宋朝周密的《武林旧事》也有这样的记载:“节食所尚,则乳糖圆子、镦柏……十般糖之类。”其中,“乳糖圆子”可能是水煮的元宵,“镦柏”可能是油炸的。北宋之前的元宵是实心无馅的,煮熟之后再以白糖、蜜枣等配食。南宋始有中间包糖的“乳糖圆子”。此后,元宵的品种不断增多,酸、甜、咸、辣等各种口味的元宵都已出现。比较特别的是用芥、葱、蒜、韭、姜组成的菜馅元宵,被称为“五辛元宵”,有勤劳、长久、向上的含义。
正月十五闹花灯是元宵节最为热闹的活动,民间有“三十的火,十五的灯”的谚语。故此,元宵节又叫灯节。元宵燃灯,最初是为了弘扬佛法。汉明帝永平年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yīn)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羯(jié)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目良辰。于是,汉明帝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又流传到民间。汉时张灯仅一晚。到了唐朝,国家规定元宵节当天及其前后各一天为法定节日,官府也停止办公,放灯三天。除了时间延长外,唐代灯市的规模也令人吃惊。唐开元年间的长安灯市燃灯五万盏,花样繁多,其中包括二十间房屋那么大、高一百五十尺的大型灯楼。难怪唐朝诗人崔液做出“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的咏叹。宋代,元宵放灯时间延长到五夜。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八,宋都汴京必是火树银花、灯火辉煌。其花灯品种除了一般的之外,有人别出心裁,用辘轳把水引到灯山最高处,然后“逐时放下,如瀑布状”。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更是把放灯时间延长为十天,从正月初八直到正月十七,并增设了戏曲表演。清代,虽然燃灯期限被缩短成五天,但民间的灯会依然喧闹红火。直到今天,元宵灯会依然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
在冰雪满地的北方,人们还利用自然,雕刻制作出晶莹剔透的冰灯。令人赏心悦目,留连忘返。
猜灯谜是伴随着元宵灯会的兴越而流行的又一项活动。灯谜,就是写在彩灯上的谜语。由于灯谜很难猜中,就像很难用箭射中老虎一样,所以灯谜又叫“灯虎”,猜灯谜又叫“射灯虎”。谜语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游士为游说君王采纳自己的意见,就常常把本意寓含在隐语之中来暗示。这种隐语当时叫“廋(sōu)辞”,便是谜语的前身。猜灯谜作为元宵节的一项游戏始于南宋,人们把谜条系在花灯上,让游人在赏灯的同时进行猜射。明清时期,猜灯谜的活动也十分流行,明清时代的小说《红楼梦》、《镜花缘》等对“猜灯谜”都有所描写。谜语在我国历史悠久,谜格多达几百种,常见的谜格包括粉底格、秋千格、谐音格等。灯谜的谜面往往要注明用什么格。给猜射者一些启发和提示。制灯谜者的奇思妙想,往往令人拍案叫绝。比如:焉哉呼也(打四书句一),其谜底是“失之者鲜矣”。意思是,之乎者也矣焉哉,这几个文言文常用字中,只有“焉哉呼也”,失(没有)“之”、“者”,鲜(少)“矣”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4 13:58

百度知道
元宵的来历
元宵的来历
元宵节的由来是什么?
我来答
易书科技
致力于图书出版、影视IP 2019-01-22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的一个重大节日——元宵节,也叫上元节、灯节。
关于元宵节起源的说法很多:
一种说法起源于西汉。
据说,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乱政。朝中大臣周勃和陈平等人协力扫除了“诸吕”,拥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由于扫除“诸吕之乱”的这一天正好是正月十五,所以,以后每年的这天晚上,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以示庆祝。从此以后代代相传,逐渐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节日。由于正月也叫元月,夜也叫宵,故称之为元宵节。《汉书》上有相关记载:“执金吾掌禁夜行,惟正月十五敕许弛禁。谓之‘放夜’。”说明西汉时期,实行晚间不许人们游逛于街道的“宵禁”制度,但在正月十五这天可以解禁。
另一种说法与道教有关。
道教信奉“三官神”,即天官、地官和水官(或人官)。三官各有生日:“天官”生于正月十五日,这天为“天官赐福日”,称“上元”;“地官”生于七月十五日,这天为“地官赦罪日”,称“中元”;“水官”生于十月十五日,这天为“水官解厄日”,称“下元”。人们在正月十五这天给“天官”过生日,祈求“天官赐福”,于是定这天为“上元节”。
除了以上两种说法,民间还流传着两个美丽而有趣的传说。
一个是,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到御花园去给汉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问明缘由。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她觉得不能在双亲面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对她的遭遇深表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见上一面。于是,东方朔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向他求卦。但是,他给每个人的签语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这引起了长安城的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仙女下凡,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人们拿起红帖,赶紧去禀报皇上。汉武帝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连忙请来了东方朔寻求办法。东方朔假意想了一下,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立即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到了正月十元宵灯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常。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元宵的妹妹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地高喊:“元宵姐!元宵姐!”元宵听到了喊声,终于和亲人团聚了。经过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还有一个是,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前去捕杀。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大怒,并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最后,才有个老人想出个办法,他说:在正月十四、正月十五、正月十六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人们此时会举行一些活动来庆祝这个节日,这些活动就逐渐成为元宵节特有的习俗。
吃元宵是庆祝元宵节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元宵,又叫汤圆、圆子。宋朝时,人们见之煮熟后浮于水面,就称之“浮圆子”。这些名称与“团圆”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史籍中有关元宵的记载很多,宋朝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介绍汴京城过元宵节时市场所卖的食品时写道:“市人卖玉梅……科头圆子、拍头焦镦。惟焦镦以竹架子出伞上,装缀梅红缕金小灯笼子,架子前后亦设灯笼,敲鼓应拍,团团旋走,谓之‘打旋罗’,街巷处处有也。”其中的“科头圆子”、“拍头焦镦”就是元宵的品种之一;宋朝周密的《武林旧事》也有这样的记载:“节食所尚,则乳糖圆子、镦柏……十般糖之类。”其中,“乳糖圆子”可能是水煮的元宵,“镦柏”可能是油炸的。北宋之前的元宵是实心无馅的,煮熟之后再以白糖、蜜枣等配食。南宋始有中间包糖的“乳糖圆子”。此后,元宵的品种不断增多,酸、甜、咸、辣等各种口味的元宵都已出现。比较特别的是用芥、葱、蒜、韭、姜组成的菜馅元宵,被称为“五辛元宵”,有勤劳、长久、向上的含义。
正月十五闹花灯是元宵节最为热闹的活动,民间有“三十的火,十五的灯”的谚语。故此,元宵节又叫灯节。元宵燃灯,最初是为了弘扬佛法。汉明帝永平年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yīn)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羯(jié)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目良辰。于是,汉明帝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又流传到民间。汉时张灯仅一晚。到了唐朝,国家规定元宵节当天及其前后各一天为法定节日,官府也停止办公,放灯三天。除了时间延长外,唐代灯市的规模也令人吃惊。唐开元年间的长安灯市燃灯五万盏,花样繁多,其中包括二十间房屋那么大、高一百五十尺的大型灯楼。难怪唐朝诗人崔液做出“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的咏叹。宋代,元宵放灯时间延长到五夜。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八,宋都汴京必是火树银花、灯火辉煌。其花灯品种除了一般的之外,有人别出心裁,用辘轳把水引到灯山最高处,然后“逐时放下,如瀑布状”。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更是把放灯时间延长为十天,从正月初八直到正月十七,并增设了戏曲表演。清代,虽然燃灯期限被缩短成五天,但民间的灯会依然喧闹红火。直到今天,元宵灯会依然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
在冰雪满地的北方,人们还利用自然,雕刻制作出晶莹剔透的冰灯。令人赏心悦目,留连忘返。
猜灯谜是伴随着元宵灯会的兴越而流行的又一项活动。灯谜,就是写在彩灯上的谜语。由于灯谜很难猜中,就像很难用箭射中老虎一样,所以灯谜又叫“灯虎”,猜灯谜又叫“射灯虎”。谜语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游士为游说君王采纳自己的意见,就常常把本意寓含在隐语之中来暗示。这种隐语当时叫“廋(sōu)辞”,便是谜语的前身。猜灯谜作为元宵节的一项游戏始于南宋,人们把谜条系在花灯上,让游人在赏灯的同时进行猜射。明清时期,猜灯谜的活动也十分流行,明清时代的小说《红楼梦》、《镜花缘》等对“猜灯谜”都有所描写。谜语在我国历史悠久,谜格多达几百种,常见的谜格包括粉底格、秋千格、谐音格等。灯谜的谜面往往要注明用什么格。给猜射者一些启发和提示。制灯谜者的奇思妙想,往往令人拍案叫绝。比如:焉哉呼也(打四书句一),其谜底是“失之者鲜矣”。意思是,之乎者也矣焉哉,这几个文言文常用字中,只有“焉哉呼也”,失(没有)“之”、“者”,鲜(少)“矣”。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4 16:39

元宵节是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4 19:37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开灯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开始“试灯”,十五日夜为‘“正灯’,民间要点灯盏,又称“送灯盏”,以进行祭神祈福活动。

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习俗也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梁武帝笃信佛教,其宫中正月十五大张灯火。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扩展资料:

元宵节列入遗产名录

2008年6月14日,北京市怀柔区、密云区,山西省柳林县,河北省蔚县,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泉州市、晋江市、仙游县、连城县,甘肃省永昌县,青海省乐都县申报的元宵节(敛巧饭习俗、九曲黄河阵灯俗、柳林盘子会、蔚县拜灯山习俗;

马尾-马祖元宵节习俗、泉州闹元宵习俗、闽台东石灯俗、枫亭元宵游灯习俗、 闽西客家元宵节庆、永昌县卍字灯俗、九曲黄河灯俗)经*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民俗;编号:Ⅹ-71)。

2014年12月3日,北京市门头沟区,河北省滦平县,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浙江省宁海县,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陕西省彬县申报的元宵节(千军台庄户幡会、抡花、河上龙灯胜会、前童元宵行会、淄博花灯会、彬县灯山会)经*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元宵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4 22:52

元宵节的起源很古老,源于远古人类在过节时以火把驱邪。这个节要祭祀天神,由于是夜里进行,自然要打着火把,后来就逐渐演变为元宵节了。


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就有了。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因汉明帝提倡佛法,恰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蔡愔称印度摩揭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于是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我国流传下来。

此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扩展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日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5 02:23

元宵节的由来是什么?
我来答
易书科技
致力于图书出版、影视IP 2019-01-22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的一个重大节日——元宵节,也叫上元节、灯节。
关于元宵节起源的说法很多:
一种说法起源于西汉。
据说,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乱政。朝中大臣周勃和陈平等人协力扫除了“诸吕”,拥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由于扫除“诸吕之乱”的这一天正好是正月十五,所以,以后每年的这天晚上,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以示庆祝。从此以后代代相传,逐渐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节日。由于正月也叫元月,夜也叫宵,故称之为元宵节。《汉书》上有相关记载:“执金吾掌禁夜行,惟正月十五敕许弛禁。谓之‘放夜’。”说明西汉时期,实行晚间不许人们游逛于街道的“宵禁”制度,但在正月十五这天可以解禁。
另一种说法与道教有关。
道教信奉“三官神”,即天官、地官和水官(或人官)。三官各有生日:“天官”生于正月十五日,这天为“天官赐福日”,称“上元”;“地官”生于七月十五日,这天为“地官赦罪日”,称“中元”;“水官”生于十月十五日,这天为“水官解厄日”,称“下元”。人们在正月十五这天给“天官”过生日,祈求“天官赐福”,于是定这天为“上元节”。
除了以上两种说法,民间还流传着两个美丽而有趣的传说。
一个是,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到御花园去给汉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问明缘由。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她觉得不能在双亲面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对她的遭遇深表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见上一面。于是,东方朔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向他求卦。但是,他给每个人的签语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这引起了长安城的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仙女下凡,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人们拿起红帖,赶紧去禀报皇上。汉武帝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连忙请来了东方朔寻求办法。东方朔假意想了一下,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立即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到了正月十元宵灯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常。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元宵的妹妹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地高喊:“元宵姐!元宵姐!”元宵听到了喊声,终于和亲人团聚了。经过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还有一个是,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前去捕杀。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大怒,并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最后,才有个老人想出个办法,他说:在正月十四、正月十五、正月十六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人们此时会举行一些活动来庆祝这个节日,这些活动就逐渐成为元宵节特有的习俗。
吃元宵是庆祝元宵节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元宵,又叫汤圆、圆子。宋朝时,人们见之煮熟后浮于水面,就称之“浮圆子”。这些名称与“团圆”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史籍中有关元宵的记载很多,宋朝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介绍汴京城过元宵节时市场所卖的食品时写道:“市人卖玉梅……科头圆子、拍头焦镦。惟焦镦以竹架子出伞上,装缀梅红缕金小灯笼子,架子前后亦设灯笼,敲鼓应拍,团团旋走,谓之‘打旋罗’,街巷处处有也。”其中的“科头圆子”、“拍头焦镦”就是元宵的品种之一;宋朝周密的《武林旧事》也有这样的记载:“节食所尚,则乳糖圆子、镦柏……十般糖之类。”其中,“乳糖圆子”可能是水煮的元宵,“镦柏”可能是油炸的。北宋之前的元宵是实心无馅的,煮熟之后再以白糖、蜜枣等配食。南宋始有中间包糖的“乳糖圆子”。此后,元宵的品种不断增多,酸、甜、咸、辣等各种口味的元宵都已出现。比较特别的是用芥、葱、蒜、韭、姜组成的菜馅元宵,被称为“五辛元宵”,有勤劳、长久、向上的含义。
正月十五闹花灯是元宵节最为热闹的活动,民间有“三十的火,十五的灯”的谚语。故此,元宵节又叫灯节。元宵燃灯,最初是为了弘扬佛法。汉明帝永平年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yīn)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羯(jié)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目良辰。于是,汉明帝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又流传到民间。汉时张灯仅一晚。到了唐朝,国家规定元宵节当天及其前后各一天为法定节日,官府也停止办公,放灯三天。除了时间延长外,唐代灯市的规模也令人吃惊。唐开元年间的长安灯市燃灯五万盏,花样繁多,其中包括二十间房屋那么大、高一百五十尺的大型灯楼。难怪唐朝诗人崔液做出“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的咏叹。宋代,元宵放灯时间延长到五夜。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八,宋都汴京必是火树银花、灯火辉煌。其花灯品种除了一般的之外,有人别出心裁,用辘轳把水引到灯山最高处,然后“逐时放下,如瀑布状”。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更是把放灯时间延长为十天,从正月初八直到正月十七,并增设了戏曲表演。清代,虽然燃灯期限被缩短成五天,但民间的灯会依然喧闹红火。直到今天,元宵灯会依然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
在冰雪满地的北方,人们还利用自然,雕刻制作出晶莹剔透的冰灯。令人赏心悦目,留连忘返。
猜灯谜是伴随着元宵灯会的兴越而流行的又一项活动。灯谜,就是写在彩灯上的谜语。由于灯谜很难猜中,就像很难用箭射中老虎一样,所以灯谜又叫“灯虎”,猜灯谜又叫“射灯虎”。谜语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游士为游说君王采纳自己的意见,就常常把本意寓含在隐语之中来暗示。这种隐语当时叫“廋(sōu)辞”,便是谜语的前身。猜灯谜作为元宵节的一项游戏始于南宋,人们把谜条系在花灯上,让游人在赏灯的同时进行猜射。明清时期,猜灯谜的活动也十分流行,明清时代的小说《红楼梦》、《镜花缘》等对“猜灯谜”都有所描写。谜语在我国历史悠久,谜格多达几百种,常见的谜格包括粉底格、秋千格、谐音格等。灯谜的谜面往往要注明用什么格。给猜射者一些启发和提示。制灯谜者的奇思妙想,往往令人拍案叫绝。比如:焉哉呼也(打四书句一),其谜底是“失之者鲜矣”。意思是,之乎者也矣焉哉,这几个文言文常用字中,只有“焉哉呼也”,失(没有)“之”、“者”,鲜(少)“矣”。
详情
该链接由问题回答方推荐
查看全部22个回答
扇形双眼皮,灵动双眼,自然翘睫

关注埋线双眼皮的人也在看
「艺星」扇形双眼皮艺星美杜莎,根据自身特点,量身设计...
上海艺星医疗美容医院广告
13年包装纸盒厂经验_ 纸箱包装_包装纸盒厂定制批发_选勇盈包装

上海勇盈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专业制作各类印刷包装制品包装...
上海勇盈包装材料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元宵节由来
29 浏览112020-02-10
元宵节的由来是什么?
节是我国最为传统盛大的节日,从初一到十五,每天都是各种活动庆祝节日。那么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怎么来的呢,相传和汉武帝有关。
446 浏览1252019-01-28
元宵节的由来?有什么传说故事?
答:元宵节由来: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相传吕后一系在吕后死后特别害怕大权旁落,就密谋叛乱,于是宗室齐王刘囊联合开国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诸吕之乱”。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
10 浏览13642020-02-06
元宵节名称的由来是什么?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的夜晚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自汉代以来,民间就有正月十五张灯、赏灯的习俗,所以正月十五又称灯节。 按照我国民间的传统,正月十五的夜晚,人们要观灯会、猜灯谜、吃元宵,活动丰富多彩。其时,阖家团聚,其乐融融。
10 浏览642020-01-02
元宵节的来历是什么?
342 浏览256372019-03-18
21评论
热心网友57
写的什么意思呀!
优86435
我也不怎么看得懂
热心网友32
666
查看全部21条评论
向TA提问
21
下一条回答
精彩推荐
13年包装纸盒厂经验_ 纸箱包装_包装...

上海勇盈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专业制作各类印刷包装制品包装...
shyybz.com.cn广告
包装纸盒厂_上海协程包装纸盒印刷...

包装纸盒厂 ,上海协程为您服务!提供包装纸盒设计,生产...
xiecheng-sh.com广告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5 06:11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远自汉代以来,民间即有元夜张灯赏灯的习俗,所以人们又把这一天称作"灯节"。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同时,还要吃些应节食物:南北朝时代元宵节吃伴和肉与动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一种叫“面茧”的面食和焦饣追(即烤饼),到宋代有盐豉汤和绿豆粉做的科斗羹,并出现了“圆子”,此后元宵节南北方均以吃元宵为习。

  元宵灯节期间,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又成了中国的“情人节”。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5 10:16

说到元宵节为什么要吃汤圆呢?其实元宵节也称上元节或灯节,这是一个吃汤圆赏灯的节日,据民间风俗史书上记载,元宵始于隋朝末年,相传是在公元610年正月十五,隋炀帝扬广为*,炫耀民富国强,下令在洛阳城里搭起座座高台戏棚,调来全国各路高手戏班,从十五之夜开始,夜夜花灯高招,歌舞生平,弦歌不绝。一时间,看灯的,听戏的,做小生意的,人山人海,使的个洛阳城沸沸腾腾起来。据说,这时有个小吃店铺的老板别出心裁,把糯米碾成粉,包以糖馅做成团子,然后一煮,又饱肚子,又暖身子,很受欢迎。因为古时称正月十五为上元节,称夜晚为宵,所以元宵由此得名。现在就要吃汤圆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5 14:37

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因为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也称元夕、上元节。因有观灯习俗,又称灯节。佛教文化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5 19:15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6 00:10

袁世凯与元宵
传说,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了辛亥*成果后,一心想复辟登基当皇帝,又怕人民反对,终日提心吊胆。一天,他听到街上卖元宵的人拉长了嗓子在喊:“元——宵。”
觉得“元宵”两字谐音“袁消”,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于是在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禁止称“元宵”,只能称“汤圆”或“粉果”。然而,“元宵”两字并没有因他的意志而取消,老百姓不买他的帐,照样在民间流传。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