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的由来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02 19:18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2 20:47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是深受中国汉族人民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又称水饺,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

有一句民谣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饺子多用面皮包馅水煮而成。有同名电影。另外,中国特色健康保健食品——饺子,已走向世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如日本饺子、朝鲜饺子、韩国饺子、越南饺子、墨西哥饺子等。 

饺子的做法:

1、面团分小块,擀成饺子皮。  

2、肉馅再剁细,拌入调味料调成馅料。  

3、每张饺子皮包入馅料少许,捏成饺子,放入开水中煮至浮起,反复点水两次后捞出。  

4、高汤烧开,加入调味料,韭黄洗净切小段,和饺子一同放入高汤内,最后撒下洗净、切碎的香菜和少许麻油即成。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2 22:05

  起源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相传东汉末年,南阳大夫张机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他在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百姓挨饥受寒,耳朵冻烂,随后他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天派药。他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做法是用羊肉、一些驱寒草药煮熬,之后用饀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据说吃后身体会发热,两耳变暖,后世有人诈传该配方含有辣椒,但此为伪史,因为辣椒原产自美洲,约明末后才传入中国,但有人猜测该配方可能含有花椒。

  当年张机派药持续到年三十。初一时,人们开始仿娇耳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称之为“饺耳”、“饺子”。

  早在三国时期,魏国人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据考证: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清朝有关史料记载:‘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年初一,无论*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在广东,水饺又可以指另一类食品,是用红萝卜、笋、猪肉或虾做馅的)。’千百年来,饺子做为贺岁食品,受到人们喜爱,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饺子,是一种以面为皮的充馅食物,是在中国北方比较传统的食物。在一些地方称之为扁食。常见的有水饺、蒸饺、煎饺。

  中国北方人过春节,绝不能少了饺子。大年除夕包饺子,午夜十二点开始吃,以谐音取“更岁交子”的意思。农历正月十五的饺子也叫团圆饺子,因为这一天是农历新年后第一个满月。除此之外还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在中国北方很多地方都有冬至吃饺子的习惯。

  中国南方地区也普遍有饺子这一食品。但是与北方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饺子在南方地区有可能做成米粉皮(用米研磨成粉,做成饺子皮)。而且饺子在南方地区只是一种普通的食品。很少出现在逢年过节的餐桌上。与北方饺子的地位截然不同。

  满族称饺子为“子孙饽饽”。

  晋语区、以及鲁西南等地区也把饺子叫做“扁食”(晋语区对该物多有煮角的称呼。,但“扁食”在闽南语中却是馄饨的意思)。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2 23:40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回答新年好呀

饺子由馄饨演变而来。

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扁食”“饺饵”等名称。三国时期称作“月牙馄饨”,南北朝时期称“馄饨”,唐代称饺子为“偃月形馄饨”,宋代称为“角子”,元代、明代称为“扁食”;清代则称为“饺子”。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东汉河南邓州人张仲景首创。当时饺子是药用,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3 01:48

饺子的来历:
建安初年,张仲景出任长沙太守,不久瘟疫流行,他的官做不下去了,便毅然辞去了太守官职,告老还乡,决心为百姓治病。
这时正值数九隆冬,他在回乡路上,看到那些为生存而奔波的穷苦百姓,衣不遮体,许多人耳朵都冻烂了,心里更加难受。
他一到家,登门求医者便蜂拥而至。可是张仲景心里老惦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乡亲们。冬至到了,他让弟子替他看病,他在南阳东关空地上搭起了医棚,盘上大锅,专门舍药为穷人治冻伤。他把羊肉、辣椒和去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熬到火候时再把羊肉和药材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治病的穷人,每人一大碗汤、两个“娇耳”,这药就叫“祛寒娇耳汤”。人们吃后,顿觉全身温暖,两耳发热。从冬至起,张仲景天天舍药,直舍到大年三十。乡亲们的耳朵都被他治好了,欢欢喜喜地过了个好年。
从此以后,每到冬至,人们就想起张大夫为乡亲治病的情景,也模仿着做娇耳的办法,做起了食品。为了区别“娇耳汤”的药方,就改称为“饺耳”。因叫着别嘴,后来人们就叫它“饺子”了。天长日久,形成了习俗,每到冬至这天,家家都吃饺子。
饺子又叫“交子”,据史料记载这名称的来历与我国大年三十夜食饺子的习俗有关。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是农历中最隆重的节日,大年三十晚上,有守夜辞岁的习俗。守夜辞岁的活动在各个地区都有所不同,其中最普遍的一种叫包辞岁吃。它是指在大年三十夜把备好的肉、菜剁成馅,其中的肉和菜谐音为“有财”,因此在剁时往往要弄出大的声响,让左右邻居听见,馅调好后和面擀皮将它包成月牙形的食品,到午夜十二点时下锅煮熟全家共食,这就叫包辞岁。
按旧时天干地支的计时法,午夜12点为“子”时,又称“子夜”,子时钟声一响人们便由旧的一年迈进了新的一年,称为“更岁交子”。习俗中在子时吃的这种带馅食品完全是为了辞旧岁迎新年,因此人们便把它称为“交子”,口耳相传,便得此名。后来用于书写时,因为“交子”为食品的一种,便在前边加上“饣”,于是成为“饺子”。
除夕吃饺子的习俗据专家考察,在明代已广为流行,在《明宫史》、《宛署杂记》等书籍中已有春节吃饺子的记载。到了清代已成为定俗。饺子的叫法在古代除了“交子”外,还有“角子”、“扁食”、“馄饨”、“煮饽饽”等。
饺子虽然到了明清才成为定俗,但它的产生却可以追溯到更加久远的年代。 据考证早在春秋中晚期时就有饺子这种食品,这可以从1978年在山东省滕州出土的薛国故城里找到证据,在这里出土的薛国故城里,共挖掘了9个墓葬,其中有一座是春秋时代的薛国君主墓。在该墓出土的一套青铜礼器中,有一个锈蚀的铜器,里面整整齐齐排放着一些白色食品。它们为个体三角形,内包有屑状馅料。后经考察,此为今天的饺子和馄饨。这是迄今为止在我国所发现的最早的饺子。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