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起源和端午的习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03 06:58
我来回答
共6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3 08:27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一曲儿歌唱罢,端午又至。现在大家对于端午节的认识就是三天假期,但父母们已经要开始面对孩子们的问题:什么是端午节呀?然后初为人父人母的答案自然是围绕着印象中的屈原、粽子、雄黄酒的故事展开,其实,这里面有个误解,那就是先有的端午节,而屈原的死只是恰好选择了这一天。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的夏至习俗,从夏朝开始古人就有了对于天象的观察,并诞生了历法的概念,我国依次出现过夏历、商历和周历,三种历法的不同主要区别每年开头的月建不同,夏历以建寅之月为首,商历以建丑之月为首,周历以建子之月为首,现行的阴历,是夏朝采用的正月建寅的太阴历,故又名“夏历”。
夏历中已经有了对于节气的划分。夏商周时期在临近夏天的时候有许多节俗活动,均与夏令有关,且与夏至时间相邻,故称为“夏至节”,在此日要进行各种驱虫、洒扫、祛暑等传统的习俗,来迎接夏天的到来。
到了西周时期,吴国和越国地区又融入了以“龙”为代表的图腾祭祀活动,龙舟竞渡以及粽子,粽子是我们常叫的俗称,它的正式名称叫做粽籺,是龙舟竞渡的时候投食江里的蛟龙的。
到了春秋时期,对于端午节又赋予了多重意义,吴王夫差听信谗言,赐伍子胥宝剑自刎,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夫差将其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为纪念伍子胥之日;此外吴越两地还在这一天纪念为救父而投江的孝女曹娥;此外,浙江还有端午节来源于勾践操练水军之说,龙舟竞渡活动,被认为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操练水师、打败吴国的历史。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在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抱石投汨罗江身死,用生命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到了先秦时代,人们普遍认为农历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五月五日这一天倍认为是“恶月恶日”,《吕氏春秋》中就有规定说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所以从先秦以后,五月五日便倍认为是不吉之日,在此日应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大概就是全国卫生日的概念。
而“端午”一词,最早的出处就是在晋朝,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这本书成了现代人们查考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参考。
周处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是他除三害的故事,晋代周处在《风土记》就说过:“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从字面上来讲,端午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
粽子也是在这时候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的,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也许早在战国时期,我们的伟大诗人屈原也曾吃过粽子,不过那时候还叫做角黍。
端,在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端五同义。还有一种说法,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为了避讳,改五为午,从此,端午之称更加普遍。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
自此,端午节的称谓便流传开来。
古老的端午节民俗不仅仅是吃粽子、赛龙舟,其实在端午节民间还有插“五端”、吃“五黄”、吃“五毒饼”辟“五毒”、系“五彩丝线”,佩带香袋香囊等习俗,在古时候,端午节时就有“插五端”、“吃五黄”、“吃五毒饼”、“系五彩线”“佩带香袋香囊”等众多与“五”这个数字联在一起的习俗。
“插五端”是指插挂菖蒲、艾草、葫蒜、榕枝和石榴花于门窗上以辟不祥。
食“五黄”、吃“五毒饼”是端午时的重要食俗。五黄指的是黄花鱼、黄瓜、蛋黄、黄豆、雄黄酒。易经术上认为,*可以解毒制煞。按祖国医学认为,端午的五月初五的中午,正值一年中人体的阳气最盛之时,黄鱼、蛋黄、黄豆(粽子内加入黄豆)都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及维生素、黄瓜、雄黄都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古代人虽有些迷信但却也知按节令保健养生。
“五毒”指的是蝎子、蜈蚣、蜘蛛、蟾蜍和毒蛇。五毒饼就是用雕刻了五毒虫图案的印模子,加盖在那时人们喜欢吃的玫瑰饼上而制成。吃五毒饼寓意把一切毒虫吃(消灭)掉,使它不再伤害人。
从两千年前古人就有佩带香囊以除毒防疫去邪之习俗,端午节时更必佩带。香囊内装有雄香、桂枝、花椒、辛夷、丁香等中药,富贵人家要加装些檀香、麝香。从医药学看这些药确有一定祛病健身之效,古人除佩带还常放在床前及枕边。
旧时女孩们在端午节前还常用棉织丝缎剪成多种式样,并用五彩丝线绣成王字或五毒虫等图案,年年有翻新可谓女红竞巧,女孩们还用凤仙花涂染在指甲上,因这些习俗端午节又有“女儿节”之称。
因为屈原出彩的文笔及传奇的故事,现在民间传说中端午节关于屈原的传说影响最大、范围最广,人们也普遍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投汨罗江而死的忠臣屈原。
但其实端午节历经前年,承载了人们对所有美好的期盼、对健康的追求、对疾病的防治、对圣贤的缅怀……
如此说来,应该是先有的端午节这个节日,但那个时候不叫端午节这个名字,后有的屈原投江,加深了这个节日的意义,到了晋代之后,这一天有了固定的称谓——“端午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3 09:45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的5月5日是端午节,传说诗人屈原在这天投江自尽,人们非常哀痛,很多人去汨罗江哀悼屈原,甚至有些渔夫会将食物投进汨罗江,有些人还会用叶子把饭包起来投进河里,这一习俗一直流传下来,因此人们会在这一天吃粽子,来纪念屈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会往粽子里面加入猪肉、咸鸡蛋等食物,粽子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样。
赛龙舟也是端午节一个传统习俗,在一些靠近河流的地区,经常会举行赛龙舟活动。除此之外,还有佩香囊的习俗,人们认为给小孩子佩戴香囊,具有避邪驱瘟的效果,有些地区的男女,会互相送香囊表示爱意。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3 11:20
端午节起源于古代百越崇拜龙图腾的部族——百越族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后来,该节日被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的风尚,以及民俗中“恶月恶日”的说法,再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的内容,形成了现在的端午节。端午节习俗有扒龙舟、挂艾草与菖蒲、端午食粽、放纸鸢、睇龙船、拴五色丝线、佩香囊、洗草药水、打午时水、浸龙舟水、铸阳燧、佩豆娘、贴午时符等。一、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01
吃粽子
在我国春秋事情就已经出现粽子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而吃粽子”,粽子是具有文化积淀的食物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会往粽子里面加入红烧猪肉、咸鸡蛋、香菇、红豆等等食物,粽子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样,比如有腊肉香肠粽、松仁莲子粽、蛋黄火腿粽等等口味。

02
赛龙舟
在端午节的时候赛龙舟也是一个传统活动,在一些靠近河流的地区经常会举行赛龙舟活动。相传屈原投河自尽后,渔夫划船在江中打捞屈原的身体,然而依然没有找到,因此,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会在每年的五月五号划龙舟以表示对屈原的哀思。

03
佩香囊
古时候人们认为给小孩子佩戴香囊具有避邪驱瘟的效果,甚至会在香囊内部装上一些艾草、朱砂、香药等,然后再缝起来,再用一些五彩线扣在香囊的头部,结成一串。有些地区的男女会互相送香囊以表示爱意,不过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会佩戴香囊了。

04
悬挂艾叶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在门眉歘悬挂一串艾叶,表示驱除瘟疫和瘴气。艾叶有一股清香,能够驱赶蚊虫,具有净化空气、杀菌消毒的作用,因此,古代人们会在门眉处插上艾叶以防止疾病传播。在端午节的时候插艾叶的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3 13:11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处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龙德显扬。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端午节本是南方沿海一带上古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常见的习俗划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挂荷包,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3 15:19
“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五”(午)为中。“端午”(端五),“中正”也,这一天午时则为正中之正。另,端亦有“初”的意思,因此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5] 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仲夏端午,飞龙在天,龙星处在“中正”之位,寓大吉大利。[3] [5] [6] [7]
端午节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当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如有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艾节、上日、五月节、菖蒲节、天医节、草药节、浴兰节、女儿节、午日节、地腊节、正阳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诗人节、屈原日、躲午节、解粽节、端礼节、五月初五、五月当午等等。[8] 端午的多个名称由来:
天中节
因端午节恰在夏至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太阳在天空位置是一年里最当中,故名。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3]
重午节
上古干支纪元法,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纪元通用天干地支。最初端午为干支历的午月午日,正月建寅,第五个月即为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到了汉代时,由于南北统一,历法变动,朝廷为了方便过节,规定每年的端午节改为阴历五月五日。[9] [10]
龙舟节
龙舟竞度最早是古代南方吴越先民祭龙祖的一种祭祀活动形式[11] [12] [13] ,南方先民使用舟船普遍,往往在舟船画上龙图形作为部族的图腾或保护神。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故又称龙舟节。[11] [12] [13] [14] [15] [16]
当五汛
在上海部分农村,靠杭州湾北岸一带区域,如奉贤、南汇等地区,习惯上称“端五节”为“当五汛”。亦有个别地区称为“五月当午”。[3] [17]
龙节
上古先民在端午进行祭龙,端午节在当时其实是“龙的节日”。仲夏端午“飞龙在天”,苍龙的主星“大火”(心宿二)高悬正南中天,龙气(阳气)旺盛。《易经·乾卦》爻辞中所言的“龙”,实质是对苍龙七宿一年四时运行的阐发。[18] [19] [20] [19] [15]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而端午日是草木药性在一年里最强的一天,这天采的草药治皮肤病、去邪气最为灵验、有效。民间有在端午采草药煲水沐浴的习俗,故称浴兰节。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3] [21]
上日
端午,有的地方’称为‘上日’,意思是“神的日子”。亦有佳日、佳节的意思。[22] [23]
菖蒲节、艾节
古人认为菖蒲、艾草有辟邪作用,端午阳气旺,且艾、菖长势茂盛,每年端午人们有在门上挂菖蒲或艾草辟阴邪的习俗,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艾节”。[3]
躲午节
五月,古时北方中原称之为“恶月”,所以有的地方在端午节这天,父母便把未满周岁的儿童,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避恶,故有“躲午节”之称。[24]
女儿节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3]
地腊节
道教把全年分为五腊,正月一日天腊,五月五日地腊。据《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与《云笈七笺》中说,五月初五名地腊,五帝攒会之日,此日五帝会于南方三炁丹天,查生人祖考及见世子孙所行善恶,以定罪福,校定生人官爵。道教认为一年中的几个腊日是良辰吉日,适合祭祀祖先和诸神以获得福佑。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3 17:44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吉日,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其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节两个标志性习俗是吃粽子和龙舟竞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