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22:2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5 05:47
真正把胡床(绳床)转变为木制的交椅,再将它发展到如今俗称的椅子,大约是在南宋中后期,由于江南湿气过重,老百姓长期席地而坐对健康不利,于是在南宋小朝廷的推崇和鼓励下,椅子开始盛行于世,到了明、清两代终于也飞入寻常百姓家。至此,“胡床”一词便彻底淡漠了,它已完全被“椅子”所代替了,“床”字也就单单泛指睡觉意义上的床。 把“床”解释为“井栏”,那个“前”字就不好落实。“井栏旁”“井栏四周”都好讲;“井栏前”不好讲,因为井栏的方位分不出前后左右。月光是照在井栏四周的,这个“前”字恐怕就否定了把“床”释为“井栏”的说法。所以,这个“床”字还是应当解释为睡觉用的床。 又有人提出这里的床指的是“胡床”,也就是椅子。按此说法,诗人是坐在院中的椅子上看明月思故乡的。“胡床”系东汉后期从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故曰“胡”。隋代改称“交床”,唐代称为“绳床”。胡床是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由八根木棍组成,坐面其上为棕绳联结以为床面,床足斜向相交时可以放稳。胡床可以折叠,取放方便。汉以后,有许多关于胡床用于野外郊游、野外作战携用的记载,魏晋以后被广泛使用。《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服妖》:“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京师竞为之。”《宋陶穀清异录陈设门》:“胡床施转关以交足,穿便绦以容坐,转缩须叟,重不数斤。相传明皇行幸颇多,从臣或待诏野顿,扈驾登山,不能跋立,欲息则无以寄身,遂创意如此,当时称‘逍遥座’。”《宋程大昌演繁露》卷十四:“今之交床,制本自虏来始名‘胡床’,桓伊下马据胡床取笛三弄是也。隋以谶有‘胡’,改名‘交床’。唐穆宗长庆二年十二月,见群臣于紫宸殿,御大绳床,则又名‘绳床’矣。”《明高濂遵生八笺》记载:“滕床,藤制,上有倚圈靠背,后有活动撑脚,便于调节高低。”《清阮葵生茶余客话》:“交木两支,如交椅之称。胡床,即交椅。”再细究一下,诗人是坐在椅上的感觉应是“身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才对!而且唐朝诗人所言此物,一般都不单独称“床”,不是说“胡床”,就是言“绳床”。“床”和“胡床”这两个概念他们分得很清楚。全唐诗中涉及“床”这个物品的诗近九百首,几乎都是这样。 床的解释太多,我的看法是:1、床在唐代之前主要是指坐的床,如南朝有“笏满床”的典故,佛教有“勿坐高床”的戒律,所指的都是富贵人家坐的床,而睡的床一般称榻,如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徐儒下陈蕃之榻,而不说下陈蕃之床。但那时坐的床一般高、大、宽,可能有时睡在上面休息,以致后来逐渐将睡觉的榻普遍称为“床”,词义由此变化。在唐代,床的意义有可能正在变化之中,因此唐诗中床有时指睡觉的床,有时指坐的床。2、 这里的床是指井床,也就是井轱辘那地方,它一般建在村口,所以是家乡的象征物,所以能低头思故乡,如果是我们睡觉的床,月光是照不进来的,就算照进来,也难以举头望明月啊。3、将床解释为井床也有一定的道理,比较符合诗的意境。也许那时床就是个多意义的词。如果如此,那么床到底指的是睡觉的床、坐的床还是井床,则只有李白自己清楚了。 多有猜测,不保证正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