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22:1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5 02:46
有“皖南一枝花”美誉的皖南花鼓戏,最近入选“非遗”名录,这为花鼓戏摆脱目前的困境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作为传统文化的皖南花鼓戏,能否借此振衰起颓,恢复“皖南一枝花”的昔日荣光?
花鼓戏曾经走红,传统文化大多因民间而兴。皖南花鼓戏就来自民间,起源于太平天国时期的花鼓调,流行于皖南宣州、广德、宁国、郎溪等地。19世纪末,湖北民间的花鼓调和河南的灯曲随移民传入皖南,与当地民间歌舞合流,并接受徽剧、京剧等兄弟剧种的艺术影响,历经百年演化、发展,形成了一个具有粗犷、质朴、明快的艺术风格和鲜明乡土色彩,覆盖皖苏浙三省周边地区近千万人口的地方剧种。
皖南花鼓戏表演艺术源自民间歌舞,以白扇子、红毛巾、彩色带为基本道具,根据人物性格、思想感情的变化,构成多姿多彩的舞蹈和形体动作,伴着特定的锣鼓节奏翩翩起舞,以表达人物内在情绪,完成戏剧动作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正是因为其“草根”特性,皖南花鼓戏一度兴盛,又一度衰落。
解放后,濒危的皖南花鼓戏梅开二度,曾深入华东大中城市巡回演出,并于1982年进京汇演,受到广泛的关注,涌现出一批在全国具有知名度的优秀剧目和艺术家。《春嫂》、《柯老二入党》、《羯鼓惊天》、《水妹子》等一批优秀剧目影响较大,其中,《老板娘》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提名奖,《送瓜苗》获第11届中国曹禺戏剧奖全国小品小戏大赛一等奖。截至目前,皖南花鼓戏现存传统大戏37本,小戏87出。
皖南花鼓戏原为花鼓调,为安徽5大剧种之一,流行于皖南与苏南、浙江相毗邻地区,而以宣州、郎溪、广德、宁国一带最为盛行。它是百年前湖北东路花鼓调与河南的灯曲随移民流入皖南,先与皖南地区的民间歌舞合流演唱,后又接受了徽剧、京剧等兄弟剧种的艺术影响,逐渐发展演化而成长的一人富有乡土气息的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