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22:5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4 14:05
诞生于八十多年前,当时的相机多为体积庞大、笨重的机器,固定镜头与快门速度,使用8 x 13厘米大玻璃底片,需配三脚架携带,不便携带。拍照对摄影师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对普通人则是繁琐且昂贵的事情。
在德国中西部的威兹勒小镇,这片地区曾是德国光学和精密制造工业的重要基地。世界著名的徕茨公司和徕卡相机在这里诞生。主要设计师奥斯卡·巴纳克于1911年成为徕茨公司研究部主任,他设计了一种使用35毫米电影胶片、可拍摄24 x 36毫米规格底片的相机,旨在携带方便。这台相机拍出的底片放大后效果很好,轻便、灵巧的特点让巴纳克爱不释手。他开始考虑开发易于携带的新一代相机。这台相机采用42毫米镜头、1/40秒快门速度,可以拍摄40张底片,是世界上第一台135相机。然而,该相机并未投产,直到战争结束后,徕茨公司老板厄恩斯特·徕茨开始生产这款相机。
巴纳克在1914年用“原型徕卡”拍摄的威兹勒小镇街景至今仍清晰动人。由于当时大画幅相机的摄影师对这类小型相机持怀疑和不接受态度,该相机并未投产。直到十年后的1925年莱比锡春季博览会上,徕茨公司才正式推出了30台A型深卡相机。
徕卡相机的命名源于“原型徕卡”的基础制造,最初被称为“原型涂卡”。由于与法国克待乌斯公司制造的“EKA(爱卡)”相机发音易混淆,后改为“Leica”(徕卡)。相机的牌子确定为“徕卡”后,一直未刻在相机上,直到1932年推出的徕卡II型双取景器相机才刻上这个名字。
随着技术的发展,徕卡相机经历了从螺口相机到旁轴相机再到单镜头反光相机的演变。从徕卡Ⅰ型到Ⅲ型,螺口相机在技术上已经相当成熟,性能完备。其主要贡献包括采用精密程度较高的机身,实现相机的小型化和轻量化;采用小型焦平面快门和多段位阻尼系统,提高曝光精度和范围;统一机身像面定位距,实现镜头标准化互换;创建以机身为中心的多附件体系,拓宽使用范围;提高光学水平。
徕卡M3的问世标志着徕卡相机的鼎盛时期,它继承了徕卡的优良品质,并对传统模式进行了大范围改良。M3的改良包括内装等倍率亮框取景器、装备自动复位式胶片计数器、改转盘式输片机构为力矩式输片机构、改螺口镜头连接为卡口镜头连接、启用新型不回转式快门调速盘、新型分体插刀式连动电子测光表。
徕卡相机的发展显示了世界相机发展的历史轨迹。许多摄影师用徕卡相机记录下人类生活中的重要瞬间和平凡人生,促进了人类摄影历史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徕卡相机的军用特性在二战期间得到了充分体现,成为战地记者的重要拍摄工具。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多轻便小巧、价格适中的数码相机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徕卡相机逐渐成为了收藏柜中的珍品,其品牌效应依然存在。
徕卡相机在设计上表现出的美学价值形成了深厚博大的文化内涵。经典的螺口徕卡相机是小型相机的代表作,影响了几代小型相机的发展。仿制徕卡的产品也由此应运而生。
徕卡相机在工艺方面表现出的严谨和精良做工一直为人们所追逐。从徕卡Ⅰ型到Ⅲ型,螺口相机在技术上已经相当成熟,性能完备,为徕卡相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徕卡M3的问世标志着徕卡相机在技术上的登峰造极,对世界相机工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随着日本相机生产国的崛起,徕卡相机在市场竞争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R系列相机的发展逐渐模糊了徕卡风格,与日本相机的技术差距日益明显。相比之下,M系列相机受外来技术的影响相对较小,保持了全机械方式运行,更符合传统相机爱好者的需求。
徕卡相机在旁轴相机与单镜头反光相机之间的技术演变中,不断凝聚为或表现出一种文化。使用价值对徕卡来说也许已经变得不十分重要,或者说只是徕卡的一个方面。在数字化不断冲击传统的今天,徕卡更容易被看作是传统。而传统表述的是一个历史,没有历史也就没有未来。
在整个相机工业的发展历程中,人们不能不说:徕卡,历史的象征!
即leica。创立于1849年,由23岁的德国数学家卡尔.开尔纳(Carl Kellner)在威兹拉(Wetzlar)成立“光学协会”,开始镜头与显微镜的研发。目前是全世界最著名的镜头生产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