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兼容中西之作《山原盈视》现匡时香港2017秋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19:31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分钟前

  刘丹自幼醉心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传世经典画作,痴迷于大师们的精湛技巧,于彼时便凸显出过人的素描造型能力。后转入江苏画院名师亚明门下,专攻国画。精进画艺同时,潜心钻研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结构与观念。1981年,移居纽约后,刘丹往返于各大美术馆,研究西方大师的创作方法。这两段重要的研习经历,丰富并拓展刘丹的思想与理念的同时,使其得以构建起自我的知识体系,并引导其最终走向探索水墨可能性的艺术创作之路。

  匡时香港2017秋拍 现当代书画专场

  

刘丹 《山原盈视》 2011年作 水墨纸本

  147349cm 46.5平尺 估价:HKD4,000,000-5,000,000

  展览:

  心道合一:刘丹 ,苏州博物馆,中国,2013年5月5日-7月10日

  释放未来: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北京亚洲艺术中心,中国,2014年6月21日-8月10日

  水墨无疆:刘丹的绘画,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美国,2016年9月17日-2017年1月29日

  部分出版展览资料

  刘丹认为素描与水墨本身就不处于一般中西绘画意识形态中的对立地位,而他之所以神往欧洲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大师的素描手稿,是因为这些作品是艺术家们在一个私密的时空里,为模仿上帝的心灵和意志而作。而根据素描手稿而进一步完成的作品,却只是为了满足观者的需要,以达到宗教教义和皇权思想的普及。中国早期的法书绘画,也是一种在心灵和精神层面上,探讨宇宙及其神秘性而留下的痕迹。同样都是对着上方说话,两者之间确有异曲同工之妙。若从横向关系上讲,一种文化行为,不能仅仅在单一的文化语境中被检验。例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与波提切利的素描手稿,就气韵生动这一美学最高原则来讲,两者都能当之无愧地在同意层面中互相检验。作为兼容中西的艺术家,刘丹认为自己能同事明白并把握这两种视觉语言是一种特殊的幸运,他亦时常于两者之间进行相互验证,转而作用于其探索水墨可能性的创作之中。

  顾恺之 晋 女史箴图(局部) 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桑德罗波提切利 手稿

  由广大致精微 于芥子境须弥

  刘丹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探索山水画的结构问题,尤其在以石头入画的题材中认识到石头之于中国山水画的结构有着类似干细胞的作用。石在中国文人对如何营造精神空间与物质空间的价值观里,承担了一种时空转换的致幻功能。基于这种认识,刘丹发现了一个适应于转化万物的变形系统。当其描述某些特定的石头时,他完全忠于眼前的形式,但他的山水画却象是以不可阻挡之势自然地生长而成,以此寻求中国山水画的一个大的宇宙观的支撑,恢复对天地人三者间解构的认知能力。山水通过其变化的位置和视点,提出了有关于人和大千世界之联系的问题,这是刘丹对传统文人美学进行的意味深长的反思,并经过时空的转移与他对古今之间频繁对话的深思熟虑而将之重新的解释。于一方石中窥见天地,由一脉山水参见宇宙,于精微处探索广大,于芥子中造须弥境。

  

刘丹 《翦淞阁藏太湖石》 (局部)

2013年作 水墨纸本 香港苏富比2017年春拍

  精确中的模糊 确定中的不确定

  画中的物质形体,不仅仅具有传达山石造型的特性,也能够将所有的形象转化为莫可名状的幻象,目的是以一种完全不具叙述特质的形式,为山水画领域重建一种物象之外的新秩序。

   刘丹

  刘丹对于中国书画艺术的贡献是将古人对于宏观世界的认知,转向为对微观世界的探索。而对微观物象的探索就常将人引到对物象的精确性与客观性的定义与理解,然而刘丹确认为感觉上越是清晰的物体,在意象上却常常是模棱两可,量子学里的波粒二象和中国哲学里对宇宙一切事物变动不居的认知,其实都与物象的精确性及客观性相矛盾,因而他常常喜欢在熟悉中创造出陌生感,让具象的东西变得不再受定式的限制,而变得自由与跳脱。

  刘丹的画作中常将物象从环境中抽离出来,并通过放大和聚焦将画中的物体与真实拉开距离,让观者对眼前的景与物,既感熟悉又感陌生,既觉得真实却又觉得不确定,这种看山不是山的神奇感觉,对观者是一种全新的艺术体验。

  这种在精确中生发出的模糊,在确定之中凸显出来的不确定,重建起了一种物象之外的新秩序,让他的作品变得不可捉摸,有熟悉的回响,却又更加吸引人去探索新的广阔与更多的可能性。

  限制中显其能手 法则中方有自由

  苏立文曾说我们应从雕塑家的角度去看刘丹的艺术,因为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欣赏他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表现了刘丹与传统和自然的关系,同时再现了一个纯粹的造型。歌德曾言:在限制中才能显出能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观察刘丹的画作,处处得见他对传统和法则的强调,用他自己的话说:掌握法则是为了约束的解除,我抵达自由的途径靠的是自律精神。他认为就水墨画而言,他反映了画家与笔墨纸砚的生态关系,在这种生态关系建立的过程中,我想他对限制和法则的尊重,以及他近乎神奇的笔墨,让他走得更高更远。

刘丹 《山原盈视》研究画稿 2011年作 纸本石墨 艺术家本人收藏

安格尔 《露易斯奥松维尔夫人》 1845年作 布面油画 弗里克收藏,纽约

  想法和目的,不论它们多么崇高,不等于是好的艺术,当下这么多流行的观念艺术如此糟糕,就是一个见证。秘诀不在于此,秘诀是艺术家所具有的把感觉转化为造型的才能,这是一个神秘的出自直觉的过程,艺术家对它可能有种模糊的感觉,有的时候甚至没有,但是它驱使艺术家作出某种选择。

  苏立文

  盈视中之山原 弥合古今中西之经纬

  刘丹对于文艺复兴时期古典大师们的作品的热爱,贯穿于他几十年的创作生涯。正如他说:有时我会将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的韵律转化为山水,在他近年一系列的山水作品中,以独特的视角将这些大师之作转化,并用独一无二的艺术语言创作出了致敬这些传统的壮丽山水。其山水画《皱褶重新被确定》的创作便受到拉斐尔《圣本尼迪克特接受门徒莫瑞丝和普拉西德斯》的启发。他的绘画质疑着传统题材的分类,他采用人物画的构图但又重新解构人物在刘丹的山水画中扮演着石头或干细胞的角色。他的灵感来源还包括弗拉巴托洛梅奥,波提切利和达芬奇的银尖画,体现着他对绘画材料和技法的关注。

匡时香港2017秋拍 刘丹 《山原盈视》 (局部)

  此次这件《山原盈视》,正是受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的名作《露易斯奥松维尔夫人》的启发,画中夫人的眼神引起了刘丹的注意与无限的遐想,她瞳孔中的深邃透闪着神秘的光芒,充满了无法捉摸的可能,正是在这迷人的眼神之中,刘丹的心中闪现出了一脉奇幻的山原。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艺术家将古今中西的经纬弥合在了一仁瞳孔之中,他让我们在奥松维尔夫人的盈视中看见了另一个维度中的山原川泽。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