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禾与筱禾的一席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12:11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0 04:13

在古城丁香盛开的季节,晓白与筱禾进行了一场深入的对话。晓白提问时,提到许多人因《北京故事》对同性身份有了认知,并询问多年后的筱禾如何看待这部作品。筱禾回应,尽管作品充满激情,可能有些幼稚,但其对美好感情的追求强烈,如能引起共鸣,意味着人们并未失去爱的能力。

关于小说中悲泣的叙述风格,筱禾认为是为了营造感人的效果和塑造完美人物,同时也融入了一些现实元素。尽管叙述本身并非始终悲凄,但在情感上深深触动读者。对于“性情”这个话题,筱禾强调它并非与理性或责任对立,而是人性的一部分,可能带来超凡勇气,尽管其中包含非理性因素。

晓白指出,《北京故事》中的角色似乎在寻求自我释放,筱禾对此表示可能是下意识的行为,他不喜欢被“烙印”感束缚。在捍东和蓝宇这两个角色中,晓白询问哪个更多承载了作者的爱的追求,筱禾则认为捍东展示了人性,而蓝宇寄托了理想。

谈到创作激情,筱禾解释说后三分之二是感情冲涌和读者认同后的创作热情,而前三分之一的写作冲动则源于对异性恋黄色小说的好奇。关于《北京故事》的创作过程,筱禾提到起初没有设定完整结构,而是随着故事发展而定。

晓白询问题材转变的原因,筱禾表示写作是随心所欲的,从《北京故事》到《抗拒的诱惑》是出于个人情感的倾诉需求。对于“烙印”感,筱禾将其视为对同性之爱特殊性的放大,而非记忆或执着。

在小说《北京故事》中,蓝宇的出现让角色更加鲜明,而晓白认为,《抗拒的诱惑》是更深的突破,但筱禾强调写作动机并非肩负使命,而是个人情感的流露。关于角色选择,晓白提到悍东的复杂性,筱禾则承认在创作《北京故事》时对悍东并未深思,而蓝宇则更具文学性和冲击力。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