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朝如此强盛,其时普通群众的生活水平如何?-这是我自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23:06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3 23:21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朝代,拥有290年的历史。学者王士立的研究指出,贞观年间农民受田百亩,如全部种植粮食,中等年景下一年可得粟百石左右。不过,国家征收的税赋约占据四分之一,以一家五口计算,每年食米三十六石或粟六十石,扣除口粮后尚余十五石,加上其他副业收入,大致可维持基本生活需求和简单再生产的条件。若遇丰年,境况可能稍好;若遇荒年,则要差一些。受田三十亩的狭乡农民,在中等年景下只能得粟三十石,扣除租调后,生活条件更加艰难,只能维持“糠菜半年粮”的水平。

《中国赋税史》(2003)中的计算进一步说明了当时民众生活的实际情况。在均田、租庸调制下,农民的生活状况既有维持也有破产*的情况。以一夫一妇五口之家为例,主要依靠三十石粮食生活,其中七石七斗五升被用于缴纳租税,剩余二十二石二斗五升。按每人每日需口粮七升二合计算,全年需要二十五石九斗二升,扣除租税后,尚缺三石六斗七升的口粮。农民在满足吃饭之外,还需要种子、农具、肥料等生产资料和日常必需的开支,因此生活更加困难。贫苦农民受田数额更低,缴不起租调的情况更为严重。

不同地区百姓生活水平存在差异,关中地区人口过多,粮食产量有限,容易发生饥荒。唐高宗永淳元年,关中大饥荒导致长安城内人相食,唐高宗不得不逃荒前往洛阳,随行侍卫的禁军有不少饿死,第二年唐高宗在洛阳病逝。据统计,唐高宗时代唐廷去洛阳就食过六次,唐玄宗极盛时代的“开元盛世”也有五次去洛阳就食的记录,反映出当时关中人口过多,依赖关东物资供养。

安史之乱后,被招安的藩镇中,百姓生活情况较好。这些藩镇力量相对较弱,为了避免被朝廷视为眼中钉,与当地土豪结合,不敢过分剥削百姓。河北三镇的军人在当地结婚生子,与当地土豪联姻,成为利益共同体。以魏博镇为例,魏博牙兵一共有八千户,他们世代居住在魏州,垄断周边农田,成为拥有几十亩土地的小地主。如果节度使横征暴敛,八千户牙兵将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人。安史之乱后,河北三镇虽然没有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但军人多次杀死自己节度使的情况表明,他们与当地土豪联合起来对抗*。

唐朝*直辖地区老百姓生活的困苦情况被多次提及。胥吏追征,官府催*,导致农民不得不变卖所有,以应对公事。在丰年,农民以低价售粮不足以充缗钱;在凶年,则因高利贷无法偿还债务。丰凶不均,农民的生计难以保障。白居易曾指出,唐代中枢直辖地区在遇到灾年时,朝廷不但不赈灾,反而加紧催*,导致农民生活更加艰难。

唐僖宗朝宰相卢携明确表示,关东去年旱灾,麦收仅半,秋稼几乎无收,冬菜也少,贫者以蓬实为面,槐叶为齑。灾民难以采拾,坐守乡闾,等待死亡。朝廷如不减免余税,百姓实无生计。卢携在奏折中表达了对朝廷不免税、不赈灾的愤慨,强调百姓生活困境。

综上所述,唐朝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有着显著差异。从王士立的研究到《中国赋税史》的计算,再到白居易和卢携的记载,都反映了农民在维持生计、缴纳税赋、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的艰难。唐朝社会中,普通百姓的生活既面临国家税收的压力,也受到自然灾害和地方政权管理的影响,生活条件复杂多变。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