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之谦书法生涯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21:07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5分钟前

赵之谦的书法生涯在早期便展现出深厚功底,他二十岁前每日习颜体,勤于研习《家庙碑》。然而,随着帖学衰落,碑学兴起,历史潮流推动赵之谦转向碑学。他继承并发展了包慎伯的《安吴论书》,提倡新碑法,成为碑学的代表人物,尤其在咸、同年间,碑学风靡,他以独特的技艺引领潮流。



在避居温州期间,赵之谦对包安吴的理论深感折服,对六朝古刻的欣赏和对二王书法的反思,促使他开始转向新的书法道路。他与沈均初、胡甘伯等人共同研究金石,重编《补寰宇访碑录》,并倾心于《郑文公碑》,这成为他书法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赵之谦在35岁后彻底放弃颜体,转向北魏书法,他的转变迅速而显著,如在36岁时为祁季闻书写的楷书诗册就体现了这一转变。他从郑道昭的碑刻中领悟“卷锋”,张宛邻的书法使他理解了转折,而邓石如的真迹则让他体会到顿挫。他的书法风格在不断探索中逐渐成熟,尤其是在40岁前后,虽然笔力稍显不足,但已显现出个人独特的北魏风范。



赵之谦对篆书的理解也源于邓石如和吴让之,他在篆书上的创新,如54岁时为钱式临摹《峄山碑》时的评述,体现出他的独立思考和师法不拘。他的隶书作品则从学习汉碑开始,通过临摹多部碑刻,形成自家风貌,尤其在晚年,他的行书、篆书和隶书都达到了“人书俱老”的境地,行书作品尤其突出,这也是他书法成就的重要体现。



赵之谦的书法生涯,从颜体到碑学,再到篆隶行的融会贯通,展现了他的艺术追求和独特风格。他的作品不仅体现了时代的变迁,也凝聚了他个人的创新精神和艺术才华,使得他在书法史上独树一帜。



扩展资料

赵之谦(1829年-1884年),中国清代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汉族,浙江绍兴人。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赵之谦的篆刻成就巨大,对后世影响深远。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都从他处受惠良多。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