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多次进谏都没有被李世民治罪 魏征到底说了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0:1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7 09:29
话说当年李世民发动宣武门政变,自己当了皇帝。前太子身边有名干将,叫魏征。李世民责问魏征为何给太子出了那么很多计谋,魏征处之泰然,虽然给前太子出谋献策,惋惜太子不听进言,不然也不会落到今天这样的地步。话一出口,在场的大小官员都捏一把汗呀,就怕魏征这顽固的态度招来杀身之祸。可李世民觉得魏征此人性格耿直,一脸正气,不但没治他的罪,反而让他当上了给皇帝提意见的谏议大夫,专门负责给朝廷提意见。
李世民很开明,专门设置了这么一个官职。在李世民当秦王时跟着的那些人没有得到升迁,很多人纳闷,不用自己的人,为何征用前太子的人,所以多多少少有了意见。这些话传到了李世民的耳朵里,但是李世民还是对以前兄弟手下的委以重任,只要有才能为皇帝所用就行。魏征做了这个谏议大夫,绝不以自己原来的身份而谨小慎微,还和以前一样,有话就说有意见就上书,办起事来也是当断则断。
当初李世民为安定人心,还特别宣布了一个大赦令,在玄武门之变之前,与前太子没有关系的人一律无罪,任何人不得借口加害,否则判为诬告,但是地方官员还是继续查办前太子的旧党。李世民就派魏征去贯彻自己的大赦令。魏征在途中就正好碰到地方官押解两名犯人进京,同行的官员就替魏征犯难,就怕他包庇以前的朋友。可是魏征也是下了决心的,对身边的人说,为了皇帝消除国家的祸害,不能避嫌不管,不赦免这两个人,大赦令说的再好听也不会有人相信,他就下令当场释放了这两个人。
回到京城李世民了解了之后呢就夸奖魏征,这事做的很好,从此以后就对魏征更加信任。有一回李世明征募各地的府兵,秦王府的旧臣就上书,不满十八岁的男子只要身材高大身体结实皆可以招募来当兵,李世民同意了。可是诏书一直被魏征压住不发,李世明有点不太高兴。
把魏征找来,说未满十八岁但长得结实的男子为何不能招募,而且有些人明明就是隐瞒年龄,这样刁民为何不征。魏征说,当君主的人怎么能不相信自己的百姓呢,如果不满十八岁的男子招来当兵,以后再想征兵,请问这兵从何而来呀,赋税又有谁来出,诏书明明写招募十八岁以上的男子,这么做岂不是不讲信用。李世民听了有点不服,自己是皇帝,哪里不讲信用。魏征就开始责问,过去刚登基的时候就说,过去拖欠国家的赋税就一律免除了,但是底下的官员,照样催收赋税。曾下令免去关中百姓赋税两年,关外百姓劳役一年,照理说这赋税劳役都免除了,现在又开始征兵,这就矛盾了,所以做君主要以诚信待天下。这话说李世民当时就沉默了,苦笑说,以往总觉得魏征你这个人固执不了解变通,现在才了解是在坚持国家利益。
于是李世民就下令免征不满十八岁的男子。过了几年,唐代天下更加安定,有人上书李世民,现今天下太平不如去泰山祭天地祈福,满朝文武都同意,唯独魏征认为不可,过去的一些天灾大乱造成的户籍减少还没有恢复,粮仓不够充实,如果此时驾车东去,势必劳民伤财,浪费有限的资源,会给百姓造成极大的负担,百害而无一利的事就图个虚名。这一番话把李世民说地哑口无言。
从此以后,李世民想修整宫殿,搞个工程,但凡让魏征了解总要一本正经上书劝说一回。又一次退朝,李世民对皇后说,魏征当众人顶撞,太让自己下不来台了。皇后对李世民行了大礼说,君主圣明臣下才敢直言不讳,陛下有魏征这样的贤臣,怎能不道贺。听了皇后的话李世民才心平气和的不计较魏征的固执。
公元643年,魏征去世,李世民亲自为其写了碑文,还对满朝文武大臣说,贤明的臣子就像一面镜子,君主可以从中照出自己得失,如今魏征死了,就没了一面镜子了。魏征一走,李世民就漏出好大喜功的毛病。远征高丽,劳民伤财还重蹈隋炀帝的覆辙,损失惨重,大败而归。这时才想起耿直无私的魏征,若魏征在世,肯定不会同意远征高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