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及预防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1:22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7 16:30

1、局部反应化疗药在静脉给药过程中,意外渗漏的发生率为0.1%~6%。一些刺激性较强的化疗药物静脉注射时可引起严重的局部反应。①静脉炎:表现为所用静脉部位疼痛、发红,有时可见静脉栓塞和沿静脉皮肤色素沉着。②局部组织坏死:当剌激性药物漏入皮下时,可造成局部组织化学性炎症,红肿疼痛甚至组织坏死和溃疡,经久不愈。
2、骨髓抑制大多数化疗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而骨髓抑制又常为抗肿瘤药物的剂量限制性毒性,骨髓抑制在早期可表现为白细胞尤其是粒细胞减少,严重时血小板、红细胞、血红蛋白均降低。不同的药物对骨髓作用的强弱、快慢和长短不同,所以反应程度也不同,同时患者可有疲乏、无力、抵抗力下降、易感染、发热、出血等表现。
3、胃肠毒性是化疗药物引起的最早期毒性反应,表现为口干、食欲缺乏、恶心、呕吐。有时可损伤味蕾,患者常感口腔有金属味,一般以氮芥、长春新碱、顺铂、环磷酰胺为重,或出现口腔粘膜炎症或溃疡、便秘、麻痹性肠梗阻、腹泻。胃肠出血及腹痛也可见到。处理:①根据医嘱预防性服药。②粘膜炎的治疗以对症治疔为主,口腔干燥可以碳酸氢钠局部应用以降低唾液的粘度、中和口腔干燥时的酸性,多饮水,喷雾冲洗等,以及联合用表面麻醉药、抗炎药和抗酸药,以减轻疼痛不适。③持续性腹泻:应避免刺激性食物,注意能量供给,补充水分,适当使用止泻药,便秘者注意增加膳食纤维,饮足量水分,适当活动,也可使用大便软化剂,必要时应用轻泻剂。
4、免疫抑制化疗药物一般多是免疫抑制药,对机体的免疫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机体免疫系统在消灭体内残存肿瘤细胞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当免疫功能低下时,肿瘤不易被控制,反而加快复发或转移过程。同时,强烈的化疗药物对T淋巴系统细胞的影响是长期的,因此可导致某些感染,如带状疱疹的易感性增高。可见,化疗期间营养支持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肾毒性部分化疗药物可引起肾脏损伤,主要表现为肾小管上皮急性坏死、变性,间质水肿,肾小管扩张,严重时出现肾衰。患者可出现腰痛、血尿、水肿、肾功能异常等。
6、肝损伤化疗药物引起的肝脏反应可以是急性而短暂的肝损害,包括坏死、炎症,也可由于长期用药,引起肝慢性损伤,如纤维化、脂肪性变、肉芽肿形成、嗜酸粒细胞浸润等。临床可表现为肝功能检查异常、肝区疼痛、肝大、黄疸等。
7、心脏毒性恵环类是最常引起心脏毒性的化疗药物之一,临床可表现为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损伤,患者表现为无力、活动性呼吸困难、发作性夜间呼吸困难。心力衰竭时可有脉快、呼吸快、肝大、心脏扩大、肺水肿、水肿和胸水等,心电图出现异常。动物实验和体外试验显示维生素E、辅酶Q10、乙酰半胱胺酸、钙通道阻滞剂可降低意环类的心脏毒性。阿霉素每周一次给药,心脏毒性重,每3周一次给药,心脏毒性轻。48~96小时连续静脉滴注,可降低心脏毒性,果糖二磷酸可减轻心脏毒性。
8、肺毒性引起肺损害较常见的药物有博来霉素、白消安、亚消硝脲类、MMC和甲氨蝶呤等。表现为肺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临床可表现为发热、干咳、气急。多急性起病,伴有粒细胞增多,一旦发现有可疑的肺毒性,应及时停药,尽快应用皮质类固醇,可产生显著的效果。
9、神经毒性部分化疗药物可引起周围神经炎,表现为指(趾)麻木,腱反射消失,感觉异常,有时还可发生便秘或麻痹性肠梗阻,有些药物可产生中枢神经毒性,主要表现为感觉异常,震动感减弱,肢体麻木、刺痛,步态失调,共济失调,嗜睡,精神异常等。
10、脱发脱发是很多种化疗药常见的副反应,这是化疗药物损伤毛囊的结果。脱发的程度通常与药物的浓度、剂量、给药方法、给药途径和联合用药有关。毛囊是代谢旺盛的细胞群,对抗肿瘤药比较敏感。化疗过程中脱发是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常见的化疗药物中,易脱发的药物有:胺苯丫啶、博来霉素、环磷酰胺、放线菌素D、柔红霉素、阿霉素、表柔比星、依托泊苷、长春新碱、5-氟尿嘧啶、羟基脲、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丝裂霉素、紫杉醇、长春碱等。
脱发为暂时性可逆性的,通常在停药后1~2个月头发开始再生,而且胜过新发发质,故不要闻脱发色变,要有健康的心理准备,或备帽子,或备假发即可。预防方法:①脱发是化疗药物对毛囊的毒性表现,为了减少毛囊部位化疗药物浓度,可以在化疗时令头部降温,使用冰帽,使局部血管收缩,从而减轻脱发的程度。②化疗期间,避免用力梳头或过分洗头。③理发时不用电吹风吹,防止发质干燥。④避免在头发上不恰当使用化学品。
11、不育症有些化疗药物可导致长期的精子缺乏或卵子功能衰竭,部分较年轻的患者至少2年后生殖功能才能恢复。
12、第二种恶性肿瘤的发生联合化疗与综合治疗能否诱导肿瘤的发生是人们最关切的间题,以霍奇金淋巴瘤为例,长期治疗后患者实体瘤发生率似乎并不增高,但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生率显然较一般人群高,其次,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因此应密切观察。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