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11:3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7 18:30
法鼓山农禅寺,创立于西元1975年,旨在推动佛教教育、文化和社区关怀。寺内活动丰富多样,包括念佛、初级禅训班、大悲忏法会、净土忏法会,以及皈依典礼和周日讲经等,致力于弘扬佛法和汉传佛教的精神。
农禅寺的发源地由中华佛教文化馆的东初老人购地一甲所建,起初为文化馆的下院。东初老人在1971年开始建造,1975年农禅寺正式启用,命名源于老人希望效仿唐代百丈禅师的丛林制度,鼓励弟子耕作禅修,因此称为“农禅寺”。寺内早期仅有一栋两层农舍,一楼供住宿,二楼供奉文殊师利菩萨,周围环境朴素,僧众亲耕自给。
1978年,圣严法师接任住持后,寺内活动逐渐丰富,如周日讲经、禅坐会和念佛会等,最多时能吸引上百人参加。1978年,农禅寺还曾借地给美国佛教会驻台译经院。随着僧团的发展,法鼓山在1989年面临拆迁,但由于宗教人士和地方人士的积极争取,最终在金山乡找到了新的址地,法鼓山得以成立。
农禅寺不仅是法鼓山的核心活动场所,更是承载着法鼓人共同的记忆和弘法的重地。2004年,台北市政府将其开山时期的两层农舍与慈悲门等建筑公告为历史建筑,并建议划设为保存区,保护了这座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寺庙,使其免于拆迁的命运。
法鼓山是由东初老人创建的“农禅寺”与“中华佛教文化馆”发展而来。农禅寺筹建于1971年,以禅修为主、务农为生,于1975年定名为“农禅寺”。东初老人致力于推动台湾佛教文化、培养佛教人才,每年并举办冬令救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