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11:1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7 07:04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推动下,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经历了深刻的改革。20世纪80年代,**出台了一系列*,明确了公用设施建设的*主导角色,通过城市建设维护税和土地收入支持市政设施的建设,并实施了"贷款建设、收费还贷"的模式,推动了城市综合开发。90年代,改革步伐加速,成立了国家开发银行,放松了基础设施收费*,实施法人化管理,明确了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权、使用权和收益权,外资进入城市基础设施领域也得到规定。
特许经营制度成为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合同授予企业对特定设施的使用和服务经营权,如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等,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城市基础设施*。改革鼓励多元投资,包括社会资金和外资,采用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参与市政设施建设。同时,跨地区、跨行业的经营也被允许,通过招标选择经营单位,如道路养护、绿化和环卫服务。
在融资模式上,中国实施了多种模式,如公私合营(BOT)和转让-经营-转让(TOT)。BOT模式允许民营企业、外资或国企通过特许权协议,承担项目融资、建设和运营,到期后将项目移交给*。这种方式分散了风险,加快了设施建设,引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TOT则通过转让在运营中的项目来筹集资金,用于新建项目,既避免了产权争议,又减轻了*财政负担,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这些改革为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充足的资金来源和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为提升城市基础设施质量和效率奠定了坚实基础。
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机场,港口,桥梁,通讯,水利及城市供排水供气,供电设施和提供无形产品或服务于科教文卫等部门所需的固定资产,它是一切企业,单位和居民生产经营工作和生活的共同的物质基础,是城市主体设施正常运行的保证,既是物质生产的重要条件也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