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三国贾诩的位置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4:36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5 10:59

总有一天,我会踏上河西的土地,来到古老的武威,站在残存的城墙前,伸出手来,穿过重重风沙碰触千年前那位智者的灵魂。
多年前的风沙中,贾诩缓缓步出武威,东去,走上他“乱武”的一生。
文和,乱武。这也许是个巨大的讽刺,也许正是他一生的宿命。
我曾经天真地想,他的文和就留在了武威,于是把乱武带向了天下。直至最近,才发现,他始终是他,贾诩,贾文和,乱武,鬼才,都是他。
无论处于权力的暴风眼中,还是争论的漩涡中,他始终是个谋士,他始终没有变。

作为一个谋士,《三国志》早就为他盖棺论定, “算无遗策”四字足矣。
可是后世对他的质疑却不绝于耳。
有人说:“三国祸起贾诩。五胡乱华的始作俑者乃贾诩。”
有人说:“是他的算无遗策害死了典韦。”
有人说:“他一生献策极少,所以才能算无遗策。其实他的计策没什么了不起。”
还有多少“有人说”?多得我不想列举。可是这么多“有人说”无非是想把贾诩和孔明司马公瑾奉孝文若相较,又有多少个是想真正了解贾诩的?!
我想!

在我眼中,贾诩是个谋士,只是个谋士。
谋士有三重目标:谋主,谋己,谋天下。
其实,三国中绝大多数谋士都是谋主,也就是只为主公着想,即使是备受后人赞颂的诸葛亮也不过如此,他所做的一切只是为刘备而已,没有他自己所说或者所认为那么伟大。
至于谋天下,我现在只能想到一个不是正统意义上的谋士做到了这点,也许正是因为他做到了这一点而导致他不被人们认为是谋士(我也不认为他是,但他确实有谋士的素质):墨子,兼爱非攻,为天下苍生而谋,可谓“谋之大者”!
这样比较起来,谋己,恐怕是谋士中最低级的了,谋己好像只为自己一个人而谋算,主公利益,天下苍生,何足道哉?但我却把“谋己”排在了谋主之后,原因有二:一是这里面有个内在的关系,但凡谋士必先能谋主,虽然他未必把谋主当作最高目标。二是谋己更难做到,谋主易而谋己难,不要以为我把难易调转。在一个乱世,为一个有权势的人谋算远比为一个没有权势的人(谋士自己)谋算简单,这也是为什么谋天下最难的原因。
贾诩就是在谋己,或者说他的处世哲学和最高的目标都是谋己。
无论是董卓还是张绣,无论是段煨还是曹操,他们都不是贾诩真心关心的,贾诩所做的每一个计策,走的每一步棋,都对主公最为有利,但究其根源,还是谋己。
也可以说,贾诩一直做的就是把谋主融入谋己,达则谋主,穷则谋己。竟然和诸葛亮那番有点假惺惺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谋而合。
他是个有个性的谋士,和云云众生不同,和云云谋士也不同。

上阙:文和谋己乱洛阳
感觉贾诩像是看穿了天下大势,一切都尽在他的谋算当中。他在董卓帐下竟然未出一谋,我相信以他的智谋不可能看不穿王允的连环计,但他冷冷地看着董卓的一举一动知道这个政权不可能长久,所以他只是一言不发,间接加速了这场闹剧的结束。
如果说,他投靠董卓是为了保命(他是西凉人,董卓是初出茅庐没什么名气的他唯一的选择),那么,他后来为李催、郭汜出谋回师长安还是为了保命:李郭二人要是跑了,只能连累贾诩被抓,他只好出山救主自救了。
他这一计谋长期为人诟病,说他为了一己一主之私不顾天下苍生,说他开创了三国乱世等等等等。
先说三国乱世,看过三国志都知道这是始于董卓进京,这都能移到贾诩头上,真佩服这些人“热爱”董卓急于为董卓洗脱罪名的心情。
再说毁天下以为一已之利,不错,但这只能说是一个必然中的偶然。我始终认为,贾诩看穿了天下大势,当时天下的地方豪强太多了,汉王朝又那么羸弱,早晚会有一支地方军阀杀入长安。那些军阀哪个是省油灯?既然如此,为什么这么有利的事情不让贾诩自己的集团来做呢。他只是顺应天下大势,成为了历史的推手罢了。

2008-9-14 16:43 回复

永远的河洛
1位粉丝
2楼

最后刻薄的说句,如果诸葛司马公瑾奉孝文若碰到这种状况不像贾诩这么做的话,要么是他们看不到天下大势,智力不足,要么是他们对主不忠,蓄意害主。
当机遇来到面前时,贾诩毫不犹豫地抓住,推动了历史的车轮,即使被世人指责,即使被后人质疑,他还是做了。
他知道汉朝颓势不可挽,于是拒绝;他知道作为一个人应该做什么,于是不同流合污。
什么君君臣臣在他眼中一钱不值,什么天子正统在他眼中不过是统治者的把戏,他只做对他自己有利的事。
因为他是贾诩,他做的一切都不是为了让天下人认同,他只为了自己认同。
鬼才贾诩。乱天下者,鬼才也。

中阙:文和谋主乱曹操
纵观贾诩的一生,助张绣反曹是他唯一做的谋主色彩重于谋己的事,也是他一生最为精彩的谋划。
张绣弱而曹操强,曹操一代雄才,张绣不过是一个历史过客。
但是,张绣说曹操夺了他婶婶,他要反。贾诩点点头。
贾诩没有劝张绣,即使他看透了事情的结局。既然主公下了命令,他能做的只是出谋划策。
他是鬼才贾诩,曹操收服张绣没有即刻挖走贾诩,是他人生一大失策,如今他要为这个失策付出代价。
长子曹昂,爱将典韦,曹操的半条人命,还不用加上侄子和死掉的一众士兵,这个代价是够大的。
这一战,让曹操认识了贾诩,让世人认识了贾诩。
真鬼才也。
贾诩料事如神,把战争一直操纵在手中,或退或进,反反复复,让人捉摸不透;贾诩算无遗策,把天下一直放在眼前,忽降忽反,再反再降,出人意料之外。
这场反复,最大的得利者不是后来近乎死于非命的张绣,也不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的曹操,而是那个玩弄一切的贾诩——曹操从此不敢轻视他半点,由恨而生敬慕之情。
其实,我有时会坏坏地想,贾诩早就知道结局会是这样对己有利,才会义无反顾地踏上跟着张绣反曹的道路。(呵呵,都怪贾诩一生表现太完美,总是让我浮想联翩。)

下阙:谋主?谋天下?谋己!
加入曹氏集团,贾诩就像是人间蒸发一样隐退了,不再露出他举世惊叹的锋芒,甚至极少进言。因为贾诩不是一心襄助曹操,也不是立志平天下,在他心中“谋己”才是最重要的。
以贾诩的智慧,不可能不知道曹操集团的实力,不可能看不出曹操的野心私心,不可能不了解曹操的脾气。
作为一代鬼才,也许自从贾诩决定加入曹操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贾诩这一鬼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他自己也许也是这么决定的吧,也许贾文和投降曹操之时,人到中年的他不想再四处漂泊,不想在乱世之中沉浮,而想追求后半生的安定了吧。所以他投靠了曹操,并开始他的政治生涯,而作为谋士的贾诩,在那一刻已经渐渐死去了。
自此,贾诩的地位就很特殊。他是谋臣,但又不同于郭嘉和荀攸等人,他类似于一个老师或者朋友,他出谋划策从来都不是直接说明,而是用一两句话暗示——聪明人之间根本就不需要说得太明白。一旦自己的计谋不被采纳,他也不会据理力争,只是想办法远离是非之地——他永远都为自己铺好后路。他不想成为一代名臣,仅仅是想过自己安逸的日子。
即使在渐渐死去,贾诩始终是个谋士,不要拿什么“文死谏,武死战”来要求他,他追求的东西从一开始就很明白:不是建功立业,不是扬名立万,而是谋己。谋己,他早年奔波于几个集团之间,在自己的底线内尽力证明自己,封建正统被他扔在一边,他和千年后的姚广孝一样,只是想一显自己的才华;谋己,他晚年锋芒尽敛藏身于曹营,将保命作为最高目标,臣子使命被他抛诸脑后,他和数百年前的张良一样,只是想在风暴后享受内心的平静。
这样的他,从来就不需要“后悔”二字。算无遗策,何须后悔!

曾经说过如果穿越回三国,我就去找贾诩,想尽一切办法嫁给他。
我不要雄姿英发的周瑜,我还没有天真到为个聪明的帅哥跑去当寡妇。
我不要才智过人的诸葛亮,从来就不喜欢吹捧得过分的人。
我不要最后权倾天下的司马懿,讨厌死蚂蚁是不需要理由的。
我不要射白虎的孙权,我可受不了年要陪着个猜疑心重的男人。
我不要一代英才郭嘉,风流不检点最后还年纪轻轻去和阎王斗心眼实在不是个好丈夫。
我只要明哲保身的贾诩,“万花从中过,片叶不沾身”地穿行于各大集团,到哪都悠然自得。
我只要举重若轻的贾诩,面对困难时说出的永远不是长篇大论,而是一针见血地道出事情的关键。
我只要甘于平淡的贾诩,不要高官厚禄,不要后世传扬,平静地和家人安享晚年共度余生。
我只要顾家的贾诩,会在孤身离开段煨时说:“我知道段煨一定会善待我的妻子,我才离开。”
我只要一代鬼才贾诩,即使年纪不小即使长相不英俊即使自私专门为己极少为人,但却未忘记什么叫大义什么叫亲情什么叫爱,也从没忘记什么人才称得上谋士。

我总认为,贾诩在九泉之下看着自己千年来沉寂,近年来却声名鹊起,他一直都是微笑了然地看着,他心中有一个自己的度量衡:连自己和自己的家人都保护不好的人有什么资格襄助英主平定天下?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5 11:00

在那个地图下面,接近BOSS那边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5 10:57

yuyuu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5 10:58

第三章的第二个副本——宛城之战;

具体是在地图的西南方向,如果按照任务去做,有详细介绍:)。。。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